分享

AI都会下围棋了,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

 但使青锋从云去 2016-03-12

先讲一个故事。

一万年前,差不多是“有史以来”那个年代,人类开始制造能帮自己活得好、活的久的机器人。

所有人都在造,这是一场军备竞赛,也是一场无形战争。有人造出的机器人,能给自己治病。有人造出的机器人,能克隆自己。有人造出的机器人,能自动摘果子。有人造出的机器人,能打劫摘果子的机器人。

在战争中输掉的机器人,和主人一起同归于寂。胜利的机器人又各有特色,有些在陆上所向披靡,有些在水中称霸一方……

这些机器人同它们的主人一起,度过了悠长岁月。

人们生生死死,克隆有时,克隆失败有时。机器们忽现忽隐,新造有时,淘汰有时。总体来说,九千余年,平安无大事。机器不算聪明,但“够用了”。

60年前,有人突发奇想,想造一个不求最强,但求最聪明的机器人。理想中,这个机器人不需要人给指令,就能分析状况,选择最佳策略,适应甚至改造环境,最好失败后能自行反省修正。最后,他造出一台“大猿机”,孱弱粗糙,丢在一堆机器人里,并不出色。

在当时,没有人想到这是转折点。

几十年内,这个机器人的计算能力不断发展。2年前,它的最新型号“智人机”懂得了自学,甚至开始创造出一些主人都看不太懂的工具。它开始向各地扩张,一路灭掉了许多老型号机器人。到了2个月前,几乎全世界都能看到“智人机”和它的克隆主人。

差不多一个月前,“智人机”忽然自己琢磨出了一个办法,能以极低成本获取能源、自我复制。于是,“智人机”数量突飞猛进,它们成了绝对的主流,占据了更大的地盘,消耗了更多的能源,当然,顺手又干掉了更多的其他种类机器人——及其主人。

现在,就在17小时前,“智人机”版本发生重大更新,直接从电动汽车升级到了变形金刚,分分钟毁灭地球十个来回,其他机器人完全不是对手,被挤到角落里苟延残喘。据估计,在“智人机”压力下,高达70%的机器人已走上灭亡之路。

“智人机”,以及它的主人,大获全胜。

这时,欢庆胜利的主人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拜“智人机”所赐,当初一起造机器人的许多伙伴已经湮灭,万一自己哪天需要伙伴帮忙怎么办?万一哪天,“智人机”不需要自己了,又该怎么办?

这个故事可怕之处在于,它是真的

把故事里的“人”,换成“基因”。把“机器人”,换成“生命”。所有时间乘以10万倍,就是地球的生命简史。

基因,为了自我复制而制造了生命。然而,20万年前智人出现,2万年前遍布全球,1万年前发明农业,200年前开始工业革命……到如今,被智人灭掉的物种基因库浩如烟海。而一些智人已经为了“自我”背叛基因,用禁欲或节育,让体内的基因无从复制、不再流传。

机器人出现,机器人自学,机器人进化,机器人涌现出自我意识……最后,是机器人反叛。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啊,基因感叹道。

这个故事更可怕之处在于,它正在重现

1822年, 数学家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发明了计算机,距今约200年。195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认知科学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提出了“人工智能”(AI)这个概念,距今60年。1997年,“深蓝”击败卡斯帕罗夫,此后国际象棋再无人类是AI对手,距今19年。

那时候,人类以为,至少围棋不会被AI破解。

因为围棋需要的计算量太大了,一盘围棋可以出现多少种可能?全宇宙目前观测到的原子数,平方,再乘上一百亿。

暴力破解行不通,AI学会了两招“深度学习”,第一招,“向人学”,看人类在网上怎么下棋;第二招,“自学”, AI每天自己跟自己对弈100万局。具体到围棋,AI还有两计,一看大局,学会给每一个落子后的局面评分,直接排除掉那些明显拖累局面的“烂棋”;二看细节,学会给每一个落子后的后续发展打分,倘若推算几步后发现发展不妙,立刻抛弃这条路,不再继续。

一个大局分,一个细节分,取个平均分,就是谷歌的围棋AI——AlphaGo的思路。简单,但管用。2015年10月, AlphaGo以5:0完胜欧洲冠军、职业棋手二段樊麾。

这场胜利震动围棋界和人工智能界,一是因为围棋推算太难,二是因为,这个AI下得太像人了。如果只看棋谱,不看思考时间,根本看不出哪个是AI哪个是人——换言之,在围棋上,这个AI已经通过了图灵测试。

而今,AlphaGo将迎战近十年来的世界围棋第一人、韩国九段棋手李世乭。

谁会赢?无疑,5个月前迎战樊麾的AlphaGo不是李世乭的对手,然而,就在这5个月里,这个AI至少又跟自己下了1.5亿局。它又进步了多少?或许这次人类还有压箱底的绝技,但我们还能压制AI多久?

还有,到了那时候,它是不是变得更像人了?

一旦人工智能达到“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它将具备了人类演化至今才获得的大部分心智能力。

我们既然能凭之反叛基因,活出不受生物本能局限的人生。AI自然也可以凭之反叛人类——何况比起我们,AI还有天生优势。身为碳基生物,我们至今仍然离了基因不能活。身为(潜在的)硅基生物,AI却不是非要人类不可。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说,警惕人工智能吧,它们将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他们刚刚因此“荣获”了年度卢德奖,专门授予反科学、阻碍技术进步的人士。

然而,AI正在让人类失业,这是已然发生的事实。假如你从事的是程序性的工作,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的,在自动化浪潮前,都有失业的危险。为此,理性人应该努力转向AI还没有太大竞争优势的非程序性工作,比如教育者,比如保洁员,比如需要具体评估每颗牙怎么补、每个患者怎么服务的牙医——假如有个钻头在我嘴里,我并不希望它握在AI手里。

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挑选“和AI密切合作”的工作。一个典型例子是,在AI碾压人类国际象棋手后,出现了人类可以和AI合作的自由象棋比赛,结果夺冠的不是最强大的AI,而是人和AI配合得最好的组合。

无法打败敌人时,就加入他们吧。

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去考虑一个问题——对于基因来说,人类的出现到底是好是坏?

答案是,对于部分基因是好事,对于大部分基因则是坏事。从人类中获益最多的,是那些和人类密切合作的基因,包括人类自身的基因,以及对人类有用的农作物、牲畜家禽、猫狗宠物的基因。其他基因,大多岌岌可危。

同样道理,AI出现对于人类来说到底是好事坏事?对于那些现在开始准备和AI密切合作的人类,或许是好事。对其他人类,未必。哪怕有朝一日AI将以“实现自我”而非“服务人类”为目的,举起反叛人类的大旗。最有机会存活下来的,也必定是那些“最懂AI”的人。要亲近你的朋友,更要亲近你的敌人。亦友亦敌的AI,将是人类未来,最该亲近的“人”。

就刚刚,李世乭输给了阿尔法狗。

编注:游游的所有的文章都无偿授权科学松鼠会使用,她也会把最新的文章通过微博免费放出,在那里,她可以开通打赏功能,为了表示对游游的感谢。在这里,附上游游个人的微信收款二维码,据说她在攒钱去南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