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山水临名画之李成《寒林平野图》

 2015ccdd 2016-03-12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万水千山总是情 纯音乐 - 中国轻音乐(一)

     在绘画领域里,无论古今中外,临摹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手段,不仅对于初学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对于渴望形成个人风格和语言的艺术工作者,临摹大师的作品也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国画的学习和教学中,临摹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学山水临名画之李成《寒林平野图》

基本资料

【名称】宋李成寒林平野图轴

【规格】该幅 137.8x69.2公分,全幅 107.5公分

【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寒林平野图》为李成传世的精品,图绘萧瑟的隆冬平野中,长松亭立,古柏苍虬,枝干交柯,老根盘结,河道曲折,似冰冻凝固,烟霭空蒙而至天际。这正是李成最擅长表现的场景。


画家介绍

    李成(919-967),五代宋初画家。字咸熙。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先世系唐宗室,祖父于五代时避乱迁家营丘(今山东青州),故又称李营丘。擅画山水,师承荆浩、关仝,后师造化,自成一家。多画郊野平远旷阔之景。平远寒林,画法简练,气象萧疏,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画山石如卷动的云,后人称为“卷云皴”;画寒林创“蟹爪”法。对北宋的山水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北宋时期被誉为“古今第一”。


作品解读


    此画李成用硬笔锐锋,在绢上勾画的松针,粗干细枝,土坡石廓,线条瘦硬坚韧,极具功力,即使不染墨,也神定气足。所以李成的画,仅用淡墨作少量的烘染,给人以一种秀润淡雅的享受。



    勾线,在中国山水画的勾、皴、擦、点、染的技法中是最首要的。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已臻于成熟。李成将勾线作为其表现对象的最主要的手段,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寒林平野图》中的松针,线条挺直,极具功力。所绘树枝,无论粗细,均呈弧曲形,将线条的力度发挥到了最大程度。影响而及他的学生,如郭熙的《早春图》,其树枝也都是弧曲的线,谓之“蟹爪”。充满力度的曲线,是中国画最优美的线条。


    这也是一幅同时由两位最著名的艺术皇帝加持过的画,右上角有宋徽宗亲题“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书”半玺,画面上面留白处有乾隆题诗及收藏印鉴。话说乾隆帝真是烂诗一肚子啊,看这次写的是什么呢——“枯柯错出老松枝,漠漠寒皋欲雪时。忆向龙泉经一再,台怀此景每逢之。”


     论及这件作品的内容,也就是平野——远近处高低起伏的丘陵,寒林——两棵松树、几处枯枝小树罢了,几乎没有什么“细节”。也就是这样屹立于旷野中的两棵树,却能让我们“神与俱驰”,以其“有限”为我们赏画者创造出了联想空间的“无限”,让我们远离喧嚣,心灵复归于宁静,卧游其间,与天地相往还!


临摹解析

此图以松为主,杂以枯树。视平线很低,为平远构图。临摹用矾过的熟宣纸。

第一步:勾勒

先用木炭条起稿,定出松树位置,上留天,树干约在左侧三分之一处。树的中间大枝伸向右侧,树头占左侧三分之二。近坡在下部,远山在中间偏下。勾好炭稿后,用淡墨勾勒,掸去炭痕。再用浓墨勾树,中墨勾近坡,淡墨勾远景。全用硬毫细尖笔。


第二步:皴、擦

此图皴、擦极少,因在矾过的绢(宣纸)上作画,笔头应少蘸些墨。


第三步:点、染

此图苔点不多,松树上有少量尖锋苔点。松叶画得很细,要有穿插交搭,不要单片平列,厚度感和整体感要强。在矾绢、矾纸上染墨,要学会一手执两支笔,一蘸淡墨,一蘸清水,笔头含水勿多。染时有墨的直立,像平常执笔一样,按轮廓线染墨,另一支清水笔横在二、三指之间。使用时将清水笔与蘸墨的笔对调,清水笔直立,蘸墨的笔横在虎口与三、四指之间。待染后立即用清水笔按染过墨的不靠轮廓线一方的边缘轻扫,使其边缘淡化到全白。如此淡化为黑——灰——白,不留笔痕,使暗部到亮部自然无级过渡。染树叶则用清水笔扫周围,以不露墨痕为准。

此图无色,渲染一次不够,可干后再染,直到染够为止。最后在右上角的空白处题字盖章即完成。

(临摹示范:刘松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