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如何对付强迫症

 槎头广播报纸 2016-03-12


【编者按】 本文作者是一位心理咨询师,也曾是一位神经症患者。她依据个人经历和专业素养,写成这篇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笔者认为,强迫行为其实是强迫思维的外部表现。比如,内心反复有“担心手很脏”的想法,外部就表现为不断洗手;脑子里总是反复“眼镜有没有歪”这样一个强迫观念,实际表现就是不停地拿眼镜下来检查。

强迫症是焦虑障碍的一种,以焦虑和内心冲突为主要体验。有人说,强迫症是所有神经症里面痛苦程度最高的,甚至将其称作“精神之癌”,这个说法未免让人胆战心惊,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强迫症的痛苦和治疗难度。

笔者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早年的性格也很内向、敏感、完美主义,因此对强迫症患者朋友的内心痛苦非常感同身受。

 

强迫症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有的来访者会说,强迫症“生不如死”。何以这样痛苦?

前面说到,强迫症以焦虑和内心冲突为主要内心体验。强迫症状千变万化,但是变来变去,我认为不外乎内心那个“怕”字。“怕”从何来?可以是怕脏、怕脸红、怕别人觉得自己怪、怕得罪人、怕自己伤害别人、怕试卷没有检查充分等等。所以,第一层焦虑就是这个单纯的“怕”。这种恐惧感会让人不舒服。

强迫症患者的怕是千奇百怪的,被称之为症状的“泛化”。我听过一个奇特的症状,是担心自己买东西给别人的钱上面的细菌会伤害到别人!所以,这种“怕”是非理性的。

有一种说法我觉得很贴切:强迫症患者内心往往有一种不安全感,而头脑就会抓住这种不安全感,编织出种种担心恐惧的念头。这些念头是虚幻不实的,仅仅是那种不安全感的投射。强迫患者就是这样和这些幻相苦苦斗争,就像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

第二层焦虑就是对焦虑的焦虑强迫病友的个性往往比较执着,喜欢钻牛角尖。当内心有痛苦体验时,往往执着于这种感受。此时注意力会变得狭窄;越注意这种感受,这种感受就会被放大及变得敏锐,最终固定下来。

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先生发现了感觉与注意的交互作用,称之为精神交互作用。之所以固执,是因为害怕和排斥;而固执之后就容易对这类感受非常敏感,一出现就很害怕。甚至在事情还没有出现之前就担心会出现,时时刻刻提心吊胆。比如,还没有和人交往就担心会脸红;还没有开始读书就担心读不懂。这种预期焦虑,也是对焦虑的焦虑。于是这种焦虑和害怕就一层层循环下去,让强迫病友的内心一刻也不得安宁。

强迫症还以剧烈的内心冲突为特征,这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强迫与反强迫。前面提到了,就是产生了担心害怕的感受,却不想让自己担心和害怕。打一个常见的比方就是,反复洗手却不想让自己洗;另一种内心冲突就是,由于强迫患者的性格常常是完美主义的,凡事希望都做出一个最优选择。

一个来访者给我讲过一个例子:有一次,他腿骨折了,到了医院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打石膏,一个戴支具。打石膏便宜而且费用可以报销,支具贵但是方便轻巧,可以拆下来。这位患者一开始想打石膏,因为觉得便宜,都开好了费用清单,医生告诉他打了石膏就不能碰水,他开始犹豫,觉得一个月没法洗澡无法忍受,然后放弃打石膏,去了支具室;可是做支具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戴了支具也不是想拆就拆,拆下来可能戴不好。于是,他又纠结了,拖着受伤的腿回到了医生那里。就这样反反复复,支具室、石膏室来回跑了好几趟,无法决策。

严重的强迫患者整日陷入强迫思维、强迫行为不能自拔,内心充满焦虑恐惧,根本无法关注外在的人与事,影响到他的人际功能、工作效率;这又增加了新的焦虑来源。强迫症常常伴发抑郁,这是自然而然可以理解的。

这就是强迫症患者,一群将生命能量用于内耗、自己和自己作斗争的人。

 

 

二、什么样的人容易强迫?

强迫症的病因目前无统一定论,一个共识是:要从生物心理社会多个维度进行考量。

我想先从各家理论开始梳理,之后从临床个案的观察来分析。

首先,从森田疗法说起。森田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神经质症(包括强迫症、恐惧症、神经衰弱等)比较有效的方法。创始人森田正马认为,具有疑病素质的人容易患神经质症。疑病素质是指人格方面异常或有强烈倾向性,表现为谨小慎微、追求完美、敏感多疑、做事按部就班等特点。他认为疑病素质基调是神经质发生的基础,这种素质的人对自己的身心过分担心,在某些情况下,把任何人都常有的感受、情绪、想法视为病态,并为之专注、苦恼,主观上渐渐构成病,并将注意力集中于此种感觉上,使此感觉放大。森田正马本人就是神经质症患者,他从个人经历及大量临床个案中提炼创造了森田疗法。

但是疑病素质哪里拿来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我的个人实践经验可以做出解释。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分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及青春期。其中1-3岁肛欲期是形成自主性和道德良知的阶段,这一时期,孩子必须学会控制生理排泄,使之符合社会要求。如果父母管教训练过于严格,孩子的自主意志受到打压,容易形成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吝啬的人格特征,认知上容易用“应该”、“必须”来要求自己,比较固执、刻板,看待事物容易用好、坏、是、非的眼光去看。这和强迫症患者容易评判执着的性格特征是相符的。

实践中还发现强迫症患者的成长经历中有一些共性:

1. 家庭教养方式

我认为不仅仅在肛欲期,在整个早年教养中,如果父母过于严格,且在方法上常常批评、挑剔、指责甚至体罚孩子,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犯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缺乏安全感的性格特征。

除了过于严格,在实践中我发现过于溺爱也是强迫症患者的温床。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干,担心孩子这也干不好,那也干不好,无疑在暗示孩子是不行、无能,这样的孩子在面临新事物时,往往畏首畏尾,不敢轻易尝试。父母过度溺爱和包办实际上是处理自己内心担心和恐惧的方法,这种恐惧已经潜移默化的投射到孩子的内心,形成了“怕”的来源。大部分情况下,过于严格和过于溺爱往往是交织的。

案例:小A,一个初中女生,有强迫检查、强迫回读的症状,考试时常常最后一个交卷,务必要检查到最后一刻才放心。看书总担心自己没有看明白每一个字,所以要反复看好多遍,但是又不想让自己这样。焦虑冲突,非常痛苦。深入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她的爸爸是一个做事小心挑剔的人,不允许孩子犯错,比如,打破一个碗就是说她半天,最后干脆说以后你不要再拿碗洗碗了。平时要求规矩也比较多,比如一定要把某个东西放在某个位置,如果没有放对就会数落半天。教育中有很多“应该和必须”,孩子的性格就比较固执刻板。而她妈妈呢,更是一个固执急躁的人,根本不给女儿学习家务的机会,都一手包办了,生怕女儿做的不好,不合心意。女儿学习很用功,父母想让女儿有更多时间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了孩子自我中心的性格。这个就是过于挑剔严格和过度溺爱结合的典型例子。


2. 父母的榜样示范及家庭氛围

如果父母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人,觉得世界是危险的,坏人多过好人,那么他们在待人处事上就会表现出防御、胆小。比如,一位妈妈从小就教育孩子出门不要带包,怕有人抢劫,这个孩子就会树立一个观念:世界是危险的,周围的陌生人很可能要伤害我,这个“怕”字从小就根植于心了。

夫妻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甚至打架,孩子从小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常常处于不安的状态。不仅如此,幼小的孩子常常会为父母的问题承担责任,认为自己不够好,形成自卑内疚的人格特点,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很不利。

这样的案例真是数不胜数,问题家庭往往造就问题孩子,不仅是强迫症,还可能是其他种种问题。但是,父母也是自身成长经历的受害者,控诉父母无法解决问题,只希望对父母的心理教育也能够更多普及,让更多孩子在正确的指导下健康成长。

3.童年心理创伤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即便是一个人心理发育很好,顺利度过了口欲期、肛欲期,建立了对人安全感信任感,但是一次大的创伤就可能毁掉之前的全部功劳。

案例:B,有严重的强迫观念。简单说,就是头脑中有各种各样的“怕”,极度完美主义,对人不信任,觉得别人要伤害自己。他的父亲是一个难以控制自己愤怒情绪的人,他还在上中学时,一次和父亲的冲突中,父亲用手掐住他的脖子,差点窒息。从此以后,这个孩子陷入抑郁、焦虑和强迫的泥潭中。

4. 性压抑及对自我的不接纳

有研究表明,强迫症通常在青少年发病,城乡患病率相近。约10%的病人起病于10-15岁,75%的患者发病于30岁以前。

10-15岁,正值青春期,是一个孩子性发育的高峰。面对自己的性欲望及性行为,如果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可以顺利度过。然而强迫患者面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发育,常常是不接纳的,这就加剧了思想的矛盾冲突。性欲望本身是一种强烈的能量,如果压抑不让其释放,这种能量就会通过其他途径表达,而症状往往是其替代。

案例:小C,27岁,来咨询时因为种种躯体不适,总是担心身体这里不好,那里不好,非常敏感身体的变化。慢慢的,他开始吐露自己有一个强迫观念是,非常担心别人知道自己是因为自慰才出现种种身体不适。他本人从中学开始有自慰行为,非常不能接受自己自慰,觉得自己真是表里不。他一面压抑自己的欲望,一面又控制不住,事后却自责不已。觉得自己意志力薄弱,不是个好学生。

在实践中发现,强迫患者往往是一群对自己不接纳的人,性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被父母好好接纳过,他们也学会了用挑剔,指责的态度面对自己,他们内心渴望更加强大自信,甚至是一个完美的人,而现实中他们往往胆小,敏感,自卑。把正常的变成了不正常,最终固定为症状。

缺乏安全感,不一定会发展为强迫症,只要他对自己是接纳的,胆小就胆小,自卑就自卑。只有对自己的不接纳,存在强迫与反强迫的冲突,才会发展为强迫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强迫症的发病原因既有生物因素,即先天的敏感细腻;更多是后天家庭社会环境因素。两者交互作用,形成了患者不安全的人格基础,幻化出复杂多变的症状表现。

 

三、得了强迫症怎么办?

如前所述,强迫患者的痛苦有几重:一是单纯的“怕”;二是对焦虑的焦虑;三是强迫与反强迫;四是完美主义引起的内心冲突。

其中一和四,是由于不安全的个性所致。一个来访者曾对我说:她之所以要做到尽善尽美,就是不希望别人挑她的错,不希望别人说她不好。显然,她内化了很严苛的客体,如果不做到完美,就会遭到严厉的批评。完美主义是保护自己的手段。

二和三是不接纳症状,不接纳自己所致。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接纳症状。

前面说过,强迫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内心体验,要接纳谈何容易。然而不接纳就会让痛苦加倍,本来第一层那个单纯的“怕”就让人烦恼了,再加上第二层、第三层就会让烦恼变得更复杂。有时候甚至患者都说不清楚自己是怎么了,就是很难受。强迫患者就像惊弓之鸟,内心稍有风吹草动,即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就马上反扑,结果搅得内心不得安宁。

因此,无论是哪种感受,哪种痛苦,首先接纳下来,让它慢慢平静。就像一池水,你投一颗石子下去,水面起了涟漪,那么让池水恢复平静,是继续向水里投石子,还是什么也不动?

要做到接纳,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比如对症状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更多的了解,不至于症状一出现就慌了手脚;还有对症状更有觉知,培养觉知能力。

说接纳很难,难就难在强迫症引起的是非常不安、焦虑的情绪反应。这些情绪常常能强大到摧毁人的意志,让人无法行动。比如一个来访者担心自己和人交往没话说、担心别人觉得自己奇怪、担心自己永远这样,不仅焦虑而且抑郁,更难以迈开行动的步伐。

关于情绪,森田疗法有很多说明,主要就是情绪是流动变化的,不去执着它,就会慢慢平复。神经质患者不能被情绪牵着走,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森田提出的是忍受情绪,而新近的正念(mindfulness)提出观照情绪,不评判,接纳这。比忍受向前了一步,少一分煎熬,多一分面对。笔者也认为正念训练对强迫患者,抑郁患者处理情绪是很有帮助的。

行动,是强迫患者康复过程中不可跨越的一步。正常人都是少想多做,想与做的比例可能是各50%,或者做的比例更高。而强迫患者把大量精力耗在想上面,对于行动充满顾虑。他们本身的个性常常是胆小、自卑、脆弱的,那么就无法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和提高,理想之我和现实之我始终存在差距,只能自怨自艾。经历的丰富,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能够提升自信,不知不觉修复着自小缺乏的安全感;而胆小、脆弱、完美主义的人格特点,也在不断行动中得到陶冶和改变。神经症的康复一定是一个人的性格蜕变,再成长的过程,往往在行动中不知不觉发生。

还有一些强迫症更为复杂,可能和童年被遗弃、被虐待、被侵害的心理创伤有关。患者往往还有抑郁症状,这时采用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治疗会有帮助。

以上只是笔者对强迫治疗的一些思考和思路总结,具体治疗过程还有很多细节。每个来访者也不一样,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迫症的治疗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共同努力。


长按扫描关注



注:版权所有,未经同意禁止商业应用。如需转载请私信【渡过】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