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事中蕴含的管理法则

 教育繁星 2016-03-12

让规则看守校园

  1764年的一个深夜,一场大火焚毁了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永远地消失了。在这之前,有个学生违反纪律,悄悄把一本古书带出馆外,准备慢慢看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这个学生做出了一个勇敢的选择。他怀着不安的心情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他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根据校规把他开除了。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但是校长并不做解释,只亮出了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更安全有效。

  规则是一种约束。有规则的地方,就没有绝对的自由,但自由又往往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实现。规则与自由只能是相对的。只有在规则的约束下,才能让大多数孩子更自由地成长。

  在阳光下惩罚

  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瑞士访问的时候,有一次上厕所时听到一种奇特的响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透过门缝向隔壁小间里看,发现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修理马桶。一问才知道,这个小男孩上完厕所以后,因为冲刷设备出了问题,没有把脏东西冲下去,他就千方百计地想修好它,直到冲干净便池后才离开。而他的父母、老师当时并不在他身边。这件事令龙永图非常感慨,一个只有七八岁的小男孩,竟然有如此强烈的责任感,可以说这种精神已经渗透到了他全身的每个细胞,完完全全成了他的习惯。

  当我们大家都在感叹这个小学生高尚的公德与社会责任感时,您也许不知道,这个小学生所在的学校有这样的规定:学生上厕所时,如果没冲洗干净便池,将被罚洗厕所一周,并对家长处以数额相当于学生一周生活费的罚款。看到这样的处罚条例,您也许就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名小学生的行为了。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新生入学时,都会拿到一本学生手册。学校会在手册中明确说明,学生一旦违规违纪,将会受到哪些具体的处罚。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将被罚扫若干平方米卫生区;无故旷课一次,将被罚到社区做义工若干小时;打架一次,一周内不能乘坐校车上学……学生和家长阅读后,要签字认可,方可办理入学手续;日后学生如违反规定,将会毫无异议地接受这些惩罚。

  违反规则就放到阳光下惩罚,让惩罚落到明处,在学生中产生敬畏规则的效应,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责任感。

  在情感中内化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海狮的项圈》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旧金山的渔人码头,有一处海狮聚集的地方,游客只能远距离地观赏,码头上贴着布告:“此处码头属美国海军所有,喂食、丢掷或恐吓海狮,移送法办。”

  美国在保护野生动物这方面,确实是先进国家,连“恐吓”动物都会被法办哩!正出神观看海狮的时候,一群小孩子叽叽喳喳地走到码头,由两位年轻的女老师带领,原来是幼稚园的老师带小朋友来看海狮,户外教学。在码头边的大人纷纷把最佳的观赏位子让出来给小朋友——在礼让和疼惜老弱妇孺这方面,美国也是先进国家。

  我听到幼稚园的老师对小朋友说:“你们有没有看到右边那只海狮脖子上有一个圈?”“有!

  “那不是它的项链,而是它的伤痕,这只海狮小时候在海里玩,看到一个项圈,它就钻进去玩,没想到钻进去就拿不出来,小海狮一直在长大,项圈愈来愈紧,就陷进肉里,流血、痛苦,就在它快被勒死前被发现了,线圈被剪断后才得救。”

  小朋友听得入神,脸上都露出十分痛苦的表情。

  “所以,你们以后千万不要乱丢东西到海里,可能会害死一只海狮。”

  老师带着小朋友走了,但她的话却让人们深受感动。“移送法办”的牌子确实具有威慑力,但是,仅仅因为屈从压力、时时需要人督促而去遵守某项规章,并不代表着良好习惯已经养成。文中这位美国老师没有说教,没有恐吓,没有威胁,只是温柔地讲述事实,以事实的残酷来激起孩子们对海狮的同情,打动孩子纯真的心灵,从而自觉地做到不乱丢东西。

没有说教,却比说教更具说服力;没有恐吓,却比恐吓更具震撼力;没有威胁,却比威胁更有约束力!因为所有的行动都源自孩子内心的震动,所以,无需说教,无需恐吓,无需威胁,孩子就会按照自己内心的准则主动去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教育,让道德内化为习惯。这位美国教师的高明之处,是让孩子在真实的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完成自我教育,形成习惯,达到教育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