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互联网漩涡的你,应该知道的故事 [第 2 期] 文|盐必 在2015年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榜单中,苹果和谷歌再次排在了最前头。其中,对这个排名贡献最大的,当属他们最神秘的部门——实验室。 苹果的实验室散在世界各地,每个实验室研究啥,很少走漏风声;Google的实验室Google X机密程度更是堪比CIA,平时不吭声,一闹腾就靠人机围棋大战刷了我们一周屏…… 其实,上个世纪有家传奇实验室,能甩Google X和苹果研发好几条街。都不用保密地址,更不藏着掖着最新研发成果,就能分分钟抓住全世界顶尖科学家的目光。 那就是1925年诞生于纽约默里山的「贝尔实验室」。 在贝尔实验室最辉煌的那几年,“我在贝尔实验室工作”就是“幸运儿”的代名词。因为大家都认同一件事——说不定明天,他就成为了一名业界领袖。 遗憾的是,当商业的推手驱赶着创新的前进,贝尔实验室最终成了一辆谁也无法控制的列车,惨毁在了华尔街人们的手里。 在说贝尔实验室之前,你必须知道它的母体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简称AT&T)。AT&T脱胎自“电话之父”贝尔创办的「贝尔电话公司」,却很快反过来吞并了它。AT&T能坐收美国几千万用户的电话费,利润相当可观。 1925年,AT&T成立「贝尔电话实验室公司」,简称贝尔实验室。 财大气粗的AT&T每年会拿出产值3%,用于贝尔实验室研发。这和19世纪前后美国众多批不出经费还得艰苦研究的实验室相比,已算得上条件优渥。 居里夫人实验室(左)&贝尔实验室(右) “不用为研究费发愁!”科学家如群蜂挤入,实验室里,许多基石级技术及理念不断涌现:
晶体管的诞生
Telstar1
AT&T必须把实验室专利完全公开,他们却从没担心过自己被其他工业实验室超越。树大招风,1984年美国司法部提起反垄断诉讼,必须“肢解AT&T”,这场美国第二大商业肢解风波,换做其他公司必死无疑,倒恰好为AT&T修枝剪叶。接下来10年,贝尔实验室和AT&T一步步走向巅峰。 AT&T称霸美国电信业,贝尔实验室则拥有30000多项专利,成了一个世纪的科学奖章集结之地:
不止这些疯狂成果让人心神向往,贝尔实验室的氛围才真正让科学家疯狂。在这里,没有什么上下级关系,就算你是领导,也无权干涉别人的科研自由;一切科研以兴趣为驱动,不喜欢?立马换岗还不调薪;团队成员相互尊重,甚有明确规定——初级人员问问题,即使你是拿过诺贝尔奖的大神,都不能拒绝回答。 顺风顺水70年,贝尔实验室却很快走向了衰落深渊。 很多百年公司,拓展时波澜壮阔,却会忽略一个事实: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1996年联邦电信委员会修改《电信法》,话费变由市场定价。AT&T的竞争对手MCI 和 Sprint迅速蚕食市场,同时拒绝购买AT&T的设备,AT&T盈利急剧下降。 怎么挽救盈利?
一块肥肉摆在眼前,谁不想先吃?持有大量股票的董事会和华尔街投资者最终还是决定:分家。 AT&T一分为三。贝尔实验室分成两半,大部分划给了朗讯。 果不其然,MCI 和 Sprint来向朗讯买设备了。1996年2月,朗讯由摩根斯坦利主导上市,市值180亿美元,是当时最大的上市行动。正值美股复苏,朗讯股票暴涨,华尔街狠赚了一笔。 华丽的曲线,无法掩盖朗讯养不活贝尔实验室的窘境。于是,管理者们开始要求科学家们尽快把研究变现,或去搞赚钱的发明。他们甚至搞出和市场部合作的“联合项目”,产品出了,市场部还要“借调”科学家,让他们自己去推销。 1995年后,贝尔实验室也做出一些成果,但再也没轰动世界。 2001年,贝尔实验室大规模裁员,只留了几个人以保招牌,但媒体曝光研究员Jan Hendrik论文造假,又令实验室声誉大受打击。2006年,法国阿尔卡特公司用134亿美元换股收购朗讯,价格连上市市值都没到。 一位老贝尔人说:“我宁愿把股票贴在墙上作为纪念,也懒得卖掉它们。” 几经收购,如今的贝尔实验室只是诺基亚手中一个小研发中心(这故事且听日后详解),很多贝尔前员工都流向了Google。 Google,尤其是Google X的氛围,像极了上个世纪的贝尔。可能是有前车之鉴,Google对华尔街一直抱着不太信任的态度。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在10多年前签署IPO协议时,就附带了保持公司创新力的条款。 去年,Google架构重组,Alphabet的诞生。 一边是专注赚钱、负责搜索和广告的Google,另一边则是Google X等极富想象的科技“小巨头”。Google在满足华尔街胃口时,又努力保护公司的创新力量。 有关“商业与创新”这道必答题,永远别只看着眼前的利益,最后砌成了阻碍创新的高墙。 回复“故事”,查看更多风起云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