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九势》中看古人用笔

 我的电子图书库 2016-03-13

蔡邕在《九势》中说:“令笔心常在画中行。”这句话道出了书法用笔的实质,但在流传的过程中,很多人曲解为令笔心始终在画中行,是不是这样呢?那么蔡邕的这句名言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呢?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从《九势》中看古人用笔

记得在学习书法时,老师要求我们笔杆要与直面垂直,说是中锋用笔,我想这应该是“令笔心常在画中行”的一个具体实践,其实不然,古人讲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正如周星莲所说:“执笔落纸,如人之立地,脚跟既定,伸腰舒背骨力自然强健,稍一转动,四面皆应,不善用笔者,非坐卧纸上,即蹲伏纸上矣”“令笔心常在画中行”的“常”时经常的意思,也就是说笔心经常的在点画中行走,并不是时时刻刻的在点画中。

从《九势》中看古人用笔

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江南徐铉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故锋常在画中,此用笔之法”这里再一次的提到用笔的问题。关于用笔,古人讲要笔笔提,笔笔按。清人刘熙载在《艺概》:“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帅则无代,论书者每曰换笔心,实乃换向”毛笔在书写的过程中,行笔的方向是不断改变的,那么锋也随之改变,偏锋时把笔稍稍提起,由于笔毫的弹性它会慢慢聚拢,然后再把笔按下去,如此往复,可以把锋调正。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衄挫,就是用手腕挫动笔锋,把毛笔的笔锋挫入点画之内。孙过庭《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这里更生动的给我们描绘了通过提按和衄挫的动作来调整笔锋的画面,我们要想使得“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走,就得需要通过提按和衄锋的动作来调整。

从《九势》中看古人用笔

蔡邕所讲令笔心常在画中行,是为了要中锋用笔,关于这一点,历来为人所重视,李世民在《笔法决》中说:“大抵腕竖则锋正”姜夔《续书谱》:“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行,则左右无病矣”笔杆此时是有起倒,有变化的,而非时时刻刻与纸垂直的,在力学上有杠杆原理,我们拿笔发力笔杆也可看作是杠杆,写字时通过拇指、食指、中指的发力,来改变笔杆的方向,这样用的是巧力,笔在手中则会更灵活,如果使毛笔始终保持与纸垂直,那么写字就成了一种固定形式的机械重复运动,那有何来感情的抒发和艺术上的审美,线条是书法的根本,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它的立体感、力量感、和节奏感,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三章》中引张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问于褚河南,曰: ‘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于古人。”鲁公所讲“锥画沙”“印印泥”是毛笔在纸上的形态,深刻的阐明了中锋用笔所带来线条的那种力量感,这是学书者不断努力学习以期达到的,谈到中锋必要会讲“侧缝”在实际的书写当中,中锋和侧缝也是交替使用的,《翰林粹言》说:“侧锋取妍,此锺王不传之秘”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是由此可见侧锋的重要,《临池心解》中这样记载:“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锋,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惊,翩然下擢,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所谓侧锋是行笔用力方向与折笔后中锋走笔用力方向成一个侧斜的角度,毛笔侧着落笔是为了写出“势”来,如果说中锋是为了保证厚度和力量,那么侧锋则是为了变化,为了取势。

从《九势》中看古人用笔

蔡邕在《九势》中讲:“笔惟软,则奇怪生焉”笔锋是不断运动的,而不是按死平拖,古人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通过提按、衄锋以使得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走,这样笔画自然有立体感,线条则会凝练厚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