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者:人工智能和核武器的性质及威力几乎一样|人工智能

 蓬莱阁327 2016-03-13

  原标题:机器人与人类相爱还是相杀

资料图资料图

  李世石大战阿尔法围棋,这是全人类目光下的“人与机器”的输赢论战吗?然并卵,是“一个人与整个人类智慧大集合”的论战。

  人类为什么会输

  因为背负得太多

  人类为什么会输,因为背负得太多,背负了几千年的发展史,懂得尊严、荣誉、懊恼、失落这些抽象词汇,有心脏在跳,有血液时缓时急流经大脑,有皮肤感受到棋子的冰凉,更何况背负着全人类能否战胜机器人的重担。

  人工智能设备的“智商”已经可以达到四五岁儿童的水平,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制造出会思维、懂情感、能判断、有主见的智能机器不是天方夜谭了。拥有感情,就是说明机器可以“思考”了,但机器能不能“思考”,未来的人工智能是与人类相爱还是相杀,此话题论争已久。

  在传统的理论研究中,只有生物中的动物神经系统才有情感。人类情感分两种,一种是低级情绪,通常认为就是喜、怒、哀、惧四种情绪——它们是生物性的,是经历万年进化先天拥有的,同时理论上是可以通过程序模拟的。但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因为我们除了低级情绪,还拥有高级情绪——它们是社会性的、精神性的、后天习得的,比如道德,比如爱情——理论上高级情绪是无法通过程序模拟的。

  无度发展或导致人工智能反制人类

  情感不仅是地球上的宗系问题,人也是由物质构成的,等到某天,当人类终于弄明白自己感情的物理基础,自然人可以把自己的思考、记忆、人格水平上传到网络时,那么人工智能拥有了完善的低级情绪及学习能力,也具有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则有可能自行发展出高级情绪,机器人就可能拥有了人的情感。

  机器人的情感也可能是类似脑电波的传导,也可能与人类完全不同,是1、0、1、0的节奏,无数预测人工智能的影视作品里,机器人拥有比人类更崇高、更纯净的爱情,可机器人的情感将会遵循一个什么样的程序,如果是契约精神,那太好了,华商报宝姐不会再收到来自各方的伤心疑惑,不会再有“背叛”、“阴谋”、“外遇”这样的词汇了。现在人工智能研究的方向,就是让机器人拥有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学习各种技术,也学习对不同人和事所做出的反应。当机器人把人类贪婪、自私的习性学透的时候,也许人类就会面临巨大的灾难。如果延续着人类潜意识中的本我欲求、自由意识,那么后果参照电影《终结者》。

  说到此处,霍金、比尔·盖茨等人都曾经先知般提醒人类,无度发展可能导致人工智能反制人类,江湖上也曾经流传着机器一怒下电杀棋手的新闻传说,还好,目前有感情、会“感到”愤怒的计算机还不存在。站在人类肩膀上的机器人,今天在棋盘上,明天也许在情感上、在资源上辅助我们或是对抗我们,这种选择无非是人类的“遗传”,机器人也像人类的孩子一样,带着来自人类的“遗传”,我们给机器人“遗传”了什么?机器人与人类,是会相爱还是相杀?

  时间还会很久很久,足够我们定义,想好,走好。华商报 宝姐

  陕西评论界“一哥”论“人机大战”

  “人与技术,成于快,也毁于快”

  “人机大战”近日“炮火”正炽,拟定的五番战事,已进行了两场,计算机“阿尔法围棋”连下两城,风头甚健,世界围棋顶尖高手李世石,则一再溃败,颓势难挽。一时间,关于电脑与人脑间的是非恩怨,扑面而来。就此,华商报记者采访了著名学者、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震,请他从文化角度,“破析”此事。

  人机大战,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华商报:李先生是否注意到了此次“人机大战”?

  李震:最近几天一直在看这个,深有感触。我有一个可以说是痛切的感觉,就是人类自己的智力,可能最终将战胜不了人工智能,极而言之,若这种趋势得不到明显的遏制或改变,人类早晚要毁在人工智能手里,这不是危言耸听。

  华商报:真有这么严重?

  李震:是的,说得再严重点,我觉得,这个人工智能,和核武器、克隆人等生物技术,以及现代传播技术,它们的性质及威力几乎一样。这次“人机大战”,举世关注,实际上是个信号,它带有标志性的意义,而且是非常醒目的一个标志,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应该会记上一笔。

  华商报:你认为“标志性的意义”何在?

  李震:标志性意义就是,人早晚要毁在自己的创造物手里。当然,未来人工智能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具体设想不来,但从这两盘围棋看,人工智能压倒性地战胜了堪称顶尖代表级的人类智能,这还不够触目惊心么?现代传播技术也是,拜其快速发展所赐,传统意义上的时空被消灭了,人们逐渐没有了时空观念。人机大战其实也是这个性质啊!它那个运算速度、层级,完全和人类智能不在一个时空,你怎么和它较量?克隆技术,则带来了多大的伦理难题?好多问题,如果得不到调整和匡正,人类面临的生存格局,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变。

  人类搞技术,很多时候“只图快”

  华商报:对时下的技术发展,作为一个人文学者,你有什么感受?

  李震:如果让我概括,时下的技术发展就是一个字,“快”!现在大家都在追求快,早晚要快到让人无法招架。大家现在比的是,谁的速度快,谁就占领前沿,进而试图控制世界。

  华商报:很多行业可能会觉得,“快”似乎并不错。

  李震:这个“快”确实可以使我们掌握类似古人所向往的“缩地术”,千里万里,朝发夕至。但,很多技术行业,现在一味追求快,只图快,而使人文的东西造成偏差。比如,人类发明的一些生物添加剂,使多少植物以疯狂的速度生长、成熟,然后结出不伦不类的果子,对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当一切只是图快时,人的身体可能是在疯狂生长,而他的智力、道德水准,还停留在一个不成熟的状态,结果不过是个“傻大个”而已,失去道德及人文精神的规范力,这种片面的技术,带给人类的只能是遗憾和灾难。

  华商报:你认为电脑会否一定超过甚至控制人脑?

  李震:假以时日,这是一定的。面对“电脑逐渐控制人脑”,若还引不起人们足够重视,若没有一些组织通过法律或国际间的协作去干预和化解,那将来的后果不难想像。实际上美国的技术够发达了吧,但十几年前,美国就全面禁止克隆人,尽管在技术及民间一直尚有争论,为什么?技术是把双刃剑,尤其关乎我们人类自身生存、伦理、命运等问题时。

  华商报:具体到这场比赛,你认为李世石有没有扳回一两局的可能?

  李震:李世石肯定赢不了,电脑的运算速度,我认为,李世石望尘莫及。

  华商报:也有网友笑言,如果不是比围棋,而是比中国象棋或麻将,电脑未必就能胜过人类。

  李震:围棋尚且如此,要比中国象棋、麻将,电脑更会把人打个落花流水。无论围棋、象棋、麻将,性质是一样的,输入程序让它选择、应对就行。在难易程度上,这几个之间还是有所差别,个人认为,智力游戏里,围棋是最复杂的,几乎可以代表人类智力的极致。我也粗浅地学过围棋,但没和电脑对阵过,因为看过电脑上还仅仅是游戏性质的下围棋后,就已对它望而生畏、甘拜下风。

  作为省评协主席、大学教授,李震平时出语谨慎,很少见他如此“决绝”地力撑某方,谈话时如此“决绝”地“不留退路”,如此地“灭人类威风”。或许,面对这场举世罕见的“人机大战”,他虑及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间的此消彼长,对现状备极关注,对前景亦喜亦忧,有深沉之忧思,故有铿锵之建言。华商报记者 王锋

  >>电影预言

  机器反人类人类爱电脑

  在很多人看来,李世石和围棋人工智能之间的人机大战已成人类未来的惊悚预言,而在影视界,有关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一直是热门主题。从《终结者》到《她》,电影一直在探讨机器人的安全性,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它神秘的情感世界。

  这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施瓦辛格主演的经典电影《终结者》系列了,影片讲述了未来世界已经由机器人来操控。机器人想完全占有这个世界,把人类赶尽杀绝,然而却遇到了顽强抵抗的人类精英康纳。于是,终结者机器人T-800受命回到1984年,杀害康纳母亲莎拉,目的是令康纳无法出生。身处未来的康纳得知后,火速派战士雷斯前往救援。雷斯来到1984年的洛杉矶,及时搭救了被机器人追杀的莎拉——她当时还是一个大学生。然而,人们把雷斯当成疯子,不相信未来机器人统治世界。 直到莎拉又一次遭到机器人追击,她才相信了这一切。

  和《终结者》通篇沉重的主题不同,2004年的电影《机械公敌》虽然也有人类和机器人的冲突,但也呈现出些许和谐的场面,电影的一些画面讲述了公元2035年,智能机器人作为人类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伙伴,逐渐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由于机器人“三大法则”的限制,人类对机器人充满信任……而在2013年,斯派克·琼斯编剧并执导的科幻爱情片《她》探讨了另一个层面的主题,影片讲述了作家西奥多在结束了一段令他心碎的爱情长跑之后,爱上了电脑操作系统里的女声,这个叫“萨曼莎”的姑娘不仅有着略微沙哑的性感嗓音,且风趣幽默、善解人意,让孤独的男主无法自拔。

  此外,早在1968年,库布里克就在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里程碑”的代表作《2001太空漫游》里探讨了人类和人工智能斗争的场面。在诡异的画面中,人类被宇宙飞船中的电脑欺瞒、操纵,显得孤立无助。华商报记者 赵蔚林

责任编辑:赵家明 SN14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