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炒作高手们

 山爷wzs0718 2016-03-13

中国古代的炒作高手们

“炒作”是近些年兴起的新名词,但“炒作”这种行为却相当古老。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发生过很多精彩的故事,其中都少不了炒作高手的功劳。

比如,中国第一次著名的“事件炒作”,就发生在战国。

战国末年,大企业家吕不韦搞了一笔政治投资,为秦国立了个君主,自己也当了丞相。但商人从政,总觉得底气不足。他的门客就支招了:大人,您出书吧。

吕不韦一听,这个主意好,一旦出了书,咱就成文化人了。于是发动三千门客,每人写个段子,攒在一起,起了个名叫《吕氏春秋》。

书出了,要宣传啊,又有人出主意:新书发布会选在咸阳最繁华的城门下,把书堆好,上面悬挂千两黄金,谁要是能增删一个字,就把金子摘走。中国古代的炒作高手们

(一字千金)

那时老百姓基本不识字,识字的都是有身份证的人,他们看出这是个套,谁也不肯钻。于是,“一字千金”的故事在百姓中传开,吕大人出版《吕氏春秋》的事很快便天下皆知了。

我印象最深的“个人炒作”事件,发生在唐朝,当时武则天正掌着权。

武家的一支军队浩浩荡荡去收拾契丹,结果吃了败仗。在路过北京一带时,大军暂作休整,一个不起眼的参谋离开队伍,登上一座高台,他四下望了望,轻轻吟了几句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正抹着眼泪呢,下边伙夫就喊他:“陈参谋,下来吃饭了!”

参谋官不大,但陈子昂混上这碗饭很不容易。中国古代的炒作高手们

(绘画作品——陈子昂登幽州台)

他是个富二代,少时不务正业,后发愤读书,竟然满腹才学。当时已有科举考试,但陈子昂等不及了,他决定出奇制胜。

话说有一天,大街上来了个胡人,高价叫卖一把胡琴。大家没见过这玩意儿,都来看热闹。陈子昂挤进人群,当场高价买下胡琴,并且约定:某日某地,我将开一场胡琴独奏会,不卖门票,欢迎捧场。

约定的日子到了,大家都来围观。只见陈子昂高举胡琴,将它摔了个粉碎。众人正惊诧着,陈子昂朗声说道:“各位,我陈某人其实不是娱乐圈的,我是文学界的!”于是当场散发自作诗文,陈子昂的文名很快传遍了天下。

陈子昂的个人炒作很经典,尽管后来遇到了种种不如意,但他当初毕竟是一炮走红的。

科举是个好东西,尽管它和高考一样有不少弊端,但对莘莘学子来说,这是最公平的制度了。而在科举被发明之前,社会流行举荐制。这一制度长期被达官贵人控制,他们举荐的都是自家亲戚,才不管别人家的穷小子。因此,寒门学子必须要懂得炒作,才有可能引发关注,得到推荐。

晋代,是一个炒作相当流行的时代,炒作高手辈出,有人甚至炒出了行为艺术。

比如在南方,有个穷小子叫车胤。他白天读书不过瘾,晚上又买不起灯油,于是拿个布袋子,到野外去捉萤火虫,一堆萤火虫在袋子里会透出微弱的光,车胤就靠着这点光亮读书。这就是“车胤囊萤”的故事。中国古代的炒作高手们

(车胤囊萤)

而往北一点,有个穷小子叫孙康,他也是白天读书不过瘾,晚上也买不起灯油,恰逢雪过天晴,月光照在雪地上,门外便十分光亮,孙康大喜,就拿着书到外面去读。这就是“孙康映雪”的故事。中国古代的炒作高手们

(孙康映雪)

两个故事都告诉人们,车胤和孙康很勤奋,为了读书,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囊萤和映雪,都是很私人的事情,如果他们自己不宣传,别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但他们必须说出去,因为只有说出去,这种行为才可能被更多人知道,才有可能传到负责举荐的官员那里。

据说后来,他们都被举荐当了官。

很多时候,书读得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读。

记得上高中时在学校住宿,我妈妈就经常怀疑我不好好读书。她的理由是,我的同学一个个都戴上了近视镜,而我却没有。所以我一度很羡慕戴眼镜的人,因为这玩意儿不仅能掩护难看的小眼睛,还能作为刻苦学习的道具。

除了囊萤映雪的炒作,后来还出现了悬梁刺股的传说。当行为艺术成为读书人的标签,读书就毫无乐趣可言了。

当然后人也不傻,他们一旦看透了炒作的本质,就开始拿励志的古人开涮了。

在清朝,就有人编了个段子——说车胤和孙康碰到一起聊天,车胤问:“老兄怎么今天不读书?”孙康说:“唉,可有一阵子没下雪了。你咋也这么悠闲?”车胤长叹一声:“甭提了,最近这萤火虫狡猾得很,见我就乱飞,越来越难抓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