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鉴赏一首诗词的好

 鑫子 2016-03-13

如何鉴赏一首诗词的好

苏轼的词是否比许嵩的词要好?
作者:知乎@陈可抒

    肯定有人一看到这个题目就骂出声来。

    然后开始批许嵩捧苏轼骂出题人,“相差十万八千里”“这tm的也能比”诸如此类。但我认为是有可比性的,就好比有一天如果我的孩子问我“干嘛要去背古诗,这些古风歌词多棒”的时候,我的回答不应该是“古诗就是好”“差远了没得比”“你丫给我好好背”。我会一点一点的告诉他,他们的差距就在这些地方。

    挺有代表性的问题,文字和文学的区别。
    许嵩老师的歌词和东坡居士的诗词,能不能互相比较呢?我看能。虽然离得比较远,还是能比的,路线选对了就好。结尾有答案。

    先谈所谓文学:且不说布局谋篇、气质神韵这些不大好闲言碎语就谈清楚的东西,光从词句上来说,可以简单分为三个境界:

第一层:文字

    普通人说秋天,人家说金风振翅、说秋高马肥,说秋水长天,说林寒涧素,甚至说素秋、说素商、说金天,等等。这些拽文都是会引起崇拜一片的。如果能够缀句成篇,那就更牛了。

    但是很遗憾,这种水平还停留在文字上,为了好看,戴上各种大金链子,然并卵,扒掉了借来的外衣还是没什么东西。

    许嵩老师基本上就在此处。

第二层:文趣

    还是说秋天,有人不用那些熟词,他写道:“满头金发的秋天”,这就有点意思了,写得秋天像是一个朋友,而你还踩在他的头上。

    虽然用语还很简单,但是不俗套,有趣味,不是词语拼盘,有自己的语言,这已经比前一种遥遥领先了,至少多出来六扔多远。

    进至此处,也算是寻到门径了。这也应该是一个诗人的自我修养,的底线。

第三层:文学

    光有趣味还不行,黛玉对香菱说,切莫要“见了这浅近的就爱”,只能看到表面,仍是“不知诗”也。所以,连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都被pass掉了——有趣而无情,仍然是不行。

    仍然是说秋天,有人就写,“她秋天时飞去大洋彼岸/将会收获一头金发”。秋天的金发和米帝的金发混搭在一起,关系微妙,同样的秋天,此金发非彼金发,她的收获也反是他的两手空空,从情感中找到戏剧化的那个点,就是所谓文学了。

    到这一层,以情驭字,而并非借字抒情,本就不易,能做得好的就不多了。

    ——东坡当然在此等高手一列,我们来具体看看许嵩老师为什么到不了这一层,随便找了一首许老师的《燕归巢》,夹批如下:

    雨后江岸天破晓

    老舟新客知多少

    有字词没内容,只有“老舟新客”还有点意思,但又太泛泛,是写诗的初级笔法。

    人家东坡居士写的是“春风百日吹不消,五月行人如冻蚁”,行人们又寒冷又渺小,“冻蚁”这比喻是东坡首创,旅途之难才引出思念之切。不是像许嵩老师那样,看见些个行人就思念家乡,每天不用干别的了。

    东坡另有名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写得精彩: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就像那浩渺的夜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上面的一颗星星,但是一番艰难困苦以后,你却发现自己只是一颗星星草。

    就连苏轼也是如此,朋友钱穆三年多踏尽红尘、辗转飘零,心思尚且平常无波,像一口古井,依然淡淡一笑便如春天般的温暖——甭管是不是苏轼碍于体面的夸张吧,重点是,聊到此处,一向行事潇洒的东坡居士却连翠眉粉黛都不要了,直戳戳地吐起了苦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远山见竹林芳草

    晨风抚绿了芭蕉

    蒋竹山“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自有时间的大感慨在其中;韩文公“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心足气满,写出悠闲之趣。再看看许老师,何异于霄壤之别?

    寒梅落尽把冬了

    衔春的燕想归巢

    此前五句都是词语拼盘,第六句点到主旨,燕归巢当然值得一写,只是如此平平写来,实在毫无妙趣,俗不可耐。

    袁枚先生的女弟子袁棠写道:“燕啄新泥觅旧家”,生活一点一点都是新的,精神家园却不会变,永远在那里,敝帚自珍,润物无声,这样细微的感受,更比前面的“老舟新客”如何?

    沿途的景

    牵挂的人

    两情迢迢

    柳叶桨溅桃花浪

    汀州里鹤眺远方

    词语的修饰再繁复,也不见得能写出格调,从工资卡上支钱再多,也难以扮出富贵。

    李白写“岸夹桃花锦浪生”,正因为岸夹桃花,桃花都快把河填满了,灼灼迎人,所以生成了锦浪,心思雀跃。前后关联,因果相生,情真理顺,如临其境。

    许老师就凑了个柳叶桨和桃花浪,要照这种写法,还可以锦筵啊、流莺啊、彩云啊、青城啊,无限加,亩产一千八。

    饮一盏岁月留香

    唱一曲往事飞扬

    这种鬼不用说了吧,比汪国真老师都还差点。

    山水间歌声回荡

    回荡思念的滚烫

    去年的家书两行

    读来又热了眼眶

    读信读得热泪盈眶,这种描写恐怕是俗到极点了,小学生才写自己热泪盈眶呢。老杜有诗云,“病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可谓是长吁一口气的感觉,那么,战乱频仍,书信未到之时,观弟却究竟是人是鬼?不敢想又不能不想,情真辞切。高下立判。

    东坡也有诗云“人远寄情书字小,柳丝低日晚庭空”,人已远,使人相思,盼来情字一片,稍生慰藉,书字却又嫌小,其实是嫌人远情微,反而更愁。短短七字间,三种感情,转折两回,此种书写岂是凑点漂亮的字就能比的?

    云水边静沐暖阳

    烟波里久违的故乡

    光是晒晒太阳,写的人太多了。东坡写的是,“鸣鸠乳燕寂无声,日射西窗泼眼明”,“泼眼明”三字写得辣,写得霸道,阳光如水一般泼过来,又有一个“明”字,仿佛霎那间世界一下干净了。

    别来无恙

    你在心上

    儿时的窗

    苍老的墙

    是否偷换了方向

    堂前的你和我相逢时

    会沉默还是会诉尽衷肠

    就到这儿吧,要是真的吐起槽来,三年五年也写不完。何况压倒性的优势,说多了也没意思。题主的比较挺吓人,主要是越级太多。至少也要拿陈涛、刁寒、冯晓泉这样的先比比再说,往上还有高人,林汝为、乔羽、李叔同,都写出来过很赞的古典风的作品,说着说着就到民国了,作品更不少,而且这个时候您还经常能听到单弦岔曲,《丑末寅初》、《风雨归舟》等等,一代名票溥叔明先生,很多岔曲改自有名的宋词——好了,虽然说溥先生改的宋词多是花间一派,离真正的好诗词还是有些距离,但到了这时候,总算是能对上一点边儿了。

    总之,能把这些都一级一级捯饬清楚了,再拿许老师与东坡居士等人去比较,也不为迟。

    为什么说许嵩老师的作品大多都是拼盘呢?完全可以验证:您只要选个主题,把相关的一些漂亮字词收集起来,再随便抽签、排列、组合、稍加修饰。包您至多三天写一首,一年准能出诗集,保准灵,卦卦灵。这也正是作诗机不能取代写诗的原因。

    索性提供个小案例:谢榛先生曾经一口气写了三十四个灯,虽然没什么意思,但按照楼主的标准,随便抄一炒也能差不多拿得出手了,文字控的朋友们可以借鉴:

    烟苇出渔灯,书声半夜灯。山扉树里灯,风幢闪佛灯。竹院静禅灯,蛾影隔笼灯。星悬宝塔灯,心空一慧灯。风雨异乡灯,倦客望村灯。鬼火战场灯,除夜两年灯。雪市减春灯,茅屋只书灯。树隐酒楼灯,穴鼠暗窥灯。殿列九华灯,星聚广陵灯。棋罢暗篝灯,疏林见远灯。蛩吟半壁灯,农谈共瓦灯。屋漏夜移灯,明灭几风灯。窗昏梦后灯,流萤不避灯。寒闺织锦灯,形影共寒灯。调鹰彻夜灯,海舶浪游灯。夜泊聚船灯,霜风逼旅灯。灵焰凤膏灯,春宫万户灯。

    对,谢榛先生就是那个年代的作诗机。

    没有人要黑许嵩,在当今华语歌词人当中,他算是写得不错的了,典型的通俗化商业化的作品。只是,单从作品上考量,用词太过老套、技巧单薄、略显做作等,也确实是他存在的问题。你也不必叫我写一两首歌词看看是否比他强,这个回答不是给他的粉丝看的,而是想分享给那些正在学诗的孩子和朋友们看的。

仅从文学上说,毛泽东诗词什么水平
作者:天生吾侪


    很遗憾,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到真正让我觉得比较客观的回答。所有的答案,都有一个避免不了的缺陷,就是没有真正地挑出毛最好的作品,然后以之为根据,评价毛的水平和毛的地位。

    比如有人引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毛泽东诗词格律谬误观止”,但通篇看下来,全是用七律五律做例子来分析毛的不合律之处。 有人给的答案类似,他引用的文章“对毛泽东诗词创作中的缺陷的客观评价”,也是通篇说诗。

    这两篇文章,应该把题目改成“毛泽东诗格律谬误观止”和“对毛泽东诗创作中的缺陷的客观评价”,这样才切题。

    而毛泽东自己是怎么看待看待自己的诗词的呢?

    也有人引用了毛自己说的话:

陈毅同志:

    你叫我改诗,我不能改,因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你的大作,大气磅礴。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觉于律诗稍有未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我看你于此道,同我一样,还未入门。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

    毛自己说自己不懂五律七律,只稍懂长短句。

    毛是一个词人,不是诗人。这是大关捩。

    以毛泽东律诗中的错误来指摘毛,是不是有些没有瞄准靶子?

    我上面说没有挑出毛最好的作品来评价毛,这就是其中一种情况——以诗而不是词来论毛。

    有人说,大诗人都能写好各种体裁啊,毛不懂诗。这种看法我不能苟同。

    诗词常常不能兼擅。同为苏门四学士,秦观以词名,黄庭坚以诗名;秦观之词,黄庭坚之诗,脍炙人口,千百世为人所称。然而,黄庭坚之词,秦观之诗,偶有几首佳作而已。秦观曾经很努力学诗,或许是因为词写得太好,在诗上终究没甚成就。

    即便是苏轼,脍炙人口的也是他的词,他的诗,几首小绝句罢了。在大众眼里,苏轼更多的也是词人而非诗人。辛弃疾亦然。

    王安石的文章好,常被人讥为不能写小词。曾巩的文章也好,也落个“恨曾子固不能为诗”。

    才高如李白杜甫,也各有缺陷。李白不能(或不愿)写七律,杜甫不能(或不愿)写七绝五绝。都不是全才。

    各体兼擅是很难的。择其最善长之处来说最好。但很可惜,很少有人拿出毛的词来评价毛。

    有人讲究平仄押韵在诗词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准绳批评毛的诗,讲得很好很细。但是,他既很少涉及毛的词,也没有挑出毛词中的精品。他是以毛诗词中比较差的那些作品来评价毛的。如此评价,世上没有好诗人。

    杜甫七律一向被视为模范,学者莫不宗之。然即使是杜甫七律, 不合律之处何其多也。不谈他的”吴体“诗,其他例子就有: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失对)

    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

    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失粘)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请旁人为正冠。(帽冠合掌)

    其他例子从略。

    杜甫五律

    雨晴(一作秋霁)

    天水秋云薄,从西万里风。

    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

    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农字出韵)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阙字极不工)

    上面这些例子能说明杜甫是一个很差劲的诗人吗?不能,因为杜甫还有一些诗,意好律也合,那些才是杜甫的代表作,才能真正反映他的水平。

    这是第二种情况,以毛泽东比较差的诗词而不是比较好的诗词来论毛。

    下面进入正题。

1毛词最好的一首

    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毛泽东的哪些词是好词呢?

    这个问题可以说,触及到了每个人的审美观和诗词鉴赏能力,众说纷纭,互不服膺。其中,有些人是真得懂,能列出一二三来说为什么毛的某些词好,好到什么程度。有些是随人说短长,自己毫无鉴赏能力,不过看人说好便说好,看人说坏便说坏;更恶劣的,是因为厌恶毛,厌恶毛在建国后的所作所为,从而将他的诗词贬低得一无是处。

    我一向认为,刘勰有句话说得对,“观千剑而知器”,看的剑多了,就知道剑的好坏。引申而言之,则是好坏都是比出来的,无比较则无好坏,有了比较,则纤毫毕现,是好是坏一眼分明。

    因此,我拿一首公认的好词,和毛的一首词做下比较,看看我心中的毛的最好的一首词,达到了什么水平。

    这首词,是毛的《忆秦娥·娄山关》。作对比的,是《忆秦娥·箫声咽》,据传作者是李白。

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首词,几乎是各种词选本必选的,作者失名,传为李白。而认为作者是李白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这首词太好,除李白外,无人有此笔力。《词学通论》的作者吴梅即如此认为。

    可见这首词的魅力。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我之所以选这两首词,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两者词牌一致,词风有类似之处,便于比较。古人有”磨堪“一说,是指评判一首诗词,要一字一句地审查一遍,巨细无遗。按此方法,我们来对比阅读一下这两首词。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箫声咽,西风烈,恰可匹敌。李两用秦字,为齿音,加一分;毛之霜晨月,较秦楼月境界更阔,加一分。

    这两句打平。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前句高起,这句二词同时降调,以为过度。手法一致。毛句描写更细致入微,碎、咽二字尤可见之。李句不免一般化了。毛胜一筹。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李句音尘绝三字,音意俱佳,一股不见音信之悲直透千古而来。加一分。毛句相对平凡,然其中之乐观(所谓的革命乐观主义),为古人所少,又有哲理可为座右铭。加半分。李胜半筹。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两句真是全篇之警句。二词起句高,中间平,若结句不能振起为全词之情绪最高点,则必失于平凡。这一点两词做得都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借古来人事之寥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借自然风景之苍茫,而同有阔大之境界。细究之,李句偏于伤感,毛句偏于雄浑。功力正相匹敌。

    可与这两句共参的,是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境界虽大,却是无情之句;柳永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未免太悲。

    不过毛词还有一个减分项,即词中重了个“如”字。如字三出,后两处可重,第一处不该。减半分。

    这两首词,总的来说是不相上下的。喜好哪首,更多的是个人口味问题。李词写秦娥思夫,而归于朝代变迁、王朝兴替,起笔极细而收笔极大,缓缓道来,人竟不觉。毛词起笔即阔大,收笔更甚,通篇写征途之艰难却只见意兴之高昂,革命的乐观和必胜的信念充斥其中,熏熏然使人有前进的动力。

    这是我眼中毛最好的一首词,处衰飒之世而有盛唐之胸怀。他写此词是在1935年,正是红军困苦的时候,可是从这词中,现实中的困难不过是词中的点缀,作者必胜的信念才铸造了这首词。毛词的顶点正在此了。

2毛的其他词

    毛其他词,还有一些比较好的。其中《贺新郎读史》比较突出。

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上片区区几十字,写尽人类从猿到人之进化史。一篇读罢头飞雪,既写读史之读,又暗喻了历史变换之迅捷,可谓佳句。盗跖到黄钺,也是全词关节,气势昂藏。至于韵和律,颇似东坡,呵呵。

    其他如《念奴娇鸟儿问答》之“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贺新郎别友》之”人有病,天知否“和”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念奴娇昆仑》之“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和“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念奴娇井冈山》之“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浪淘沙令》之“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之“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之“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可称佳句。

    兹录一首虞美人,可以一窥毛的另一面。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恁。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3毛之地位浅析

    那么毛的地位如何呢?慢慢分析一下。

    首先,毛的劣势很明显:毛诗词少,统共不到一百首,好诗词更少。

    其次,毛的特点很明显:诗风偏于豪放。

    最后,毛的身份很特殊。

    诗少,就很难成为大诗人。一个大诗人,至少要有几百首诗词打底子,有几首十几首脍炙人口,如此才可称大。千百年后,毛应该没有这个地位。

    但毛也不会被遗忘。值此诗词衰微之世,古体诗词作者虽众,优秀者寡。有人说毛尚没有进入豪放派的三家村:苏辛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凭“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八个字,就足以侧身三人之中而无愧了。对陈(陈维崧)不了解,他的佳句又在何处呢?望告知。

    自古帝王之词,有三人不能不提,一是汉武帝刘彻之《秋风辞》,一是唐明皇之《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一是宋徽宗之《宴山亭》。前者入汉朝诗歌选本,后两者分别入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此三人,可谓是靠自身文才获得世人承认的。他们庶几无愧于其诗人的身份。

    毛大概与此相同。三百年后,若选民国词,想来其中必有一首毛的。

    这大概就是毛的地位了。

一百个关于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典故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 “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张耒:“何以伴高洁,清晓颂《黄庭》”;张泽民:“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苏轼:“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12、松柏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13、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14、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 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18
、羌笛 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就不再列举了。

19、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

20、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李煜词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21、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22、螟蛉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23、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4
、神器 指帝位、政权。《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25、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陶朱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27、祝融 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8、秋水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连理枝、比翼鸟 作恩爱夫妻的比喻。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0、孔方兄 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 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32、问鼎 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33、见背 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34、逐鹿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35、三尺 是法律的代名词。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

36、杜康 《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7、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8、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9、彭祖 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40、谢家 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41、鸡肋 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2、婵娟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43、献芹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44、执牛耳 用“执牛耳”指盟主。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45、作壁上观 壁:营垒、壁垒。观:观望。在壁垒上观望。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46、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过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47、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8、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49、精卫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50、击楫中流 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即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当船行到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后借指决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宋人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又称“中流誓”,如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51、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52、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这称。

53、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花称为“花中四君子”。

54、泰斗 “泰山北斗”的简称。典出《新唐书韩愈传》,比喻杰出的可为榜样的人物。

55、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56、仁人 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57、传人 典出《荀子非相》,原指道德学问能传于后世的人。今指能得到祖先或师长精神或技艺的人。

58、玉成 典出《西铬》(西晋张载),比喻为人成全好事。

59、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60、壁还 敬词,典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指恭敬地退还别人的赠品,或指毫无损伤地归还借用别人的物品。

61、方家 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62、等身 典出《宋史贾黄中传》,敬辞,比喻着作多,堆起来等于该人的身高。

63、西席 典出《称谓录》,代指老师。

64、心许 典出《史记吴太伯世家》,心中暗自答应的意思。

65、三味 典出《邯郸书目》,比喻深含的意思(多含褒义)。

66、洗耳 典出《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汉蔡邕),原指厌听世事,今比喻聆听、恭听。

67、斧正 典出《庄子徐无鬼》,指请人修改自己的作品,也作“斧正”

68、抱璞 典出《韩非子和氏》,比喻坚持美德(也有作怀才不遇之意)。

69、染指 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70、射影 典出《苦热行》(南朝宋鲍照诗),比喻说此喻彼,别有用心。

71、掣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72、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73、雷同 典出《礼记曲礼上》,相同的意思,或人云亦云。

74、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75、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76、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77、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78、不才 典出《庄子山木篇》,自谦没有才能。

79、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80、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81、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82、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83、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84、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85、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86、班马 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7、问鼎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88、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89、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90、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91、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92、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93、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94、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95、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96、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97、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q ,劳苦)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 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98、巴歌 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99、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100、吴钩 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