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优雅了一个世纪,这个女人是怎么做到的?

 天地人和w 2016-03-13
美国《VOGUE》杂志曾经评选过一位1920-1940年代的中国“最佳着装”女性,你猜是谁?

  宋美龄、宋庆龄、林徽因、胡蝶……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都不是。能把政界、学界、影视界几位“颜值担当”碾压得屈居其后的,正是下面这个你也许从未听过的名字——黄蕙兰。


  黄蕙兰

  也许有人会说,她长得并不出众,在那个没有网络、电视的时代,凭什么把她当做中国女人穿衣打扮的“时尚标杆”?她又是如何把欧美时髦风潮带到国内,同时在国际社交场合大肆刮起一股“中国风”的呢?

  这些问题待我一个一个解开。

  宋庆龄因为她才开始穿旗袍

  据说宋庆龄跟着孙中山北上前,一直穿着上衣+裙装的两件式袍褂。这种打扮经典慈祥有余,时髦俏丽不足。来到大都市北平之后,暂住黄蕙兰家中的宋庆龄担心自己太土气,便偷偷取经——偷看了一番黄蕙兰的衣橱,并受到她的时尚指点,才就此开启“旗袍Style”时髦模式,成为集优雅、美丽、端庄为一体的“庆龄国母“。

  不仅是国母,好打扮的上海女人也把她当做民国时期的“街拍偶像”,竭力模仿她的穿衣打扮。你能想象,她们对黄蕙兰的“盲目崇拜”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吗?

  她曾在自传《没有不散的筵席》中,提到自己引领的“光腿穿旗袍”风潮:她写到自己当时因为皮肤病不能穿袜子,而光脚去了上海,但并未告诉别人原因。结果第二天,上海的女人们接二连三的在大冷天也把袜子脱掉了,只为追捧这一“冷天光腿”的新时髦。后来黄蕙兰皮肤病好了,又开始穿上丝袜,大概这群追随者们也蒙了圈,这故事让人啼笑皆非。


  当时流行以进口法国衣料做旗袍,图案多以素净雅致的花卉为主。但迷恋华丽贵气的黄蕙兰却不以为然,在她眼里,泛着潋滟光泽的中国丝绸才是制衣的“极品”。


  之前流行宽松H型的旗袍,花色也素雅简单

  “我开始选用老式绣花和精致的丝绦,精美的中国绸缎,有些是古色古香的。我选用这些衣料,择取中国传统式样的特色制作我的服装。她们不懂得本国丝绸之美的价值,不明白那种地道的中国手艺是如何精彩绝伦”。

  于是,黄蕙兰带领上海女人们进入了时尚的新境界:龙飞凤舞、飞檐斗拱等中国传统元素的精美刺绣开始出现在旗袍上,明媚艳丽的湖蓝、桃红取代了清心寡欲的色彩,旗袍开衩也从小腿、膝盖甚至一路高到大腿……这种铺锦列绣“壕”气十足的旗袍,顿时成为上流社会女性人手一件的“爆款”。

  黄蕙兰正是这样不盲目崇拜洋货,却又能够灵活地“西学东用”,难怪衣品能碾压那么多沪上的贵气名媛。

  去年,以“中国:镜花水月”为主题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及展览中,就有一件她1976年捐赠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非常“黄蕙兰”风格的旗袍,精致程度叹为观止。



  “镜花水月”主题展览中展出的“黄蕙兰“旗袍

  那个年代的她不仅引领着国内时尚风潮,在国际上同样大出风头。闪耀程度足以令无数如今中国时尚达人汗颜。

  喜欢繁复精美设计的她,早年在香港时,一口气买了N件当地人放在钢琴上挡灰的便宜古董绣花裙子,带到巴黎在晚宴上穿。引起轰动不说,居然导致这种裙子的价格哄抬了好几倍。

  而白天出席各种社交场合时,她则最喜欢“中西混搭风”:在旗袍外加件Chanel或者Schiaparrelli的外套,或是贵气十足的貂皮大衣、精巧神秘的刺绣单衫。锦绣华服加上与生俱来的傲然气质,即便站在英国伊丽莎白王后(此处指的并非“超长待机”那位,而是英王乔治六世的王后)身旁,气场也未减低半分。


  黄蕙兰的皮草加条纹裙,一看就是如今时髦精的标配。

  难怪,被她迷得团团转的外国使节公臣,称呼她是“远东最美丽的珍珠”。敏锐独特的衣着品味,成为了她在世人眼中最为骄傲的一张“王牌”。如果当时有时尚公众号,或“带着名媛去看秀”的栏目,估计她的搭配阅读量篇篇都得过十万。

  打入欧美上流社会的大使夫人

  有人又会问,作为“民国第一时尚KOL”就能和王后并肩而站吗?如今的时尚达人们顶多也就看看秀上上杂志内页,为什么她可以在国际社交场合频频刷脸,和有头有脸的政界人物共进晚宴、打桥牌聊八卦?


  别不服气,人家还有另外一个重量级身份:中国驻美大使夫人。她的丈夫正是那个1919年巴黎和会上拒绝在辱国条约上签字,创造“弱国也有外交”奇迹,曾任驻英、驻法、驻美大使的顾维钧。


  黄蕙兰和顾维钧(左二和左四)

  作为Olivia Palermo(奥利维亚·帕勒莫)级别的“名媛”,精通英、法、荷等六国语言,自小生活在巴黎、伦敦、纽约的黄蕙兰,缺的只是一个为家族锦上添花的贵族称呼而已。“大使夫人”这个头衔再合适不过。

  据说19世纪中期时,她的父亲黄仲涵就继承了爷爷留下的700万美元,而她浑身上下充满“赚钱细胞”的父亲,更将家族一手打造为印尼首富。当她3岁时,脖子上就挂着一条母亲赠送的镶着80克拉钻石的金项链,重得把她胸口的皮肤都硌伤了......

  1920年,她在布鲁塞尔公使馆结婚时,除了嫁妆丰厚到令人瞠目结舌,还从伦敦摄政街定制了纯金刀叉,订做的床单、床罩的扣子是以纯金做成的玫瑰花,每颗扣子上还镶嵌着一粒钻石……


  黄蕙兰与顾维钧的孩子

  有着阔绰殷实的家底,更使她以“中国的橱窗”自我定位:她不仅斥巨资修葺了中国驻巴黎大使馆,还自掏腰包从国内花大价钱购买家具、器物运到国外,使大使馆装潢得极富中国特色,以求“外国人也能通过‘橱窗’看到中国的星星和月亮’”,不丢大国颜面。战争期间使馆经费拮据,顾维钧在外应酬交际的费用,多由她的家族出手赞助。

  可以说,在那个中国在世界上充当“受气包”的年代,是黄蕙兰不惜大掏自家腰包,来维护中国的对外形象。最重要的是,让她这位来自中国的“时尚名媛”,不仅刷了脸,还有了一定话语权。



  黄蕙兰陪同顾维钧出入各大场合,见证了诸多重要历史

  就这样,靠着积金累玉的财富和漂亮骄傲的面孔,深谙西方社交之道的“顾夫人”随着丈夫一起打入了西方上流社会:参加白金汉宫战后首次宫廷舞会、与英国大使及国王握手、出席杜鲁门总统就职典礼……如果她活在当下,大概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每日头条收割机”。

  现在你明白了,为何“民国佳丽三千,挑剔的上海时髦女人们,却独宠她一人”?黄慧兰不仅有品位,还有身份。更重要的是,人家有足够的银子“买买买”。

  被渲染成神话的“豌豆公主”

  自传里提起曾经风光无限的生活,她的语气里尽是公主般的骄傲炫耀。当然,坊间关于黄蕙兰的传闻也是不绝于耳。

  她曾提起,有位从未见过她甚至未踏足过华盛顿大使馆的中国女人“造谣”:黄蕙兰有两位中国女孩在后面拖举着长裙、大摇大摆地走入社交场所的习惯。

  “凡是认识我的人都知道,这完全不符合我的作风。我不知道能从哪里去弄来这样的中国女孩;即使有,我也会笑得前仰后合,使这个办法行不通。我憎恨虚假,我恨今天年轻人所称的‘做作’”。


  虽然自小养尊处优,但黄蕙兰并非矫揉造作的女人。她甚至对当时国内盲目的”崇洋媚外“之风呲之以鼻。她不喜欢在国内做运输生意的英国人和白俄人,说他们“装作上等人,瞧不起任何真正代表中国美丽智慧的东西—瓷器、玉石、古玩”,同时又鄙视上海处处模仿老外的粗野暴发户“屋里摆满西式家具。满嘴英语,而发音很糟,使我难于理解。”黄蕙兰在私下常常吐槽他们:“请您讲中国话吧!”

  另外,她也并非像外界传闻那般娇弱不堪一击。伦敦大轰炸期间,她领着家人躲进防空洞,自己却在使馆楼上正襟危坐,坚持“不愿意使馆被炸时活埋在防空洞,要死也要体面地死在楼上”。


  从小便好强爱国的她,一生都以自己的国家,席丰履厚的财富以及“大使夫人”的头衔引以为傲。晚年时,黄蕙兰长居纽约曼哈顿的高档公寓,靠着父亲留下的50万美金遗产生活,屋内仍陈设着大量中国古玩字画,墙上也贴满她和顾维钧出访各国的照片。

  只不过,那时她只是位孤身一人的老太太,子女、佣人都不在身边,去邮局寄信、买菜下厨等从未做过的“苦差事”,都要亲力亲为,但她却以此为乐。身边有一只小狗陪伴着她,遭遇强盗入室抢劫,掳走大量现金珠宝首饰时,她对强盗唯一的要求都是“不要伤害我的小狗”。


  对晚年的她而言,曾经风光旖旎的好时光最终成为真实而又飘忽的记忆,战火弥漫的硝烟、双亲过世的打击、不幸婚姻的结束……都让她清醒意识到了生命中必须承受这样或那样的痛苦:

  “或许外人看来,这种好生活令人向往,求之不得。可是,我体验到的不幸太多了。在我年事已高、阅历丰富的今天,我足以意识到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世上无人不遭受折磨,或是这方面,或是那方面,正因如此,才使我们相识、相怜。”

  1993年12月,黄蕙兰在自己百岁寿辰当天离开了人世。回望她一个世纪的生命,年轻时代的富贵、热闹、喧哗,与晚年隐居于纽约的寂寞和荒凉形成了鲜明对比。她享受到了作为时尚偶像的万人追捧,也体验到了时局更迭后倏然一无所有的寂寞。

  2015年,意大利版《VOGUE》以“Once upon a time”为标题,再次将她和宋美龄这两位传奇女人搬上了“国际舞台”。当外国人都还记得“Oei-Hui Lan”这位曾经叱咤一时的中国女人时,我们又有多少人熟悉她的故事呢?


  2015年意大利版《VOGUE》内页

  她美丽又寂寞的生命里,曾经落英缤纷香气馥郁,她迷恋绚烂华美的一切:绮丽无比的丝绸、浮翠流丹的玉石以及玉叶金柯的身份……然而当她最终失去这一切时,也难得地保持着体面气度,不哀伤,不抱怨,笔尖少有诉至不尽的悲苦之情激荡。

  人生如同上山下山。曾经站在风景如画的山巅,又肯像她这样卸下包袱从容下山的人,又有几个呢?懂得放下,懂得舍弃,不和过去较劲,人生才会少些添堵。

  一个风华绝代的开明时代过去了,而这世上,恐怕再也没有第二个“黄蕙兰”出现了。而她,将永远和“Once upon a time”(很久以前)这几个字紧紧捆绑在一起,成为如烟往事里黯然褪去的美丽身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