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 麻醉学未来在于何方?

 BOSS_TZ 2016-03-13


随着“两会”的进行,“医改”再次成为最热议题之一。“互联网 ”概念的提出将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机遇与挑战并存,麻醉学科作为医院中手术科室的平台学科,如何能够适应国内医疗行业整体快速发展及凸显麻醉学科在围术期中重要地位?近日,来自解放军总医院麻醉科主任米卫东教授和来自西麻醉科主任董海龙教授在《科技日报》联合发表署名《麻醉学未来在于何方》的文章,深度剖析麻醉学科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具有深刻指导意义。


麻醉学未来在于何方





    医学界普遍认为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职业之一。麻醉学是用药物或者其他方法使患者整个机体或部分机体暂时失去知觉,消除患者手术疼痛,同时维护其生命安全的一个医学学科。而近些年来,如何优化患者围术期管理,改善其预后,成为麻醉学科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笔者认为,麻醉学科发展的未来在于围术期医学




    长久以来,麻醉学科不仅自身取得长足发展,也在推动着整个医疗行业的进步。麻醉学科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临床麻醉、重症监护、疼痛诊疗和急救复苏四大领域,“麻醉科”这一名称已经远远不能涵盖麻醉医生的工作内容。


    围术期,是针对需要外科手术疾病的处理过程的一个专业名词,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段时间,由于疾病在这三个时段的表现、变化和常发生的问题等都不尽相同,处理技巧也是不同的。外科医学由于重视了围术期的处理,使得现代的手术安全性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麻醉医生具备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由此决定了他们在整个围手术医学领域必将发挥主导作用。麻醉专业将承担围术期病人术前评估、术中管理、重症监护病房治疗,实施院内急性疼痛管理与慢性疼痛治疗等职能,从而处于医院运行的支撑学科地位。


    随着医改的分级就诊体系完善、社区医疗体系的建立与全科医师培养加强,内科普通住院患者的在大型综合性医院逐渐减少。


    2015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7年,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要大于等于65%;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新的医改政策和医疗的现状都对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传统观念上医院片面追求规模、床位数的趋势已无法适应国家需求。


    我国目前要在有效利用现有医院床位资源救治更多患者疾病方面取得突破,就必须建立以有限外科床位、充足ICU病床及日间手术恢复病床为模式的综合性医院格局,通过加强围术期平台学科建设及推进日间手术、快速康复等新理念,解决医疗资源配置难题。




    随着临床医学领域对围手术期生存及恢复质量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关注度增加,“围术期医学”的建立与发展已逐渐成为广大医学界的共识,医院也在逐渐向第五代医院,即将临床科室按功能分群、弱化内外科界限以及虚拟病床管理等发展。


    在这一形势下,传统麻醉学科作为医院中手术科室的平台学科,其地位日渐凸显,麻醉学科逐渐向围术期医学拓展,并主导着在现代医院安全与效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快速康复体系、无痛医院、围术期医疗安全体系的施行。


    与此同时,麻醉学科拓展为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学科对麻醉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的麻醉医师需要具备更为全面的素质。


    这其中除了专业知识水平需要深入和拓展外,更为我们所欠缺和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对围术期医疗系统整体的把握和相应的沟通技巧。特别是如何树立作为一名“围术期医学专家”的职业认同感,这是当下国内麻醉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麻醉学科要向围术期医学学科理念转变,尚需解决从业人员相对不足、人才队伍结构需要提升等困难,为此国内麻醉学界理当接受新理念和新变化,将围术期医学作为学科未来发展定位。




    麻醉学科更应当主动地肩负起建立和管理围术期医疗系统的重任,包括建立标准的临床路径,熟悉有关组织、协调、运行的基本知识,有效地协调和转换围术期各环节的工作,以及更主动更熟练的与患者的沟通。


ABOUT AUTHOR

作者简介

A
A



米卫东 教授

主任医师,现任解放军总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临床麻醉的医疗和研究工作,技术特色包括老年及创伤危重病人的麻醉管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2项;全军十一五面上课题1项;全军十一五重点及公关课题1项;首发基金面上课题1项;全军十二五重点课题1项。获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任职期间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发表论文155篇,SCI论文40篇。指导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7名,其中毕业博士生已担任三甲医院科室主任。主要社会任职:全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候任会长、北京麻醉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理事;中华麻醉学杂志等7家专业杂志的编委或常务编委。2008年获卫生部等四部委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度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二类岗位津贴。



董海龙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总后科技新星,国家科技部科技创新群体学术骨干。现任第一附属医院(西)麻醉科主任,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客座教授。国际麻醉药理学会委员,国科金评审专家,中国麻醉药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麻醉医师协会常委,中华麻醉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全军手术与麻醉设备质控委员会副主委,全军灾难医学委员会副主委,美国Anesth Analg杂志中文版编辑,《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等杂志编委。在JCI,Prog Neurobiol,Cereb Cortex,Anesthesiology等国际杂志发表论著77篇,获2005年美国ASA青年学者奖及2009年“亚太麻醉创新奖”。研究成果被写入《Miller’s Anesthesia》及《Anesthetic Pharmacology》等34部英文专著。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承担国科金重点项目等10项国家级课题。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陕西青年科技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