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君特·格拉斯与世纪末诺贝尔文学奖(2)

 老刘tdrhg 2016-03-13


  格拉斯的写作生涯 

  蔡鸿君(发自德国)   

  1999年9月30日,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成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位在40年前以《铁皮鼓》一举成名的德国作家,终于如愿以偿。在9月30日晚的记者招待会上,格拉斯幽默地说:“这个奖对于我是一种很大的补偿。作为20世纪最后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我是文学的尾灯,我愿意做这盏尾灯,同时感到很荣幸。”   

  1927年10月16日,格拉斯出生在但泽一个小贩之家,父亲是德意志人,母亲是属于西斯拉夫的卡舒布人。爱好戏剧和读书的母亲使格拉斯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格拉斯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正值纳粹统治时期。他参加过希特勒少年团和青年团,未及中学毕业又被卷进战争,充当了法西斯的炮灰。1945年4月,17岁的格拉斯在前线受伤,不久又在战地医院成了盟军的俘虏。1946年5月,他离开战俘营,先后当过农民、矿工和石匠学徒,1948年初进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学习版画和雕刻,后又转入柏林造型艺术学院深造。   

  格拉斯最初是以诗歌登上文坛的。1955年他的《幽睡的百合》在南德广播电台举办的诗歌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1956年的诗集《风信鸡的优点》和1960年的《三角轨道》既有现实主义的成分,又受到了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联想丰富,激情洋溢,具有较强的节奏感。1967年的第三部诗集《盘问》政治色彩较浓,格拉斯也一度被称为“政治诗人”。

  格拉斯几乎在写诗的同时开始创作剧本。早期的剧作如1954年的《还有十分钟到达布法罗》、1957年的《洪水》、1958年的《叔叔,叔叔》和1961年的《恶厨师》,明显受到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后来他还写了两个剧本,即1966年的《平民试验起义》和1969年的《在此之前》,试图将戏剧情节变为辩证的讨论,力求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格拉斯自称这两出戏是布莱希特“从叙事戏剧发展到辩证戏剧”方法的延续。然而,《平民试验起义》却歪曲了布莱希特在东柏林工人暴动期间的形象,因而遭到普遍非议。
  
 
 
      
  在尝试了诗歌和戏剧之后,格拉斯又开始写作长篇小说。1958年,“47社”成员在阿尔盖恩的大霍尔茨劳伊特聚会。格拉斯朗读了尚未完成的长篇《铁皮鼓》的第一章,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扬,格拉斯为此也获得了该年度的"47社"文学奖。评论界对它倍加赞赏,称之为联邦德国50年代小说艺术的一个高峰。随后他又连续发表了中篇《猫与鼠》(1961)和长篇《狗年月》(1963)。前者叙述了纳粹统治时期一个少年受法西斯英雄崇拜宣传的毒害走向毁灭的故事;后者描绘了一幅从希特勒上台前夕到战后初期德国历史的画卷,揭露了法西斯对人们在肉体上的折磨和心灵上的摧残。这三部作品虽然在作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时间顺序等方面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自从作者在1974年再版这三本书时补加了"但泽三部曲"作为总书名之后,越来越多的评论家将其作为整体加以研究,人们普遍认为三者之间有着相互关连的内在联系:三部小说不仅有着共同的时空范围(2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德国历史和现实以及但泽地区的地理环境),而且还有一些贯穿始终而又时隐时现的人物。更重要的是,它们有着共同的主题:探索德意志民族为何会产生纳粹法西斯这个怪物;在艺术风格上,它们也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代表了作家创作中的一个统一的发展阶段。"但泽三部曲"被认为是德国战后文学早期重要的里程碑。   

  60年代中期,格拉斯积极参与联邦德国左翼政党--社会民主党的竞选活动小说《蜗牛日记》(1972)追述了作者参加1969年竞选活动的经历和对纳粹统治的思考。自1972年起,格拉斯潜心于长篇小说《比目鱼》(1977)的写作。这部巨著通过一条学识渊博而又会说话的比目鱼和渔夫艾德克的故事,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写到20世纪70年代,诗歌、童话、神话和民间传说穿插其间,现实和历史相互交织,展现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虚幻的世界。评论家认为,作品的主题是表达对现实的厌倦,而作者则声称是要再现长期以来被掩盖着的妇女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妇女解放的可能性。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