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速看清金融产品的真面目——鸿观广州群分享文字版

 昵称30890288 2016-03-13

2016年3月12日晚8点,鸿观最牛女粉丝——戴莹在广州微信群内给大家带来精彩的分享,她分享的主题为《快速看清金融产品的真面目》,以下为戴莹的分享实录:


“大家好,我不知道是不是今天的都是曾经参加过的广州那次见面会的鸿友!那我先简单介绍下自己:


我算是学习金融专业出身,然后也在传统大的商业银行有过工作经历。我有一点个人的一些判断和思维,所以并没有去在主流的金融道路上一直往下走。


我高中是理工科,本科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这个过程里面,我个人对当时西方的一些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还有包括国际汇率理论,国际投资理论,类似于这样的一些西方的理论框架,可能比较符合一些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方式,个人比较喜欢这种有一些模型,有一定的逻辑推导、推演的这个过程,所以我就没有在贸易实务上去多花时间。


在大学毕业的时候转了专业,然后去读了国际金融的研究生。坦率地说,当我到了研究生阶段的时候,我反而觉得迷茫了。我们在本科阶段,可能大二大三去学一些模型的时候,你会把理论奉为圭臬,觉得这些东西好精确呀,推导啊都非常严密,很有逻辑。可是真正到研究生阶段,可能因为我们学校的优势吧,可以听到很多跟现实结合的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改革,证券市场的发展、保险业相关的实际的改革政策,会觉得好像跟书上不太一样了!书上说的东西不是那么能够解决问题啊!所以会有很多很多的怀疑和迷惑,也是为什么我没有再下决心去往下读博士。 


当时读书的时候已经是2002 年,美国IT 泡沫已经出来了,已经开始有一些关于西方经济理论的适用性的讨论,所以我就会试图去看一些其他的东西,看这个框架里面有没有问题,或者说怎么样把西方这个理论来跟中国的实际的发展相结合,看是否能自圆其说。


先大概的说说背景,今天为什么开头用我自己的这个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来做一个开场。


我的分享大概就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我想用我实际的生活中遇到的金融产品来举两个实例;然后我想根据这十年工作和生活的经验,提供一点我对金融的理解。我不想用太多概念去吊书袋,我知道看鸿观的好像男生比较多,另外很多人是理工科背景的。我高中时候选的理科,其实金融学在国外也是一个相对偏理的专业,要求数学还是要有很好的基础的。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我所理解的金融,我也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也别被那些传统的教科书把自己给陷进去。


下面我们先从两个例子开始,大概去年和前年,分别有两个同学给我发过来一个是证券公司、一个是类似于投资管理公司发过来的产品说明书,其实也就是募资的文件,个人的起投点都是比较高。但不是说金额会有太大影响,我是想通过这两个事例来给大家一个概念,如何去看待金融产品,我们怎么全维度了解这个金融产品。


先说资产管理公司的产品,他们这个公司负责另外一家国内的企业,希望以美国的存托凭证这种方式去美国上市。在上市之前,希望有一部分的股份拿来吸收其他的一些小股东,有一定的筹资额度,就相当于是发行前的原始股。应该说按照国内通常的看法上市后市场价格的倍数是不错的。


第二个是去年国内的一家应该算是排名靠前的证券公司向国内的投资人发的基金产品,投资标的是香港交易所的股票,类似于之前炒了一段时间的QDII。那段时间实际上港股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跌,所以招募书论证是一个好的时机。


第一个我跟他解释对于这类的金融品,其实不管他的投资说明书写的有多漂亮,有多炫,前景描画的多么好,你大概问几个问题:第一、这个钱从哪里来?第二、钱放在哪里?第三、谁来管这个钱,支配和运用?第四、钱往哪去?第五、收益从哪来?


我没有去看具体这家要上市的企业怎么样,印象里好像是跟建筑挂钩的一个企业,没有去调研这家企业具体的背景,但是有两个问题要去沟通清楚。钱募集人拿了之后他是放在哪家银行?是境内的还是是境外的?是什么样的方式?他跟银行之间有没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托管协议?然后呢资金过去之后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类似于比如说原始股东那个花名册,怎么来处理你的钱必须要清楚。你的钱如果到了一个统一的银行帐户上,这个钱,谁来实际支配、应用和管理,或者说最终上市的时候,是谁来把这部分资金交付给那个被投资的企业?另外一个用存托凭证的方式投资到美国的股市。这个时机,你是否能够有好的收益?上市之后,它的倍数是不是可以有保障?在上市之后如果收益很好能不能尽快的赎回?赎回的资金能不能顺利回到自己的账户?


对于非金融专业的人员来说,我想可能记住之前问的那几个问题,用最通俗的语言问清楚,通过对方的介绍,大概就能够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因为我们大多数人虽然不懂金融,但是我至少还懂得观察人啊,懂得去做一定常理性的推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的产品经理能给你解释清楚,那多数情况下还是相对比较靠谱,如果说他连这几个基本问题,都回答不清,含糊其辞或者是顾左右而言他,那基本就是不靠谱的。 我觉得至少你要先提高警惕性,再通过在行业内的人做一个相对专业的判断。


第二个是国内比较知名专业的金融机构发行以香港证券市场的股票为投资标的的金融专项基金,产品是规范的也是常规的,也确实是股市相对的低点,常规上判断是一个不多的timing,点还是抓的不错的。但是当时有一个问题,我个人的判断是有可能受到冲击的。那个阶段美元正在讨论加息启动回流。如果资金按照美联储的意图撤出香港,就会对港股造成很大的冲击。今年大家看到美元回流表现地更广泛,在欧元市场、其他国家包括新西兰币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国内各方面总体情况很复杂,作为我的同学我就问,你自己预期收益率多少?愿意承担一定风险吗?她跟我说我要百分之六多一点的,但是相对风险比较低。基于这样的风险偏好,我不敢给特别好的一个建议,这个时间投资去港股真的合适?因为如果最近的一年,就是一直到2017 年相对来讲,人民币对美元到了双方对垒完成了,那就看是双方僵持,还是采取局部的较量,还是全面的对抗,所以很难估计。


我用这两个作为例子呢,是希望给大家一个基本的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一个感觉,金融的产品其实是各种利益关系的一个组合。大家今天有没有人去看一行三会的记者招待会?P2P、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这些都问到了吧!


如果说你用我刚才说的那五个问题去分解一下,我想大家可能对不同的产品,就会有一个比较一般性的一个判断。比如说P2P 吧!其实从前年开始P2P 就开始比较热闹起来,但是从一开始我对P2P 就不是特别的有好感,因为中国市场上从来都不缺那种所谓类似于传销或地下的一些我们原来叫非法集资的这种形式,只不过互联网兴起之后,使得P2P 的营销成本或者是Marketing 都变得比较容易了,所以各种类型的都出来了。


而在这个过程里面,肯定有人会被各种说法给忽悠,如果在开始的时候去判断,第一他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筹这个钱?第二这个钱交给谁来用了?然后这个钱是存在哪的啊?是存在P2P 的账户上,是混在一起,还是每一个都单独的分开?是不是由银行来根据托管的条件进行资金的监管,来进行有序的运用。投项是投在哪个地方了?投过去之后的回收风险,是你能不能承受的?


有一些例如国内当时有一些企业因为信贷规模,或者当时的一些比如当年的财务指标, 包括房地产企业, 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就自己搞一个金融平台,通过信托和P2P 平台,它可以形成一个自我循环现金流,这样好歹维持他在银行的贷款不受太大的冲击,就是说能够维持,还是有一定的背景保障,但是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风险是肯定存在的,你就要合理考虑。


有一种很明显就是生造一个不存在的投资标的或者是一个所谓的项目,还是什么所谓的生意,经营的团队,或者说操作的过程,没有那么高的透明度,也没有一个第三方非常可信赖的一个管理资金的一个机构,那你真的是要打大大的问号,不管他给你多高的收益。因为你要知道他给你的收益只是最多十几,可是你损失了就是百分之百,作为普通的一般工薪阶层或者说你要逐渐积累自己的资产,真的要非常谨慎。


另外就是我们怎么来看尾端的这个资产的风险?因为房地产企业他们过去消化产能是很缓慢的,很多企业为了把自己的现金管理持续用平台进行短代长的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假如你对企业还是有一定了解的,或者说你对P2P 的管理者,有一定的信赖,那还是可以试着去尝试接受。我觉得有个比较巧的方法,就是去看他的销售人员。如果销售人员你看起来都是一些相对正规,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真是做正经工作的, 相对来说这个平台还是比较靠谱的。


因为这些人他一定还是要给合适的报酬,如果说他就是那种骗了就走,或者说只是借机短期捞一把的,一般他是不舍得花这个钱去雇佣一批专业的人员,这可能是我们在做一些投资决策里去学的一些的TIP 吧!


现在可能大家听到的比较多的就是创业、创新、股权众筹,还有很多类似于这样对于初创阶段,前期发展阶段的企业投资。从金融角度来讲,越早阶段的企业意味着他失败的风险概率是越高的,风险是越大的,通常这样的企业作为投资来讲,一方面亦或你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抑或你对这个合伙团队很了解或者很信任。


但是大家都知道创业企业即使符合趋势发展的行业里,创业者也不错,也不意味着他就一定能成。这个过程里因素太多了!我们不知道究竟在哪个时点上就遇到问题了,包括很多很大的企业,听他的这个创始人介绍的时候,你都会知道他们真的可能快不行了的时候,最后又挺过去了,所以如果大家对这个部分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和接受,我就建议大家先不要急着去做大笔的投资,可以尝试。


对于投资,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还是比较自信的。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在金融市场上你真的首先得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傻子,心态要非常非常的谦卑,你要知道有很多人真得比你聪明,并且拥有大的资本,他占据很多的优势,作为一个个体投资者,是非常难去跟他们去竞争的。


去年的期货市场,配资公司所谓的杠杆融资,有人确实在这一轮里还是斩获颇丰;最早的一批投资人,他们有人在中国九十年代初的一轮行情里面身价上亿,但是非常非常少。


我之所以交流到这个方面的事,希望大家首先你在,我就用江湖这个词吧,无论哪个市场,我们现在知道的所有公开市场,你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你作为一个个体投资者,是非常弱小的。今天那个记者招待会上也说到,我们中国的股票市场或者资本市场,散户/体投资者的这个比例和人数是最多的,这在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都是不多见的。因为我们中国人总是觉得自己挺聪明的,我可以看到趋势或者发现机会。


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可能是有一个比较大众的一个心态,就是大家都喜欢赌点什么,觉得搏一把,如果这个机会来了,那我不就发了吗?  有点儿跟买彩票或者去一趟澳门赌场的心理。残酷的是市场真的是跟赌场差不多,因为可能有庄家,市场中大的投资人他们能够掌握到的信息,能够获得信息的先知权,真的是作为普通的散户没法比的。


大家如果真的非常感兴趣,在各个市场上,不管是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任何一个其他的一些原油、 大宗商品的,不管哪个市场,你真的如果想做有一定水准的投资人的话,你真的是做好功课。


我知道咱们的群里其实有很多人,可能在市场上已经玩了很多年,可能确实有很多人是有很好的投资收益, 我真的是非常佩服,因为就是看准趋势并且踩准了点,又安全退出这真的是非常需要智慧。


所以我只能说对大多数人来说,如果相比较在市场上,去试错去里面投资,然后通过损失通过交学费获得投资收益,那还不如在你最擅长最专业的地方,多花点时间,投资自己,你在其他的上面获得的收益的可能性和安全性应该要比在资本市场上还是要高。但是我这个说法,有些很聪明的很厉害的牛人哈可能会觉得我太保守了!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真的是要非常非常谨慎。如果你真的是运气特别好的一个人,比如说你在单位年会抽奖,手气特别好,打麻将抓好牌总是你,这我倒觉得你可以选一个,去试吧!因为你可能运气是比较好,但是最好及时退出来。


实例我就讲到这吧!我再给大家几个概念。我觉得就是如果你想了解经济和金融,有三个词,大家可以花时间好好去琢磨。第一个就是均衡,我们在刚学习金融和经济的时候,很多人理解为静态的均衡,比较僵化的概念。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动态,灵活的一个状态。


打个比方说,大家可能有一点背景知识的人,会知道有一个汇率平价理论,就是说两个国家的利率之差,通常会影响这个汇率方向,利率比较高的国家,货币通常是在升值。利率比较低的国家,通常在贬值。但是在实际的经济过程中间,他不是这么简单的用利率差互相一减,我就能够判断这个汇率往哪儿走,实际上它是一个相对比较灵活的。具体到中国,因为我们有外汇管制,我们有资本账户流动的管理,所以如果加上政策工具变化就不是那么简单。明显的例子你会看到,中国的离岸人民币汇率和在岸人民币汇率有差异?因为我们不是完全的开放资本市场,或者说汇率能自由浮动,所以在现实中你会发现,所谓的均衡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绝对的。


理解均衡,对于我们普通人有什么用处?那我下面讲到另外两个概念,一个叫对冲,一个叫套利。可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啊,套利更有用一点,对冲多是一些主动的一些基金管理,或者是大宗商品贸易,因为他有一个风险的敞口,比如说我生产这个原油, 我担心明年可能价格会降,我会去做一个远期的合约锁定未来的价格。作为我们普通人来讲做对冲的不太多,因为你持有的净资产达不到那个量极。


但是套利我觉得大家可以琢磨一下,有的时候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套利具有说有三个,一个是时间点上的套利,第二是不同的地理区域的套利,第三个是不同的市场的套利。也可能有交叉混合。而套利的构成需要找到均衡的状态,所以首先要想清楚均衡在哪里。


刚才说汇率平价理论,人民币前两年升值时候,非常多人用的外汇市场和国内银行间市场或者普通的存贷款市场用到这个套利:拿美元的贷款,只要付不到百分之二,1.25 的利息,可是人民币在升值,人民币国内的存款利率已经是百分之三或百分之四,在这个阶段内人民币再升值个百分之二,借款是白拿的,又有了人民币存款的收益,所以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套利。不同市场之间,在期货市场或者外汇市场会更多。


如果有人有兴趣去读索罗斯和其他大鳄的书,大家可以在那里面发现更多关于对冲和套利,跨市场套利的一些例子。如果你有这个意识,可以有意的去从这个角度去看一看。不是专业的,你简单的去理解这种含义,能够用这种角度去分析就可以。跨地区的套利,比如说前两年很多人投资国外的房地产市场。因为国内房地产市场已经泡沫非常严重了,但国外是处于一个较低价格水平的,那么有些人就把资产转移到境外去投资地产,当然不止房地产啊,包括李嘉诚去英国买资产。还有美国的什么房地产热呀,或者是买其他的国家的旅店啊,这都是一种跨区域的套利。


还有一个就是时点上的套利,那就是说我们通常人都会知道今天的资金和未来的资金,如果说高通胀的时候,那我肯定是倾向于把钱先锁定在某个资产上,这个资产越是能抗通胀,相对来讲资产投资的价值可能就会更大一点,而这也是为什么在一定的条件下,我认为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能抵御通胀的风险。


关于黄金问题其实是比较复杂的,如果你要是去讨论它,就得讨论到从货币的基本的起源以及基础货币的创造。总体来说至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真的在极端条件,黄金的避险作用,对于普通人来讲,可能你真拿到实物黄金,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假设我们还有机会的话,到时候可以再讨论这个问题。


最后可能要提的一个概念就是,我希望大家能体会一下,金融的字面意思就是资金的融通,其实就是要把握那种流动的感觉,你要把它当作是一个在运动着的一个过程,我有的时候会用我们人体里面的血液来形容他,这应该是最恰当的,如果你觉得我们身体哪个地方出现问题了,你可以把类比成我们人体的各种现象,在这个里面你可能就比较容易去分析,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打个比方来说,各个市场之间这个资金怎么来动?现在就说资本市场和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包括和银行之间是怎么互相流动的?我也希望能够找到大牛人来讨论这个问题,从现在来看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货币投放其实是比较充分的了,但是为什么相对来讲,中国真正的市场利率水平并没有降下来。


当然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理由,比如说货币资金没有进入到实体经济,没有进入到真的是要融资的人手里。因为资金在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里面在循环,在整个循环的过程里,就是因为大家对预期的收益的水平比较高,所以整个的利率水平是降不下来的。我其实是把它比喻成了类似中医里说的这个人他有点虚火了,所以她实际上对人来讲是不好的。这个角度去理解有的时候可能会就是看得更清晰。


最后我想可能给的一个建议,当我们在做一些分析的时候,我们尽量的首先是一个相对理性和客观的一个心态。就是不要把自己带入到环境里,你不要作为利益的相关人去做分析,先相对的游离的状态, 客观的看这个东西。然后你再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知道说假设我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我可能还要考虑什么其他的因素,然后我再去做金融决策,可能就会相对避免一些冲动的决定。因为我们的人性里面都会有一些是比较感情化的,还是有些人是比较偏好风险的,有些人是比较厌恶风险的,厌恶风险的话就是说你可能错过了一些机会。


但是冲动型的更应该学会冷静和客观,抽离自己,然后再来做决策。你如果风险偏好比较高,会做出一些过于大胆的决定可能会造成一些损失吧。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我是一个相对比较保守的人。


我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小伙伴们看了有什么想法也可以留言和我们互动呀~~同时也欢迎和戴莹一样油菜花的小伙伴来和我们的粉丝们分享互动~~


下一次分享不见不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