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中的故事(10)

 甘苦人生2010 2016-03-14

《论语》中的故事(10)

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在家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出言谨慎,言出必践,友好地对待大家,亲近贤德的人。如果能做到这些,就该去学学文了。

弟子,指年轻人,;入则孝,指在父母跟前要孝敬父母;出则悌,不在父母跟前,就应该尊敬兄长。

前两句中的“入”和“出”对于现在的人来讲不怎么好理解,在与当时的一些家庭规矩习俗有关系。

在过去,从孩子长成为年轻人,能独立承担工作了,每天先要到父母的房间里听父母的安排,父母让做什么,就把什么做好。

父母在,要听父母的,所以“入”的时候只说孝。

如果不在父母跟前,遇到什么事情,要听兄长的,这就是“出则悌”。“出”是指从父母处出来,也就是不在父母跟前的时候,有什么拿不定主意的事情,都要由兄长作定夺。

杨伯峻先生在翻译“入则孝,出则悌”的时候,引用了《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的说法,认为“入”是进入父母的房间,出是离开自己的房子,将它翻译成“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似乎过于生硬了一些,也不怎么合理。

“谨”是指讲话要谨慎,能做到再说,做不到的话不要讲。因为古人非常重视诚信,对他们来讲,讲出来的话是要兑现的,不是随便吹几句牛,过过嘴瘾就拉倒的。如果你能力有限,把话说大了,想做又做不到,这就是失信于人了,如果一个人总是这样,在社会上就会被人瞧不起,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举个例子来讲,别人有困难了,想跟你借一万块钱,你看别人确实困难,动了恻隐之心,一拍胸脯子答应了,可如果你没有借人家一万块钱的能力怎么办?去偷?去抢?去借别人的钱的?借了别人的你怎么还呢?

对于这种情况,孔子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没有能力给别人提供住宿的地方,就不要问别人找到住宿的地方没有。

做事要量力而行,这也就是古人常说的“言顾行,行顾言”。

只有讲话谨慎,能做到的才讲,才能做到守信。

泛爱众,“泛”与“众”都是指爱的范围很宽很广,对所有的人都要和善友爱。

而亲仁,仁在这里指贤德的人,不但是德行好,还要有能力,仁在孔子的思想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词汇,特别在涉及到个人修养的时候,他很少称赞许人一个仁字。

一个年轻人如果能做到在家尊重父母的意见,在外面尊重兄长的意见,能做到的才说,不能做到的绝不乱吹一气,对所有的人都很友善,而且喜欢跟贤德的人相处,在今天看来,能做到这些,这个年轻人已经非常了不起,非常优秀了,但是在孔子眼里这样显然还不够,所以他最后指出:如果能轻松地做到这些的话,就可以去学文了。

从孔子这段话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对个人的品行要求是很高的。

孔子说的“文”不是指我们现在的文章、文学,而是指礼乐制度,学文的意思就是学习如何参政。

有了前面的品行作为基础,如果再懂得如何应用制度管理国家,那么这个年轻人的前途将是非常光明的。

如果没有前面那些铺垫去学文行不行?当然不行,如果一个人的品德不好,能力越强,对社会的维护就可能越大。

而且,没有德行做基础,不但会伤害别人,伤害社会,也会伤害自己。

能从监狱里越狱的,能没本事吗?这么大本事最后还不是进了监狱?

------分隔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