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经笔记之《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与架构

 野之老 2016-03-14
一、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1.关于“藏象”的含义。

2.五脏系统概念与解剖学五脏的区别。




二、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以及经筋、经别、皮部的总称。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具有沟通表里,贯通上下,运行气血,传达感应等功能;属于人体的组织结构及功能系统。


本属藏象,但又因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故单列。


经络学说与“藏象学说”一样,也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1.经络概念的形成。

2.《内经》有关三阴三阳名称的论述。




三、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与临床表现的理论学说;而病机学说则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内在机理与外在表现的学说。因此,这二者密切相关,均是临床诊治疾病的基础。

1.病因分类。

2.病因病机学说的理论基础。

3.邪正相搏的发病特点。

4.审症求因。

5.病因与病变互为因果。




四、病症学说:


病症,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人体功能失常后所出现的具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


《内经》中有关病症的内容论述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对某些病症专篇论述外,大多数病症散见于各篇之中;据粗略统计,不下一百余种。

1.关于病症的概念。

2.病症的理论基础。

3.脏腑分证法。




五、诊法:


诊法,就是诊断疾病的方法。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来收集疾病的各种信息与材料,然后通过归纳分析,了解致病的病因、病位、性质,从而为确定治疗原则及采取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所以,诊法是辨证的依据、是论治的前提。

1.诊法的理论基础。

2.诊法的理论原则。




六、论治:


《内经》中有关论治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大体上包括了治则、治法及制方。


所谓治则,即是在辨证的基础上所采用的治疗疾病之法则,也就是针对不同症候所制订的治疗法则。


所谓治法,则是在治则的原则下,根据不同病情所采取的具体治疗方法。所以它是由治则所规定的,并从属于一定治疗法则的治疗措施。


至于制方,则是方剂组成的法则。


总之,《内经》中的论治,有着其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与特点。

1.强调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

2.重视人体的整体性。




七、养生学说:


养生学说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与方法之学说。


中医养生学说起源很早,据《路史》记载,早在唐尧时代,人们就知道用舞蹈来预防关节疾病。《老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亦有不少有关养生理论和方法的论述。但形成系统的养生理论则始自《内经》!后世医家及养生家们虽有许多发展及养生专著问世,但其学术思想与理论系统均源自于《内经》。

1.养生学说的理论基础。

2.重视内因为主的养生思想。

3.强调精神意识的调摄。

4.顺应自然界阴阳气的消长运动规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