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澄海部分乡镇名称由来,你知道你乡里名字的由来吗?

 梓博书馆 2016-03-14

小澄海部分乡镇名称由来,你知道你乡里名字的由来吗?

2016-03-13 澄海100



——澄海——

原名澄邑.在汕头市东南部。1987 年辖13镇。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抗御海寇袭扰,划海阳、揭阳、饶平3县共7都置县,以 “澄清海氛”之意命名澄海。1983年划属汕头市辖.县人民政府驻地。宋称潮州辟望司。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澄海县治此。1945年析 为城中、城南、城北3镇。1949年合建城关镇。1956年称在城镇。1959年改称城关公社,1977年又称城关镇。1985年改称今名。  

外埔:在澄海东郊。属澄城镇。明中叶建村于韩江堤防末端 之外埔地,故名。  


港口村:在澄海城南郊。属澄城镇。宋已有辟望港,是潮州重要港口,故名。有陆厝围遗址,为南宋丞相陆秀夫安置母、妻之地。 


冠山:在澄海城西北5公里,南滨韩江支流。 原上华镇 人民政府驻地,现归澄华街道。宋时已有村。因林茂石奇,取“秀甲邑中群山”之意而得名。村中有长街如鱼脊,别名冠陇。


下窖:相传宋、 元时已有人定居。原称华窖,后因势低洼,改为今名。


龙田:北宋庆历三年(1043)已有人在“田中仔”盖茅屋定居,名田寮。明崇祯十二年(1639)村中举人卢升按“ 见龙在田”之意改称龙田。  



——东里镇——

澄海北部。元初已有闽南渔民定居。境内有一小溪通过,溪之西为西陇,溪之东为东陇。后东陇易名东里。民国28 年至35年(1939—1946)澄海县政府迁此。1949年又称东陇镇。1961年成立东陇公社。1971 年改称东里公社。1980年建东里镇。

东里石丁村:在澄海城东北17公里处。属东里镇。原为海滨沙滩,民国6年(1917)南砂人到此建村,取名敬业里。民国11年(1922)因遭海潮袭击 ,仅存几根石柱,故名。  


东里河美:又名西社村。在澄海城北15公里,属东里镇。因村处 樟林村西, 原称西社村。1950年为纪念周礼平烈士与新陇合称仁荣村。1974年析出称河美村。因处河沟末端,称河尾,雅称河美。


东里南畔洲:在澄海城北13公里。属东里镇。元初成沙洲。清初闽南等地渔民迁于此。康熙二十年(1681)成村。因处头冲河南岸,故名。  


东里樟林:在澄海城北15公里。属东里镇。明初居民集居于石壁头山 樟树林一带,故名。后因受海潮冲击,嘉靖三十五年(1556)移聚南涯新浦,仍沿用樟林村名 。  



——盐鸿镇——

在城境东北部。东临南 海,背倚莲花山。镇人民政府驻埔上园。以盐灶、鸿沟两村首字得名。1961年成立盐鸿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盐鸿坛头村:在澄城北22公里。属盐鸿镇。明天启六年(1626)福建莆田人到此定居。地形似坛,古时村北是海滩,处白云港边,故名。


盐鸿埔上园:在澄海城北20公里。盐鸿镇人民政府驻地。地靠海边沙垅旱地上,故名。


盐鸿盐灶:又名新港埠。在澄城北20公里。属盐鸿镇。宋末始成村落。清雍正五年(1727)村人李嵩德中进士觐君时说村人多垒灶煮盐为业,帝赐名盐灶 。  


盐鸿鸿沟:别名芒沟。在澄城北18公里。属盐鸿镇。传说此地原名环山。因地震成海,潮退鸿雁汇集,故名鸿沟。又说古有大沟,黄芒丛生而名黄芒沟。



——十五乡——

现莲华镇,清咸丰二年(1852)因防御盗贼,有15个乡结成乡会,相守相助,故名。 1961年设十五乡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隆城:又名龙眼城。在澄海县城北14公里。十五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福建莆田人来此建村。因环村植龙眼树,“龙” 音同“隆”,故名。


下寨:明天启元年(1 621)福建莆田人来此建村。名为霞寨。因“霞”与“下”谐音,故名。  


西浦:宋末建村。因西濒海 ,东北靠山丘,故名。


碧砂:宋末建村。碧砂是白砂的谐音雅称。  



——溪南镇——

东临南海。镇人民政府驻南砂村。因处韩江支汊南溪之南而得名。1958年成立溪南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溪南南砂:北靠义丰溪。溪南镇人民政府驻地。南宋建炎三年(1129)有人定居,称义积寨,又称沙后仔汛。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 进士林世忠改名为南砂寨,并分东、西、南、北社。后称南砂村。  


溪南牛埔:背靠义丰溪。属溪南镇。原为牧牛草地,明万历元年(1573)垦成牛埔头、外牛埔、牛埔仔3个围。清同治九年(1870)陈彤 佑定居于此,定名牛埔村。  


溪南埭头:北宋末年(1126) 在海滩坝垄之首聚居,因埭与坝通义,故名。  


溪南银砂:俗称大沙头。在澄海县城东北10.5公里。属溪南镇 。明万历年间(1573—1620)福建莆田村民陈潭沙来此建村,称大沙头。清乾隆元年(1736)举人陈玉华取银岗宫之“银”与“潭沙公祠”之“沙”为村名银砂。  


董坑:属溪南镇。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董姓于近坑处定居,故名。  



——隆都镇——

澄海辖镇。在县境西北部,东、南、 西三面韩江支流环绕。镇人民政府驻店市。宋初已有人定居,因盛产龙眼,称隆眼城都。后简称隆都。1958年成立隆都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隆都店市:隆都镇人民政府驻地。相传明代时已有集市,因集市小,名“店仔头市”。后改店市。


隆都后溪:属隆都镇。明洪武二年(1369) 建村。相对前溪陈村,有隆十溪之隔,故名。  


隆都南溪:属隆都镇。宋时有人定居。因临韩江支流南溪而得名。  


隆都前溪陈村:元中叶陈姓建村,因村前有隆十溪,故名,村中有清雍正十年(1732)建的永宁寨。  


樟籍:别名樟树下村。在澄海县城西北14公里,西临韩江支流东溪。明成村落,祖籍福建漳州。昔时村中有樟树,称樟树下村。1949年改称樟籍。  



——莲上镇——

东临南海,西倚南崎山。镇人民政府驻涂城。北宋已有人定居莲峰之南,原为海洋堆积成的陆地 ,称南洋。清代更名莲阳,分上、中、下社。本镇大部居上社,故名。1972年设莲上公社。 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莲上涂城:西靠汕汾公路。莲上镇人民政府驻地。北宋末建。明隆庆五年(1571)村民朱良宝举义旗以泥涂筑城御敌,故名。  


莲上凤洲:永新村民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迁居此于。南有沙洲形似凤,又与东凤山相对,故名。  


莲上永新:西靠汕汾公路。属莲上镇。建村于明初,原名永平,1949年改称永新。  


莲上盛洲:清光绪二 十二年(1896)竹林村人到此定居,定名竹林李厝新乡。后因该村曾立盛德学堂,取“昌盛” 意,易名为盛洲。  



——莲下镇——

北宋时已有人定居。原莲峰之南的海洋堆积地,故称南洋。清代更名莲阳,分上 、中、下社,该镇属下社,故名。1972年置莲下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莲下槐东:宋已有王姓在此聚居,称上王。因有“王祐手植之槐于庭 ,兆其后代显贵”之事,取“槐庭遗泽”之义,1938年改称槐泽,后改为槐东。  


莲下建阳:村民以陈姓为主,俗称陈厝。1938年取其始祖建阳公为名。  


莲下程洋冈:唐代凤山冈是海中孤屿,宋初已有定居,为船夫避风之处,故名程洋冈。别名大粮根(取官粮课纳以此处为根本之意)。因村东有凤山冈,故又名凤鸣冈。  


莲下德邻:北宋已有人在此定 居。1933年始将洲头、坟埕、下王等小村合并,取《论语》“德必有邻”之义,故名。


北湾: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福建莆田人在此建村。筑寨名“云天寨”。后合南边两村,名湾兴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析三村,该村居北,故名。  


南份:相传清光绪年间(1 875-1908)外砂李厝人来此建村,因位于天垅之南,故名。  



——坝头——

在城境东南部。因修建防洪、防潮堤坝,清中叶建坝头村,民国23年(1934)始称坝头乡。1958年成立坝头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后并入凤翔街道。  

坝头涂池:相传清末外砂林厝巷兄弟四人到此定居。村边有池,底质属粘土,故名。  


坝头北港:清末建 村。处莲阳河口北面,故名。  


坝头百二两:相传清末有莲阳人至此定居。原称福坪。因产一特大甘薯,重120两,故改名百二两。  


坝头咸塭:相传清末外砂东溪村王厝三户人到此垦殖。因地势低洼、土咸,称塭田,故名。  



——上华镇——

在城境西部。 镇人民政府驻冠山村。1945年分设冠华乡、龙华乡、上中乡。1949年取上中乡之“上”,冠华、龙 华之“华”,合设上华区。1958年成立上华公社,1984年改区,1986年建镇。  

上华下陈:别名夏塘相传宋时陈姓建村于西溪堤下,故名。  



上华横陇:宋末已有人定居,因地形似鸟,名凤岭村。后因东凤岭、西凤岭横亘,改称今名。  


还缺少很多乡镇,欢迎大家底部留言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