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专访 | 顾汶的藏琴人生

 松影融雪 2016-03-14

顾汶——琴者,玩也

  缘分从来都是不经意的,冥冥主宰着人的一生。

  我和二胡的缘分,是从医生建议自修一门乐器养身开始的。

  2001年,当时已是50岁的我,没想到从此与二胡相伴。

  到目前为止,在我的藏琴中,近半二胡都是我亲手收集材料请制琴师制作的。

  人生走过多少路,从农村知青,到部队的宣传队;从邮政系统的普通营业员,到江苏省邮政公司领导。

  缘分把二胡带进我的生命,而二胡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溶进了我的生活和我的工作。

——顾汶

  顾汶——琴者,玩也

  顾汶在中国二胡界是一个活跃的人物。工作之余,最让他津津乐道地是二胡。谈到高兴处,他会朗声大笑,谈到动情处,你会发现他的眼神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从前,很多人认为二胡是市井布衣老儿那咿咿呀呀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乐器,现在,我们感受到的是从宋飞、陈耀星、周维、朱昌耀、严洁敏等大家手中传出的潇洒与飘逸,厚重与苍劲。和顾汶谈二胡,聆听到的是他对二胡声学非凡深刻的解读,体会到的是他对二胡这项民族乐器的无比珍爱。

  在圈内游走了十几年,在他的藏琴中,多有足以自夸的斩获,如论血统,有几乎所有二胡制作名师的作品,如论材质,有酸枝、紫花梨、阴沉木、乌木、黄花梨、紫檀等各种名贵木材。虽然拥有相当数量顶级的二胡藏品,但他说自己是在玩二胡,这让人不禁想起王世襄,这位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的著名收藏家说过:“能玩的人,做什么事都能成功。”玩二胡,首先要远离功利,顾汶正是这种人,他说:“收藏就是从玩出发,玩出学问就玩出了意境。”

  结缘二胡 琴系人生

  顾汶能与二胡结缘并拉到较高的水准,与青年时拉过小提琴有很大的关系。当年在农村当知青的顾汶,为了能有一技之长,他苦修小提琴,后来进入部队宣传队。从离开部队到邮政局当一名普通职工起,那把改变过他人生命运的小提琴便成了压箱之物。

  2001年,已经担任江苏邮政领导职务的顾汶因为压力过大,导致心脏出现了问题。住院期间,医生告诉他心脏问题完全是精神高度紧张所致。出院时,医生建议他自修一样乐器,用音乐放松心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二胡抑扬顿挫、时而凄婉时而铿锵的音律唤醒了他对音乐的记忆,从那时起,二胡就闯进了顾汶的生活,成为他业余生活的主旋律。

  身居要职,工作再繁忙,二胡都要在手边。正所谓“千日笛子百日萧,小小二胡拉断腰”。回想平日里与二胡相伴的时光,顾汶笑说,二胡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因为工作需要,频繁出差,只要在外超过一天,我都要带着琴。”

  时至今日,顾汶玩二胡已有十多年了,韬光养晦、休养生息,结交琴友,一把二胡改变了他的心态,让他在音乐中积淀人生,从此他的工作充满了乐感,这种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充满艺术性的工作氛围也感染了身边的人。

  玩出意境  玩出学问

  一把二胡,两根琴弦,如此朴素简洁的外表,在顾汶那里就如同一个有生命的物体,透过二胡,顾汶获得的体验和感悟不仅仅是美好的音乐和艺术,更是生命无限的惊喜和神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二胡逐渐接触多了之后,顾汶开始对二胡的发音原理、制作尺寸、材料、工艺产生兴趣。正如顾汶自己所说,玩收藏是件有意义的事,“玩”了十多年的二胡,闲暇时与专业人士茗茶品琴,或与制琴师切磋论道,加上每日体会,潜心关注藏琴之变化,不仅仅玩出了心得,更激发了他系统性研究二胡这项民族乐器的兴趣。

  在顾汶珍藏的二胡中,很多是自己亲自收集材料请制琴师制作的。因为上等二胡的用料大多为家具旧料,所以但凡周末,节假日,他都会一头扎到旧家具市场寻找家具旧料。

  旧家具市场上假货很多,往往鱼龙混杂,顾汶有了新的课题,就是识别木料种类和木料的年份。木料这潭水太深了,很容易就被忽悠得团团转,如果说木料种类是浅水区,那么年份绝对是深水域,“这块料子什么年份的?”“清早期!”顾汶爱学着古董商的腔调演绎他在木料市场经常上演的一幕对话。

  商人们为了卖出高价,都会将新家具做旧,各种手段,无招不有。逐渐熟悉这个领域后,顾汶出门寻料时,就随身带着两个小工具:一个小木锤子,一把尺子。木料的新旧和密度,木锤敲一敲就可以验明真身;尺子就是用来当场计算一块木料在二胡制作中如何用度的计量工具。

  这些年走南闯北玩二胡的经历,加上对二胡深厚的感情与非凡的解读,也让顾汶在这些年当中,交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知名演奏家及知名制琴师的朋友,不知不觉中他自己也成了二胡界的名人。每每谈及玩琴、藏琴、制琴、研琴,顾汶忘不了马友德、祁坚达、欧景星、杨积强这四位大师以及诸多琴友对他的帮助。谈到他们,顾汶心存感激。

  在二胡界,让顾汶最有成就感的是,他在中国二胡期刊上提出了“用发展眼光选未来的好琴”这个重要理论。顾汶说:“这个理论后来改变了中国很多二胡演奏家以及二胡制琴师的观念。”

  什么是好琴?工艺、材料、后天培养与一把琴的好坏戚戚相关。很多的专业演奏者和业余胡友选琴依据是当下就能发出好声音的琴,这就是业界所称的“上手好”。但是顾汶研究认为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去选琴,他提出“养琴”说,好琴是拉出来的。他建议选择一把音色适合自己的“生琴”,生琴可以通过充分的振动成为“熟琴”,而这个养琴的过程俗称“开音”。他认为经过培养的熟琴音域宽广,高音明亮,穿透力强,且最适合养琴人拉奏,这样可以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目前,他的见解已为二胡界所认同。去年顾汶以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常务理事的身份参与了中国极品二胡制作大赛的组织工作,并担任评委。

  推动二胡事业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尽一已之力,顾汶心中平添了一种使命感。二胡是中国民族乐器的经典代表,最简单的两根弦,传递着中国博大精深的的文化内涵,如何使之传承和发扬是他常常思考的命题,他正在酝酿着更大的计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