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伟制琴 近日,“塞缪尔·尼梅桑尼(Nemessányi Sámuel)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1865小提琴作品复制赛”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来自中国北京的制琴师刘晓伟斩获最佳复制奖(Best Copy)。“匈牙利古典小提琴复制赛是一个以原作为基准进行制作的过程。参赛者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技术要求更高更全面,是含金量很高的提琴制作专业比赛。”博声(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孙杰表示,中国选手斩获大奖在国内外弦乐制琴业激起热烈反响,可以说是中国提琴制作发展的里程碑事件。 刘晓伟的获奖作品被主办方展出 “塞缪尔·尼梅桑尼国际小提琴制作比赛——1865小提琴作品复制赛”由匈牙利科学院人文研究中心音乐研究所暨匈牙利音乐历史博物馆举办,旨在继承与弘扬匈牙利提琴制作艺术成就。比赛期间,参赛作品以及12把塞缪尔·尼梅桑尼真迹作品在匈牙利音乐博物馆公开展出。 匈牙利音乐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古老的艺术建筑,贝多芬生前曾在此居住。在匈牙利音乐博物馆里,人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匈牙利音乐发展史和海顿、李斯特等多位音乐巨匠的生平事迹,还能看到很多匈牙利收藏的古典乐器和与欧洲传统音乐相关的展示。 匈牙利古典小提琴复制赛要求精准复制匈牙利制琴巨匠塞缪尔·尼梅桑尼在1865年制作的小提琴,通过比赛延续制琴传统,并为国际乐器制作师们提供竞赛和相互学习的机会。赛事流程专业严谨,40多件参赛作品以编码为标记,作者名字被密封在编码信封内。来自瑞士、英国、意大利、德国、加拿大的6位国际弦乐界权威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现场选出得分最高的7件提琴作品,进入声音测试决赛阶段。最终,标记为“#26”的提琴作品脱颖而出,获得最高综合得分。评审委员会评价:“这把琴不仅整体外观和风格与原作相似度非常高,更可贵的是音色也非常好。” 随后,这件“#26”提琴作品的编码信封被送至会议现场当众开启宣布结果:中国制琴师刘晓伟获得最佳复制奖,其作品被主办方永久收藏。 本届比赛前三名的编码被陈列展出 “获奖对我的职业规划很重要,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提琴复制的重要性,坚定了钻研、制作仿古提琴的信心。”刘晓伟是一名致力于仿古提琴制作的制琴师。1999年起,他在位于北京的江山提琴工作室学艺,后师从制琴师江峰(制琴师江山的弟弟)深造小提琴制作,2014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018年,刘晓伟在美国克利夫兰举行的VSA第46届年会和第23届国际比赛中获得音色优异奖。2019年9月,他前往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的江峰工作室系统学习提琴制作,在制作工艺和声音调整上得到很大提升。 制琴中的刘晓伟 2019年,刘晓伟得知匈牙利古典小提琴复制赛的消息后便着手准备。选料是复制提琴的第一步,也是成功的关键。如果采用的琴料和原作差距甚远,复制出来的作品神态与风格就会不同。有些制琴师因无法选到和原作相似的琴料不得不放弃比赛。上海国际乐器展会上,刘晓伟在几百块木料中发现了一块外观与原作非常相似的木料,拿在手里掂了下重量,感觉密度也合适,“能找到理想的材料是很幸运的。” 刘晓伟用买到的材料制作出新琴,这时只是完成复制工作的两成,接下来的八成是仿古。提琴经历岁月的洗礼才呈现出古提琴的状态,而制琴师要用一周的时间完成这几百年的痕迹。仿古过程中,分寸感的掌握是最难的部分。面对一个痕迹,制琴师要凭经验判断形成的原因,比如是演奏磨损还是磕碰划痕。如果只按照主观想象去模仿,做出来的效果不真实,“一把历史原琴动辄百万元千万元,而提琴复制能让演奏者以承受得起的价格得到一把仿古乐器,在演奏之余又能在乐器的磨损痕迹中感受历史。” 提琴制作常规赛要求参赛者以有创造性的个人风格作品参赛,而提琴复制赛和常规制琴比赛有很大不同。“复制赛要求参赛者对特定的古典提琴原作精准复制,从选料、临摹制作、油漆甚至磨损划痕进行全方位复刻。”孙杰介绍,“临”是指复制者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制作经验准确观察掌握原作品的神态和风格,把握原作的整体美感和灵魂;“摹”是指通过娴熟的制作技艺准确定位原作品的琴型和提琴各部位的准确尺寸及其相关联呼应的位置,无论是油漆的颜色、质感、磨损划痕的部位和程度,所有的细节要尽可能达到与原作一致。 刘晓伟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