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飞讲西游”连载,在新浪微博@李天飞大话西游,每日15:00发布,欢迎关注新浪微博。 各位关注仙儿公号的朋友,大家好。“李天飞讲西游”在新浪微博发布后,受到了热烈关注。本公号是李天飞的自营公号。微博与微信公众号同时更新。谢谢大家关注!您的关注就是我持续发文的最大动力! 承诸位施主支持,仙儿公号已开通打赏功能,贫道感谢诸位施主普结善缘! 今天继续八猪八戒的一些好玩的事。贫道已经讲过《西游记》里有许许多多山寨的事。今天要八的是,猪八戒这个“八戒”也是山寨的! “八戒”是个什么鬼猪精被孙悟空降服之后,带回了高老庄。唐僧一见面,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八戒”,理由是: 悟能道:“师父,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在我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今日见了师父,我开了斋罢。”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荤三厌,我再与你起个别名,唤为八戒。”那呆子欢欢喜喜道:“谨遵师命。”因此又叫做猪八戒。 现在问题来了:五荤三厌是什么鬼? 五荤又称“五辛”,是佛教对饮食的禁忌,称大蒜、小蒜、洋葱、葱、薤等五种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当然具体是哪五种,不同的经典有不同的说法。 但道教同样借用了,如《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就明确说明“五荤”是不能吃的。但“三厌”却是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天上的雁有夫妇的伦常,地上的狗有保卫家的用处,水里的乌鱼有忠敬之心,不准食用这三种食物,叫三厌(当然三厌也有不同的版本)。 有些道教流派也是不戒肉的。佛教戒杀生,凡肉就吃不得,何况是雁、鱼、狗?所以“八戒”就是“戒五荤三厌”的解释,假如不是故意的;就是这位作者完全不熟悉佛教戒律。 佛教里类似“八戒”的说法,倒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八关斋戒”,又叫“八戒斋”:“不杀生、不偷盗、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酒、不非时食、不化妆歌舞、不坐卧大床”。所以“五荤三厌”这个说法,也是《西游记》这种中原人士篡改的“八戒”了。 历史上,确实有叫“八戒”的和尚。他是李商隐的朋友,李商隐给他写过一首诗: 五色玻璃白昼寒,当年佛脚印旃檀。万丝织出三衣妙,贝叶经传一偈难。 夜看圣灯红菡萏,晓惊飞石碧琅玕。更无鹦鹉因缘塔,八十山僧试说看。 这位八戒,住在四川金堂县的三学山。然而这个名字应该是佛教的八关斋戒的“八戒”,而不是五荤三厌的冒牌“八戒”了。 有朋友会说:哦,那么猪八戒的“八戒”就是道教山寨佛教了?哈哈这也高估他了。真正的道教徒也讲“八戒”,他们所谓的八戒有两种,第一种是皈依三宝和五戒的合称:皈依道、经、师,加上戒杀盗淫妄酒(当然也是从佛教抄的)。第二种是戒杀盗淫妄酒,再加高广大床、歌舞、化妆,见于陆修静《受持八戒斋文》,这才是佛教八戒的道教山寨版! 一句话,管“五荤三厌”叫八戒,佛道二藏根本没有! 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佛教道教,一位真正宗教徒所守的戒律,都得包括各种各种的生活行为,比如五戒就是戒杀、盗、淫、妄、酒。这里每一个,都是生活中的大题目!这里面前面四个根本戒:杀、盗、淫、妄语。看上去简单,其实细想想,平常人谁守得住?你能不打个苍蝇?多开张发票?看看荤段子?说哪怕一句谎?所以,这五戒在佛道二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猪八戒这“八戒”,看似有八条,说来说去,全是在嘴上找辙,无非是不吃韭菜、不吃蒜,不吃飞禽锅、狗肉煲、黑鱼汤,意思意思也就是得了,这实在是极轻极轻的约束。 我们翻翻古书就会发现。天天念叨“五荤三厌”(也叫五辛三厌、五腥三厌)的,既不是佛教徒,也不是道教徒——人家的戒比这个重的多!而是民间人士的禁忌而已!比如和《西游记》同时代的《涌幢小品》,就明说“五荤三厌”是“俗说”。民间端午插个艾蒿啦,搞个祭祀啦,就想起戒“五荤三厌”了。因为老百姓既戒不了杀生,也戒不了说谎,充其量只能在嘴上意思一下而已。所以猪八戒的“八戒”,纯粹是道教先山寨了佛教,民间又山寨了道教,山寨到姥姥家了。 天蓬元帅和天河水军猪八戒下凡前是天蓬元帅,同时又总管天河八万水兵。他为啥有这样一个官职,然后又为啥调戏了嫦娥?这一点,学界的认识倒很一致。第一,猪是主水的。第二,猪是喜欢女生的。 猪对应水的传统是相当早的。《周易》里就说“坎为豕”,也就是坎卦是主水的。同时,《史记》中“天豕”也是主管沟渠的。天河大禹治水,也有一头神猪来给他当向导。另外,十二地支的亥,也是配在北方水位的。 其次,天蓬元帅作为真武信仰里的北极四圣,也是北方之神,北方按五行属水,所以天蓬元帅也可以说是司水之神。有许多道教咒语,就是向天蓬元帅求雨的。
古代小说和志怪里,猪又很淫。比如牛僧孺的《玄怪录》就说,有一个猪精名叫乌将军。每年要给他进贡女子,否则就要降下风雨冰雹。这样的故事很多,就不一个一个地八了。 关于猪八戒的原型,大家倒是讨论的很多,但贫道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进展。比如《西游记杂剧》中,猪八戒自称是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这个御车将军来源于印度佛经故事中的摩利支菩萨的坐骑金色猪。今存敦煌发现的《大摩利支菩萨图》,就有一只猪头人身的神像,两手张开作奔走状。还有说猪八戒的来源是本土猪精的,比如上文的那个“乌将军”。大概到了元代,就混合成一位猪八戒了。 关于猪八戒的选择题现在贫道出一道选择题:假如我们给猪八戒定个性,下面哪个选项,最符合原著作者的定义呢: A 好色 B 贪婪 C 懒惰 D 愚拙 猪八戒表现出最明显的特点,似乎就是好色。这也是今天我们经常说的。其实诸位去检索下《西游记》,就会发现,原著的妙处,在于它是不会这样说话的。 原著作者,真的不曾说猪八戒“好色”。猪八戒面对女色的诱惑,原著永远只是说他在“动心”,见了白骨精变的美女,“呆子就动了凡心”;见了嫦娥来收玉兔精,就“动了欲心”;见了女儿国的美女,“那呆子看到好处,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撞鹿”;见了真真爱爱怜怜这种大考验,写的纵然是“淫心紊乱”,也只是紊乱了而已。突出的是一种当下性、被动性;是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生的心,而不是给人定的性。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成年男性,又有谁不好色呢?连太监都好色。《万历野获编》说,“内中宫人鲜有无配偶者,而数十年来为盛”,太监“动了欲心”之后,又没有正常的渠道发泄,他们对女人所作的事,不是寻常人所能想象的! 所以《西游记》从不说:“那呆子本是好色之徒,见了某某就如何如何。”这样的话,只有今天的研究论文里才有。那么,《西游记》说猪八戒贪心么?也不曾。懒惰呢?也没有。比如黄袍怪那一回,小白龙请求猪八戒去请孙悟空,也只是说:“师兄呵,你千万休生懒惰。”着眼点还是“生不生懒惰”,而不是你“是不是懒惰”。 其实这就看出《西游记》的高明之处了。贫道前面说过,今天这部《西游记》,对人心的见识,可谓透彻极了!那种理解之同情,也是温和极了!它既不成天吼吼着坚持什么,也不慷慨激昂地鞭挞什么。我们天天说的那些撑着劲的话,它都没有。他只是平静地、真诚地去面对人心多变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经常这样责备别人:某某某可贪了!某某某可好色了!某某某可懒了!然后就人前面后大加讨伐一番。于是从此,对“某某某”就存有厌恶之心了。 我们不但这样责备别人,也会这样责备自己:为什么这么懒惰!为什么这么贪吃!为什么这么好吧,贫道也这样责备过自己:)于是,就对自己也生起厌恶之心了! 于是,我们厌恶别人,厌恶自己,觉得世界无非是这些贪婪、好色、懒惰的集合。于是,这种厌恶,慢慢笼罩在所有人的头上。大家都觉得,身边的人不好,这个世界不好,连自己都不好!甚至我们每个人不都有这经验么?原来觉得某个人很好来着,时间一长,诶,原来他也这么贪!也这么懒!于是原来的好感,慢慢取代以失望,渐渐与之形同路人了。 其实这种责备和讨伐,是没有半点作用的。这种随手抛给别人和自己的定性,也是没有半点意义的,因为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所有的贪婪好色懒惰,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生出来的。可以说这是随缘生出来的“心”,而不能说是本来固有的“性”。所以猪八戒见了菩萨变的美女,“色胆纵横”也是真的;被惩罚后,原著着意讲了“羞耻难当”,“更加惭愧”,对唐僧说“从今后再也不敢妄为。就是累折骨头,也只是磨肩捱担,随师父西域去也。”(都见24回)这话也是真的。美色在前,就生起淫心;严师在前,就生起惭心。接着很快,见到白骨精变的美女,他又“好色”了。我们决不可就说他心口不一,前后矛盾。因为原著说了,这只是“动了凡心”,其实这是多么宽容、厚道的笔墨! 了解了这些,也就了解了我们自己、我们身边的人,并非是那样的不好。很可能只是一时动了贪心,动了欲心,动了惰心。 贫道觉得我们传统文学的高明之处,就是总是有一种同情的底色。一部《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写尽了人性的——说实在话就是丑恶之处,可我们丝毫不觉得他有多么的可厌。一方面当然我们自己也有类似的弱点;另一方面更因为,原著的笔墨,总是有一种温和、同情与友好。 可惜这种温和与友好,大概一百年来,被砸了个稀里哗啦。于是,我们的作家总是怀着一种警惕和冷峻,去揭示所谓的“人性”。在朝的写手,汲汲于分辨是敌是我的界限;在野的人士,孜孜于划定是善是恶的分野——这还是比较敬业的。每个人都摆出一副玉帝或阎王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审判着笔下的一切。而且这判律越来越严苛。搞来搞去,庙堂的文学里,敌人越来越多;江湖的文学里,好人越来越少。然而判完之后呢?除了给我们的民族增加了许多厌恶、不自信以及互相指责的罪名之外,什么都没有剩下! 原著的判词然而《西游记》绝不是和事老,放任这些现象存在。不但不放任,而且追得更深。作者给八戒经常作的判词是什么呢? 八戒生得笨。(38回) 八戒生来粗鲁。(47回) 八戒无知。(55回) 呆子粗鲁。(55回) 八戒是个嘑头性子。(75回) 猪八戒村愚。(87回) 那八戒一生是个鲁笨的人。(89回) 八戒村野。(96回) 其实这样的评语,其实是非常善意而具有佛心的,这比说八戒“贪心”、“好色”、“懒惰”高明得多了!要知道,贪婪也好,懒惰也好,好色也好,都是基于社会关系的逻辑上作的。这几个抛出去,无疑是给人加了恶名。可粗鲁、笨拙则不然,它不涉及社会关系,只涉及人本身。任何文学或生活里,决不会因一个人笨,就把他一棍打死。 况且,这评语正是抓住了本质的!而且,也不是贬义。因为原著在一定意义上,是把取经队伍当作一个修行的人来写的。孙悟空自然是人心智的代称,那猪八戒实际上就是本能的代称了——猪八戒就很像人体的植物神经。植物神经是没有意识的,但它提供的是本能的各种冲动。所以猪八戒所有的贪心好色懒惰,都是从这个无意识上生出来的。就像男人天生就自带看见美色就兴奋的能力,这不归他心智管的。关于师徒的这些分工和象征,我们将来还会提到。 所以猪八戒一直就是西游队伍里最有人气的人物,我们乐呵呵地看他,他也乐呵呵地对待我们。互相都不觉得讨厌。尽管我们明知道,他身上有各种各样的贪懒好色的毛病。 然而,人类的本能就好色、就贪婪、就懒惰么?也许一部分人是这样认为,然而施之以批判之名。这就是对人性的“有罪推定”。当然,在西方基督教大文化圈的影响下,是可以这样讲的。贫道也不拒绝理解这种思路。但贫道一直说:我们东方人的佛、道、儒三教,都是极温和而极宽厚的,他们讲的是:随缘而起、自然而生、从心而动。从来不要死要活的批判谁、批判自己,或批判自己的心智抑或本能。当我们向同胞、或向自己横眉立目地拔刀亮剑,以至于大家都伤痕累累的时候,别忘了这伤口流出的,依然是东方人温和而宁静的血液!
本文作者:李天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硕士,现任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责编有《花间集校注》、《中华书局藏徐悲鸿书札》、《张籍集系年校注》、著名学者编年事辑系列等。个人著有《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亦工诗词、书法。宗二王帖学一路,发表有文学、经学、书法相关领域论文及书评、随笔多篇。 欢迎关注仙儿(xianer-xianer),一对小夫妻自己做的公号,分享自己的生活。长按二维码弹出识别界面,点击关注本公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