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出写作教学的六大误区

 教育繁星 2016-03-14

写作教学正在进入一个充满空前机遇的时代,各种禁区正被渐次突破,多种尝试也已初见成效。如火如荼的生活展示出斑斓多彩的写作素材,丰富多样的图书提供了可资取法的多维角度,鼓励创新的观念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激烈碰撞的思想开掘出教学研究的思辩深度。

然而,新旧观念的交锋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引出正确完美的结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种种误区,需要我们耐心地正本清源,以期最终发现并走上写作教学坦荡的正途。

1、以打通壁障建立成功的信心。

要突破整齐划一循序渐进的教学误区,努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起步于自我的成功高点,引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实现能力的迁移转化。

在实践中,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不同水平的学生置于同一个起点上进行教学。循规蹈矩的教学步骤,难以唤醒学生的写作兴趣,当然更谈不上个性的张扬、灵感的激活了。而实际上,由于写作跟生活的紧密联系,任何学生的写作起点都不会是零点,他们可能是理科高手、体育健将,或许擅长琴棋书画,或许饱尝人间坎坷,如果我们能让他们起步于自我的成功高点,实现能力的迁移和转化,则不但能迅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还能使他们的原有强项提升境界,更上层楼。

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智力的内涵应包括八种能力,即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省智力、博物学者智力。以上任何一种智力,都能为你写作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着力点。语言智力能提供丰富的词汇,如莎士比亚戏剧即以华丽繁复的语言著名,丘吉尔更是狮子般咆哮着宣称要动员起所有的英语词汇跟德国法西斯抗争。逻辑数学智力使你的文章趋向客观精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的文章即以清晰严谨著称,爱因斯坦的散文同样充满着难以辩驳的逻辑力量。视觉空间智力可以加强文章的色彩感等等,后人评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代诗人闻一多、艾青等原来都是画家,而画家吴冠中的散文同样充满诗情画意,为人激赏。音乐智力能给文章带来更为强烈的旋律感,主导动机、复调音乐的引入使小说的风格更趋丰富多样,罗曼?罗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作就被公认受到了音乐的巨大影响。身体动觉智力能使你的文章充满幽默感。人际智力使你透彻地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使你的言论能象鼓槌般敲打在他人的心坎上。自省智力促你走向深刻,博物学者智力助你从容豁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饕餮精神。以宏观概览的气魄,迅速打开学生的精神视野,引导学生具备超功利的目光与胸襟,自觉地打破多元智能相互之间的壁障,让他们自豪地感觉“世界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让他们真正地将写作作为一种抒写自我性情的手段。我们会随时突破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提倡跳跃式发展与反刍式学习。

当然,愿望是美好的,而要将其付诸实践则需要花费大量的功夫研究诸如写作与围棋、写作与绘画、写作与音乐、写作与摄影等等外部关系,努力抉发多种艺术与写作教学相交的核心概念,探寻一条以博求通的全新写作之路。

2、以意识训练打开宏阔的思路。

要突破单纯文字训练的框架,以问题意识、角色意识等有效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和全面提高综合的写作素质。更多的师生容易将写作训练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中,有限的时空容易使训练者带上明显的匠气,难以体现大语文教学之强烈的现实参与性,因而以更具开放性的意识训练代替单纯的文字训练,当能有助于学生写作潜能的有效开发与写作素质的全面提高。

例如问题意识,不是单指在看到一个作文题目时,能够敞开思想,自然流畅、接连不断地提出有力的追问,而是指能够保持足够的社会敏感,具有犀利的眼光,对社会现象等能够进行较有质量的发问,同时对社会问题的各种分析解答能够进行一定的综合整理。要使思想成为有力的信息筛选器,要引导学生将所有的问题想透彻。如在思考“天人的对话(渺小与伟大)”一节时,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作一遐想,面对苍茫的乾坤,孤寂处独的我会倾诉哪些衷肠?

我知道或者见证过哪些“天人对话”的事例、物象?我是否读过屈原的《天问》?我是否用天文望远镜观测过天象?

宇宙的时空本质是什么?对我而言,宇宙意味着什么呢?在我眼中,怎样才算是拥有了与宇宙交流的经历?彩虹、闪电、日食、流星雨……什么样的天文景观令我心驰神往?

晴朗的夜空,仰望苍穹,繁星点点。我可曾想到众星中的一颗上也许会有与我们类似的或截然不同的文明存在?我可曾尝试过对着满天的星辰说话?我可曾有过想要在这星星大海遨游的想法?

固体、气体、尘埃的结合,能量与时间的相融,吞噬一切的黑洞,穷途末路的白矮星,扑朔迷离的反物质,绚烂的星云壮丽的超新星、宇宙的起源和形状……我知道宇宙空间还有多少未解之谜?DNA这种高度精确的生命基因密码有没有“先期设计者”?

人为何与生俱来就有痛苦?

天、地、人三者关系是如何的?

……

平时若对这些问题有所思考,那么遇到《遥望星空》之类较虚的题目,就不会茫然无绪、手足无措了。

又如角色意识,指能够变换不同的人格面具,深入体验不同身份地位者的心理,这样写成的文章才会贴切生动并具有深度。通过意识训练,我们将能多角度地开发写作资源,以期在写作时能够思路畅达,左右逢源。

3、以材料本源激发泉涌的文思。

要突破技法中心的训练误区,将写作视为内在的小宇宙与外在的大宇宙相互契合的过程。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技法中心是又一个常见的误区。不少学生往往能将选材布局的要领说得头头是道,但到真正落笔的时刻,却又抓耳挠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反,写作考试中,常有单骑救主的现象,即一个恰当的事例,使整篇文章气韵生动。因而可以说,材料要比技法重要,就写作而言,它是更为本源的东西。有鉴于此,市场上“写作宝典”一类的图书泛滥成灾,考前师生猜题狎宝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我们认为,作文题目是无法穷尽的,但出题的范围是可以窥测的,学生的准备是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的。宣传媒体反复地告诉我们,准备作文应当有意识地从关心“社会-自然-人生”入手,这当然绝对正确,但未免过于空洞了一点。鲍列夫《美学》将人与各种内部和外部媒介关系的类型分为七个层次。即①“我-我”(人与自身的内部关系)②“我-你”(人与他人的交往)③“我-我们”(人的交际的各种社会方面)④“我-我们大家”(个人与人类及人类的历史的关系)⑤“我-一切”(个人与自然环境)⑥“我-我们创造的一切”(个人与人造的“第二自然”)⑦“我-一切的一切”(人与宇宙)。经过整合,我们认为,写作的准备应当从“自我”出发,是内在的小宇宙与外在的大宇宙相互契合的过程,依次可以划分出八个层次,即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教育、我与哲学、我与历史、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宇宙。而每个层次可再细分出四个方面。例如“我与自我”这一层面,即可分为个性的智慧(现实与理想)、生命的思索(青春与死亡)、深厚的学养(阅读与领悟)、高雅的情趣(经历与理解)等四个方面。这样32个方面的具体思索,可以基本穷尽作文测试的出题方面,而准备充分就能胸有成竹了。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注意阅读与思考的结合,要让材料鲜活起来。阅读时,要注意双向的对话,随时捕捉与原著碰撞后激爆的思想火花,尽力缩短由读至写能力转化的过程。写作,也是一种重要的对话手段,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然对话,与名著对话,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因而只有广泛而有效的阅读,才能让你的文字厚重扎实,而不至于漂浮无根。为了提高写作水平的阅读,应当重视形象与情感的记忆。而优秀的习作,往往有意或无意地与名著产生正向或反向的对应关系。我们在教学中将以渔鱼并授即同时传授方法与素材的理念区别于传统的作文教学,努力开创一片绚丽的新天地。

4、以意象铺陈接通文化的底蕴。

要突破全文本位的范文学习节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意象进行学习。读写结合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不二法门,但读什么、怎样读却大有讲究,这方面的教学误区是开出所谓的必读书目,此弊端有三:首先,大而无当的书目既缺乏可操作性,又损害了教师的权威性。其次,经典名著虽然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但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跟读者产生的共鸣可能是大相径庭的。最后,必读书目的划一性定然会忽略读者的个性特征,无法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口味与需要。

克服此种弊端的方法是,在每种主题之下,教师以最为精当的语言,成批地介绍不同文学体裁、不同时代地域、不同价值取向、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介绍时努力凸出该作品最为精彩的闪光点,让文学作品以自身的魅力诱发学生进行高层次精神交流的欲望。而如何整合地推出相关的书目,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写作要求、当前学生的兴奋点与可接受度等情况,慎重地推敲选择。例如在研究“个性的智慧”时,我向学生简介了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尼采的《看那这人》、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邓肯自传》、《富兰克林自传》、布朗的《我的左脚》、《海伦?凯勒自传》等作品。高尔基的饱受磨难、尼采的傲慢激情、茨威格的多变视角、邓肯的细腻情感、富兰克林的不凡经历、布朗和海伦?凯勒的坚韧不拔等等,从不同角度给了学生以丰富的启示,激情的引发使其跃跃欲试,一吐为快。

5、以多重对话提高反省的力度。

要突破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判方式,为学生的文章评改提供多重的维度,提供同学、朋友、家长等他者的声音,使学生注意倾听,并同友人分享成功写作的快乐。好文不厌百回改,托尔斯泰对《复活》开头的三十多次的修改推敲,巴尔扎克在印刷机前的字斟句酌,都让我们最为真切地体会到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而多种角度的挑剔,往往能够消除写作思考中的盲点,使作品更趋完美。

例如在学生写作“个性的智慧”之后,我们列出了这样的“回应评价”:

1)分别请老师、同学、家长看自己的作文《我》,请他们谈谈文中的“我”与他们各自心中的“你”有多少差距:

是否将“我”的个性特征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有多少栩栩如生的细节描写?观察自我的角度是否注意到了多面性?是否没有发掘出“我”最为可贵的品质?是否隐瞒了“我”显而易见的缺点?

2)反思自我,你觉得自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吗?如果你的回答不是十分肯定,请对照马斯洛对希望自我实现者提出的七点建议之后展开进一步的思索。

这些起步于他人训练结束处的工作,能进一步活跃学生的创作思维,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6、以风格研究走向大气的借鉴。

突破对中学生不讲风格的畏惧心理。首先设定风格两极,以气之阳刚与阴柔、境之现实与浪漫、文之工笔与白描、质之厚重与轻灵等角度,选择相应的个案进行赏析,努力进入大师广博浩瀚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尽快占领精神的制高点,借鉴时能做到取法乎上。在具体的研究时,我们将通过作品的实例加以说明。如豪放雄浑与婉约缠绵(气之阳刚与阴柔)这两种风格,在情感上有外向与内敛之异,在场面上有宏大与幽深之别,在取材上一粗豪一琐细,在节奏上或强烈或悠长,在辩证效果上各有开合与虚实之妙,列举个案则前者有雄奇后者有凄艳。

风格是文学作品成熟的标志,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风格追求,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与铸炼自我的人格,让写作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风格的追求没有穷尽,写作的追求更是没有穷尽的,而通过不懈的追求,学生的写作终将迈入瑰丽多姿的自由天地。

(来源:特级教师家园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