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文杰:我眼中的益微论坛 | 论坛专题

 悠悠大师 2016-03-14

文/李文杰,雨露中国公益社

写这篇感想的原因,一是作为先前”T146,约会北方暖冬“众筹项目的回报,再是觉得有必要为乡村夏令营发出点自己的声音。当然,自己想写是最简单而根本的原因。

从“暑期支教”到“乡村夏令营”,一群理想主义奋斗者在两天时间里共同见证了这场“蝶变”。全程参与下来,隐约感觉到论坛的一条主线“教育—乡村夏令营—行动”。

从20年前因教育不平等而出现的零星点点的长期支教到10年前大规模支教的出现再到现在由每年约10万人次大学生参与的长短期“支教”,支教已变成一场近乎全民参与的促进教育平等的“救乡“运动,而且'支援”和“扶贫“的气味愈之浓烈。在争议和质疑搅动的激荡水面,一个根本性话题浮现出来—教育。什么是教育?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当今教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未来中国教育的走向是什么?论坛中,不论是三位老师的主题演讲还是平行会场各大公益机构和社团带来的活动体验和思想流,正如梁晓燕老师在案例分享中提到的那般,未来的教育是以学生个性为主体、以“自主性学习”为中心。老师的角色从传统的“教授者”和“知识权威”转换成学生的“协助者”和“引导者”。互联网时代下,教育不再注重灌输学生尽可能的知识,而是培养人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因为知识会成为工具它本身不具备过多功能。

反思当下中国的“通关式“教育,我们会发现”人的主体性“不见了,人的一生是在无数外力下推着往前走。几千年的顺从和秩序文化推生了现在的等级体制,体制的需要推生了“升级式生存”的体制教育,多年的体制教育生产出一批又一批的“体制”父母,父母的期望联合体制教育从出生始就压抑着孩子的思想和自我探索的自由。“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这三问我想很多人活到最后都无法回答上来。所以,当王雄老师谈到”“夏令营的教育意义是为孩子的潜能和未来奠定基础”,梁晓燕老师在分享四个教育创新案例提到“夏令营是去激发孩子内在的东西,让孩子发现自我”时,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因为如果教育能够让人发现自我,知道自己的潜能和想要到达的地方,在人的内心产生自我驱动力,我们还有理由担心这样的人不会学习、无法生存于这个社会吗?自主性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此,学生的自我驱动力一旦产生,老师、学校和社会应该做的就是给予他足够大的生长空间和支持系统,在这之前,就去赋予和激发他的自我动力。

基于此,传统的暑期支教更像是应试教育的延续,乡村夏令营则是未来中国人本教育的先导。那么,乡村夏令营到底是什么?聚焦主题和目标的一系列活动的体验。“体验”是落脚点,活动是带来体验的载体。王雄老师在演讲中提及夏令营中活动体验的价值:“混龄合作沟通、丰富的体验、自我认知与责任感、社会性发展(合作和关爱)。”现在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书本上的知识已全然忘记,却一直记得那次和伙伴们自制取山茶花蜜然后做糖炒豆子的那份快乐、自豪感。聚焦主题和目标体现志愿者的责任担当,时间有限想做的又太多,与其广撒网不如把精力聚集在一个点上,一次选择一个主题,然后扎根进去,努力做好。而且围绕一个主题的活动设计也不轻松。

在志愿者和孩子关系方面,伍松老师的分享十分精辟。在他眼中,夏令营不仅是一场活动,更像是人本真的互动。伍松老师提出了乡村夏令营的三个关键词,“联结”、“灵性”和“对话”。他说,联结是教育得以发生的前提,灵性非时间而在于瞬间共鸣产生长远影响的作用,对话非教学是学习回到本原的唯一道路。老师“联结非陪伴”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因为每每看到身边支教宣传文案使用“陪伴”一词时,心里特别难受不是滋味但又说不出原因。这句话让我醒悟,如果你只是陪在一个人身边而不与其发生心与心的互流,你的陪伴再长于对方来说是无效的。陪伴发生的基础是联结,而联结发生的前提是用你的亲身示范和责任对待每一位孩子。乡村夏令营,志愿者和孩子是一个双向成长的过程,它不是在“大学生收获“和”孩子成长“间做单项选择,为了孩子在夏令营中有所得,我们必须要赋予志愿者做好这件事的能力,让服务孩子的他们先成长起来。

前些时间和伙伴们分享益微“乡村夏令营123”时,很多人关注夏令营的活动设计内容,觉得夏令营注重素质教育元素,如手工、绘画、体育等课程,我也担心一些伙伴会认为不开传统课程就是夏令营。其实不然,如果志愿者的心态和角色不转换,即使更换了课程内容、形式仍是走老路。两次暑期支教经历和多次益微活动的体验让我切身领悟到内容要有人情感作为支持。志愿者具备了三种能力(处身当下、同理心倾听和欣赏式提问),三块积木(阅读、艺术、游戏)才能发生作用。如果一位志愿者不理解孩子、不放下自己的评判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和内心感受而只关注于“我”要你怎样和课程内容,“对话式的学习”便不可能发生。一次暑期活动,90%的时间是我们和孩子在相处,“做”让孩子看到而“说”让孩子听到。三种能力的培养,一是在平时生活我们需要主动聆听的意识,再是支教过程中认真对待。你做到了,孩子的行为自然能够给你反馈。

当我们清楚乡村夏令营是什么后,自然是渴望知道如何去做。益微论坛这次让我惊喜不已的一点是利用平行会场和开放空间为社团伙伴们提供了学习共探的平台。许多公益机构的乡村夏令营案例和大学生社团中出色的夏令营项目探索经验的共享,让来的人在一个个活动体验中触摸到夏令营落地的样子。种太阳行动的自然体验、peer的社区探索、担当者的阅读融合、灯塔计划的服务学习,就像在煮一锅石头汤,论坛是那口大锅,而人和事是多样丰富的食材。在全心的体验中,渐渐感觉到不论是什么主题的夏令营前期的调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孩子喜欢、真正做到大学生和孩子共生长的夏令营设计少不了与主题相关的理念支持,到达活动地后如果能花一至三天的时间走访调研孩子的情况和需求,并以此为据修改完善营会活动设计是极好的,因为活动设计是动态的、时变的。

不得不说,益微每一次活动对人体验的重视和关怀达到了极致。雾霾口罩的准备、无处不在的会场指示牌、人手一个的物资袋(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益微产品,对于一个EV粉来说简直是大满足啊)让人感觉到益微不像一个机构,倒如一个贤惠贴心、关怀入微的美少女。13日上午两篇有关大学生暑期支教行为的调研报告估计也是益微送给伙伴们的惊喜礼物。而且,论坛对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控也是极为精准,环节衔接流利自然。正如柚子所言,益微正在从规范、严谨走向卓越,益微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是超能力者。大众眼里,公益是不能谈钱的,公益成为一种职业选择是荒诞不解的。然而益微和其他认真的公益机构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专业的公益态度、公益人的能力担当。益微是一个小机构,但为支持大学生/青年通过公益成长搭建了大大的舞台。V立营、V行动、益微论坛都为聚集在一起的伙伴留足了交流的空间。在这里,不同的声音被听到,不同的思想在碰撞,相同的人总在遇见,那种一见如故自然熟的感觉只能用“奇妙”二字形容。每一次活动,益微说的总是那么少,但结束后每一个人都觉得收获满满。“做自己的主人,做他人的伙伴”,益微在专注乡村夏令营的同时,像一位生命的陪伴者在身边静静地看着你成长。

不论是城市孩子还是乡村孩子,对于他们,我们(父母、短期支教志愿者、大众)都太急了,我们按照以为正确的方式渴望20天里让孩子走到大人阶段,殊不知却是人为地缩短了儿童期的自由空间。很多志愿者在活动中被一些孩子家境触动而担忧他们20年后的生活状态,有20天里把自己20岁才领悟的道理和多年的“教科书知识”全传授给孩子的冲动,因此不自觉地把自己看的很重要,把焦点聚焦于自己,聚焦于孩子的外在环境。由此忽略了阅读、艺术、游戏在激发孩子内生动力方面的作用。夏令营更多是为乡村孩子和志愿者创造一个体制教育外的自由学习的空间,看似无用的体验其实是为孩子未来有能力追求自我积累力量。

论坛中,虎子提到一个问题:“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愣了小会因为刚入大学对此思考忧虑了良久,担心四年后自己没有能力生存下来,但几秒后我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应是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思考“社会需要”的人最终会被社会保守规则吞噬,变成社会的适应者。探索“我们需要何种社会”的人会跟随自己内在的那个声音去建构理想的社会,适应是这群人走向未来的跃板而非终点。从“暑期支教”转变到“乡村夏令营”至关重要的意义是,我们这群饱受传统教育折磨的人回到原点,在带给孩子们快乐体验的同时,寻找自己生命成长中缺失的单元。回到痛苦的根源,思考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它对我这个个体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可以为下一代做出什么样的行动。没有什么会比教育和公益更接近生命原始的样子,如果每年10万大学生能够从参与暑期支教转为开展乡村夏令营,那么在10年后这群人的孩子就会在支持、欣赏、鼓励、倾听中自然生长,这群人以后即使不进入公益行业也会在自己场域内用公益的方法和理念去影响他人,反哺社会。

梁晓燕老师说,最初的改变是从0.00001%的人站出来开始的,“尝禁果”的人处于孤独、无助状态,坚持久了被一小部分看到,进而扩大到1%,继续影响到5%,5%的人发展到20%时,变革便开始产生作用。这不禁让我联想到现在的公益环境。公益事业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这一公益群体也是如此。谈到支教,说及公益,小到同学老师大到学校政府,他们第一反应多为“扶贫”、“爱心奉献”、“道德高尚”、“不务正业”。然而,一部分发现公益是可以支持青年成长,亦是一种学习和能力发展途径,这个领域同样拥有专业知识和方法的人正在积极摆脱体制束缚,跳到外面通过各种联结渠道与相同的人形成一个共同体,一同为到达理想境界而做出积极地创变行动。文姐姐期待,这个群体的声音和行动能为更多人接纳、认同并给予能力范围内的支持。当然,公益行动者也应为支持者与服务群体能够产生强联结提供机会和平台,让支持者感受到“支持”所产生的效能和影响,如利用QQ说说和微信朋友圈发布项目动态,依情况和众筹支持者聊天互动。一些小举措,便可能形成公益支持和影响的持续力。

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前行。14年暑期支教经历使我站在教育公益门前,那时的自己像个出生婴儿,畏惧而惶惑。一年半后的我,柔软而刚硬。谢谢益微,这个为我生命注入血液和动能的人,以及所有当我在这条路上困苦时给予我默默支持的伙伴们~我知道有点矫情了,哈哈!下一步,文姐姐要实现自我赋能,在服务他人中成长为益微青年,一直走到“益微老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