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中的故事(18)

 甘苦人生2010 2016-03-15

《论语》中的故事(18)

第十四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章是孔子对君子好学的具体要求。

一般情况,君子在《论语》中是指执政者,但凡涉及到君子的章节,其内容也大多是对执政者提出的一些要求。孔子的弟子跟随孔子学习的是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从政,向着什么样的目标努力,才能成为一个合乎礼乐制度要求的贤人。

所以,在涉及到这些章节的时候,我们不妨都加上这样一个句式: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怎样。

按照这种模式,这一章的翻译就变成了:一个君子,如果能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捷于政事慎于言语,就有道的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他是好学之人了。

这一章比较简单,理解起来也容易。

君子既然是执政者,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好,而且按照孔子的思想,人们追求享乐也是正常的人性,不算怎么一回事。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孔子又提出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种要求呢?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是指故意地穿旧衣,住草房,而是说不要在吃和住上花费过大的心思。礼乐制度制定的等级标准是人们所应该享有的最高标准,也就是说你可以达不到这些标准,但不能超过这些标准。

《国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季文子是鲁国辅佐了鲁宣公和鲁成公两代国君的重臣,他的小妾穿的衣服的都是普通布料做的(无衣帛之妾),他的马喂的也都是人不能吃的杂料。对此,鲁国的仲孙它有点看不顺眼,他对季文子说: 你是鲁国的上卿,侍奉过两代国君,现在家里妾不穿丝帛,马不喂粟米,你就不怕人家说你是吝啬鬼?再说也有失国家的体面啊。

季文子说:我也愿意弄得好一些啊。我执政鲁国,现在鲁国有些人吃得还很差,穿得也颇为粗劣,如果我自己的妾马都美衣美食,这不是一个国家卿相该做的事情吧?况且我只听说过美德美行可以做国家的体面,没听说能用妾马来夸耀为国家争光的。

教育完了仲孙它,季文子又把这事告诉了仲孙它的老爹孟献子,孟献子二话不说就把仲孙它关了禁闭,而且一关就是七天。

从禁闭室里放出来之后,仲孙它接受教训了,他也跟着季文子学,妾穿布衣,马喂秕谷,季文子听说后,推荐他做了上大夫。

作为执政者不能过于追求自己的享乐,因为执政者自己并不生财,他们的收入全部指靠税赋,而收上来的赋税并不全是给执政者拿来做家用的,而是有各种开销,从修桥补路、加固城池、兴修水利到救灾赈饥、武器装备全部都要从里面出,如果一个人过分追求自己的享乐,势必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开支,而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一般人的生活条件都不算很好。执政者过于奢华,容易引起国人的不满。

    理解这一章我们也必须注意另一点,“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也不是吃得越差越好,而是差不多就行.

齐国名臣晏婴在春秋时期算是比较节俭的了,节俭的都有点不像话了,祭祀用的供品,能凑合就凑合,都布不满祭器。对此,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也有微词,认为晏婴节俭的实在有些过分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相节约到那样一个程度,下面的人就不好做了,稍微不注意,标准就盖过国相了,可是想比晏婴再节俭就很难了,再说无论怎么节俭,也不能弄些假冒伪劣的地沟油去糊弄祖宗不是?

“敏于事”是指对工作的态度,要勤勉,有了事情要及时处理,不能偷懒。

“慎于言”是指不要随意讲话。

作为一个普通人随便讲话没什么,讲错了就讲错了,谁也不当它一回事请。但执政者就不同了,无论是对于上司还是对于老百姓,你所讲的话最后都是要兑现的,不是讲完就拉倒的。

所以,子张向孔子请教为官之道,孔子告诉他:“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篇)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多听,自己没有搞明白的地方暂且保留,只说自己能做到的那一部分,这样就不会轻易犯错误;多看,有不清楚的地方暂且搁置,先做那些能做到的事情,这样做事,轻易就不会懊悔。讲话没有错误,做起事情来又没有什么可后悔的,这样做官还会有什么问题?

孔子这段话说得比较罗嗦,如果对那个时期人们讲话习惯不了解的话,不容易一下子领悟明白。

在另一章里,子贡问孔子怎么才能做到一个君子的时候,孔子回答的就比较干脆: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

“子贡问君子”的君子在这里应该是指一个合格的执政者的意思,就是子贡问孔子,怎么样才能做到一个合格的执政者。

孔子告诉他:在讲话之前,先衡量一下你是否能做得到,做得到,你再讲。

孔子回答子贡的话与对子张讲的话意思基本差不多,都是“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意思。

“就有道而正焉”有两重意思,一是向有能力的人学习,以他做榜样。这种解释为许多人所接受。

但是,另外一种含义也非常重要,在我们曾经讲过的范宣子与和大夫争地的故事中,范宣子最后找到了訾祏咨询,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就有道而正焉”。

訾祏死了之后,范宣子问他儿子范鞅该怎么办,范鞅回答说:“私志虽衷,不敢谓是也,必长者之由。”

私志虽衷,不敢谓是也:即便我认为我的想法绝对没有问题,也绝不自以为是。

必长者之由:一定经过长者的肯定之后才去做。

长者,在此就是指像訾祏有经验、有能力的人,道德品行各方面都是一流的人才。

范鞅所言,就是“就有道而正焉”的古代诠释版。类似的诠释在古代有很多,像前面讲的周宣王像给诸侯找个首领的时候,樊仲山父评价鲁孝公时,说:“(鲁孝公)肃恭明神而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都是这一类的意思。

 

综上所述,这一章的翻译可以如下: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能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勤于政事慎于言语,时时向有道的人请教,以匡正自己,就可以算是好学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