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指擒龙”脉法用治脾胃病

 星集 2016-03-15

中医书友会第910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俞行

编辑/瓦力 校对/流沙过隙、战士徐、居业


I导读没有熟练掌握脉法的中医,临床常有诊一手忘一手,诊一脉忘一脉的苦恼。文章提出双手六指同时诊察两侧寸关尺,浮取应腑,沉取应脏,可供学脉者参考。

“六指擒龙”脉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应用


脉诊虽为四诊之末,但自古以来,名医大家无一不精于脉诊。笔者幼承家技,临证多年,近年来留心脉学,揣摩古今脉诀,略有心得,谓之 “六指擒龙”,并在脾胃病中应用,体会甚多,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六指擒龙脉法


传统脉诊,诊一手换一手,学验俱丰之士固然心中有数,我等涉医不深之辈则诊一手忘一手,诊一脉忘一脉,实在心中无底,指下难明。鉴于此,笔者临证中双手六指共下,左右共参;嘱病人对案而坐,双手平伸上翻覆于脉枕之上,医者平心静气,双手食、中、无名指六指齐下。


先以双手中指寻到病人双手桡侧高骨定关部,再以双手食、无名指分别定寸尺部,然后指力浮沉细心按求,以体会病人寒热虚实表里,在脏在腑,由于双手齐下,指力分布可以更加均匀,并可以随时调整,使六部脉从容相互比较。


如左关肝胆与右关脾胃木土互校,左尺肾膀胱与右尺肾命门水火判断,左寸心小肠与右寸肺大肠血气相对;两寸心肺二肠为上焦,两关肝胆脾胃为中焦,两尺双肾膀胱为下焦。在很多病例中,特别是一些疑难病例,病机复杂,真假难辨,证、舌、脉三者相矛盾,此时,自古就有 “内伤疑难从脉”之说,六脉双手共参,层层剥茧,许多疑惑可能豁然开朗,取名 “六指擒龙”,即是医者以神存于六指之间,擒住病之真机之意。


另,古今脉诀五脏寸、关、尺分部基本无异议,沉取应脏,浮取应腑,六腑分部则千古争论不休。清·周学霆 《三指禅》中曰: “琥珀拾芥,悬空亦起,磁石吸铁,隔碍潜通,而何论大小肠之在下,心肺之在上乎?”此言诚是!五脏六腑自有体系相连感应,又怎能古板上下机械定位,高阳生 “伪诀”之名可以洗脱矣!笔者宗其说,临证中也依其分部而行。


脾胃病,两关擒


现代社会,人们竞争激烈,曲运心机,恣食肥甘、辛辣、生冷,致使脾胃病蜂起,在中医内科门诊中占很大比例,“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健脾和胃为脾胃病习用之法,但验之临床,肝胆对脾胃病影响甚巨,顽土一块不得木之疏理则万物难以生化,脾随肝升,胃随胆降,脾胃为升降之枢,肝胆又为脾升胃降之主要动力,为枢中之枢;脾胃之脉在右关部,轻按取胃,重按应脾,肝胆之脉在左关部,轻按取胆,重按应肝。


笔者在脾胃病诊治中,重视脉诊,六指齐下,双手共参,而重点又在于两中指左右两关脉肝胆脾胃的脉象,在按察中细微体会比较两关脉之间的变化,从而指导遣方用药,屡获良效,真可谓 “脾胃病,两关擒”。


病案举例


胃痞案


王某某,男,29岁。患者略通医道,以推拿按摩为业,1年前出现进食后胃脘饱胀不适,去某人民医院检查肝胆B超正常;胃镜示:浅表性胃炎。经多家医院中西医诊治,症状反而趋向严重。


2013年11月22日来诊,检视前医处方,不外补中益气汤或滋养胃阴法之类,重用黄芪50g、石斛30g以上,越服越胀,渐致吃米饭亦胀,勉以粥汤度日,体重从120斤下降到不足90斤,骨瘦如柴,中断工作,在家休养。刻下脉右关虚大,重按无力,左关沉取弦数搏指有力,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诉略食后即胃脘痞胀,时有嗳气,以长舒为快,厌食,乏力,便溏。


辨为脾虚肝强,土虚木乘,拟制肝健脾和胃为法:香附、炒党参、茯苓、炒白术、炒莱菔子各10g×1包,木香、陈皮、姜半夏、枳壳、柴胡、旋覆花各6g×1包,砂仁、通草各3g×1包,川朴3g×2包,代赭石30g×1包 (免煎颗粒开水冲1杯,分温服,下同)。10剂。


2013年12月3日二诊,服药后胃脘痞胀不适明显好转,嗳气消失,胃纳增加。脉右关重按仍虚大无力,左关脉重按弦脉转软,舌淡苔白腻齿痕仍隐约可见,守原方去旋覆花、代赭石续服14剂。


2013年12月18日三诊,胃纳已启,能进米饭,仅吃肉食后略感胃胀,大便正常,精神好,体重已增至105斤。脉右关虚大已起,重按有力,脉左关弦数已平,舌淡苔白腻齿痕消失。拟香砂六君子汤出入平调:香附、炒党参、茯苓、生白术、薏苡仁各10g×1包,砂仁、川朴各3g×1包,陈皮、姜半夏、枳壳各6g×1包。20剂。


2月后偶遇其父云:“现体健如昔,正常工作。”


按:本例患者病程较长,前医以虚痞重用黄芪、石斛补气养阴,症状加重,脉右关虚大,重按无力,沉取应脏,脾气虚无疑,左关沉取应肝,弦数有力为有余,故辨为脾虚肝强,木横乘土,运化不力,胃腑失和,故胃脘痞胀,肝强犯胃,胃气上逆,故时有嗳气,乏力、便溏、厌食、舌边有齿痕,均为脾虚之象。

故以制肝健脾为法,投香砂六君子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以木香、香附、砂仁、陈皮、川朴理气通滞,旋覆花、代赭石、枳壳、莱菔子、姜半夏镇肝降逆止嗳;四君子汤健运中州,去甘草代以通草,是甘草滞中而取通草通腑之意,柴胡升阳疏肝,引少阳清气上行,诸药相合,脾随肝升,浊随胃降,清升浊降。


药症相符,故二诊患者胃痞得减,嗳气已除,脉左关弦脉转软,肝郁得舒,右关重按仍虚大无力,脾虚依旧;但舌边齿痕已少,胃纳增加,均为好转之机;守法去旋覆花、代赭石续服,三诊脉右关虚大重按有力,左关弦数已平,胃纳已开,体重增加,舌边齿痕消失,仅吃肉食后略感胃脘胀,肝气平,脾虚复,病入坦途,但久病之体,仍需复元培本,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川朴、苡仁甘淡收功。


呕吐案


吕某,女,15岁,学生,2013年10月3日初诊。诉凌晨2点突发呕吐,吐出物为酸水痰涎,以为食积,用家备保济丸口服,4点又发呕吐,6点半又吐一次,7点半上班时已在门诊相候。


察舌红苔黄腻,面色苍白,略有疲态,诉时有恶心欲呕,伴口苦不食、头胀心悸、脘腹胀满,脉右关浮取濡数沉取有力,左关浮取滑数重按弦。辨为湿热壅滞胆胃,气机受阻,浊气上逆,治以清热化湿,利胆和胃,降逆止呕。


蒿芩清胆汤合平胃散加减:青蒿、黄芩、茯苓皮、山栀各10g×1包,姜半夏、枇杷叶各6g×2包,陈皮、苍术、枳壳各6g×1包,川朴、通草各3g×1包,茵陈15g×1包,竹茹5g×1包。5剂。


2013年10月8日二诊,诉1剂服完再无呕吐,5剂后胃脘仍微感饱胀,稍有口苦恶心,头胀心悸已除,苔转白腻,脉左右关脉均略滑而已,处温胆汤加芦根、滑石之流善后。


按:本例患者为湿热骤阻于胆胃,气机上逆,故夜半突发呕吐,热生酸,湿化痰,故所吐之物为酸水痰涎,湿热化痰扰心乱窍,故心悸头眩。胆胃不和,胆之苦汁上泛,故口苦恶心,舌苔黄腻为湿热上熏染成。脉左右两关轻取滑濡数,为胆胃湿热壅滞也,两关重按有力弦为肝脾实证也;双手两关肝胆脾胃湿热纵横,“实者泻之”。


方选蒿芩清胆汤合平胃散加减,以青蒿、黄芩、茵陈、竹茹清胆透热,青蒿尚有疏肝之力,苍术、茯苓皮健脾渗湿,苏梗、枳壳、川朴理气宽中,重用半夏、枇杷叶下气止呕,去甘草之滞加通草畅达利湿,山栀引三焦火热下行,各药配合,湿热分走,肝疏脾健,胃随胆降,切中病机,故1剂呕止。再诊时诸症均缓,惟脉两关略滑,苔白恶心,为湿热残存缘故,以温胆汤走泄活泼之品扫荡战场即可。


以上二案,不管是久病胃痞案,还是忽发呕吐案,笔者均细心六指分部按察,结果一切病理变化,跃然两关脉中,所以脉诊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而免煎中药颗粒,服用方便,开水一泡,顺喉而下,取其轻清之气,笔者治疗上中焦疾病喜用之。【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


版权声明:本文摘编自《浙江中医杂志》2014年11月第49卷第11期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I 投稿tg@linglanshuyuan.com

(欢迎广大书友进行原创投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