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驳虎:从技术角度谈谈台湾海峡隧道

 cat1208 2016-03-15

3月5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公布,在加快完善高铁网部分提出要建设北京经福州到台北的高铁路线,这一提法引起关注。

实际上,“京台高铁”已经修到了大陆一侧的海峡边上,因为由几段高铁组成的“京福高铁”,包括京沪高铁的北京—蚌埠段(2011年6月30日通车)、蚌埠-合肥客运专线(2012年10月16日通车)和合肥-福州客运专线,已于去年的6月28日全线通车。

目前从北京开到福州,用时最短的G27次“标杆车”(停站最少,不过也停了8个中间站)1800多公里只需7小时44分,并仍有相当的提速空间。

再往前,从福州用公铁两用大桥跨海延伸到距离台湾最近的平潭岛,福州-平潭快速铁路也已开工,拟于2019年4月全线建成通车。

福州-平潭快速铁路,是合肥-福州高铁的延伸,也是京台通道的组成部分

在福平铁路的示意地图上,平潭也并非终点。再往前,延伸出的虚线继续伸向更宽阔的台湾海峡,并标注着方向:新竹。

京台高铁”唯一剩下的缺口,就是从平潭到新竹,跨越台湾海峡的通道了

新竹在哪里?台湾的西北沿海,新竹科学园区号称台湾硅谷,台湾高铁在此设有新竹站。

海峡对岸,台湾西海岸的高速铁路也已通车运营近10年。“京台高铁”唯一剩下的缺口,就是从平潭到新竹,跨越台湾海峡的通道了。

当然,所有的人都知道,真的要建跨海通道,需要两岸比现在高得多的政治互信,跨海通道开工之日,基本就是统一之时。

我们且不去管政治因素,从技术角度,修建台湾海峡隧道要解决哪些挑战?

首先就是长度。

从平潭到新竹,最近的直线距离是128公里,加上前后的入海导引段,还有海底坡道带来的长度增加,至少需要修筑150公里的隧道。

另外,台湾海峡通道,由于是极其重要的航道,通航船只极多,吨位大(30-40万吨),航线密集,加之水深较大,还有台风的影响,修桥是不现实的。

同时,悬浮隧道、沉管隧道等新形式隧道也难以满足如此连续长距离的施工等要求,只有常规的地层隧道才能实现。

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隧道有这么三座:

日本青函隧道:全长53.85公里,海底部分23.3公里,1985年建成。

英吉利海峡隧道:全长50.5公里,海底部分37.9公里,1994年建成。

瑞士新圣哥达隧道:全长57公里,2015年建成,2017年将投入使用。

可见,台湾海峡隧道的长度达到了这三条50公里量级隧道的3倍。超长的长度,在掘进、出渣等施工问题上的难度就不止是线性增长了。

那么,还有没有什么长度、体量能与台湾海峡隧道相比拟的呢?那就是即将兴建的渤海海峡隧道。

渤海海峡隧道从烟台蓬莱到大连旅顺,全长123公里,仅比台湾海峡隧道略短一点。但是,渤海海峡有一个地理便利条件是台湾海峡不具备的,那就是沿渤海海峡的横向,分布着一连串的小岛,也就是靠山东一侧的内长山列岛。

其中的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砣矶岛、北隍城岛、南隍城岛等10余个岛屿,正好形成了一连串的“珍珠”。

各岛之间距离长则20公里,短仅2公里,这一个个岛屿就是建桥的天然桥墩、建隧道的气孔孔位,是世界上罕见的建设跨海通道的优越地理位置。

所以,渤海海峡通道的建设难度比想象的要低很多,可以有全隧道、南桥北隧的选择。

这样,从最北的南隍城岛到对岸的旅顺,距离实际只剩下41公里隔海相望。

要知道目前中国已通车的铁路隧道,已有32.6公里的青藏铁路新关角隧道,以及好几个28公里左右的长大隧道了。修一个41公里的隧道,难度就不是那么大了。

而且,即使是用最后选定的123公里全隧道方案,这些一连串的海中小岛,也能作为工作面竖井、通风竖井所用,这就涉及到挖隧道的另一个问题:开挖工作面。

如果挖一条长隧,又只能从外面两端的两头或者一头开挖的话,工期必然很漫长。

但如果能够在合理的其他部位,直接先打一个比较短的隧道,让工人和机器进入到隧道预定的中间位置,然后从这里开始,分别向两头预定的洞口处开挖的话,这就相当于有里外共4个掘进工作面左右对进,工期能缩短一半。

(这个办法在小学课文《詹天佑》上就提到)

实际上,现代的长隧道施工,往往远远不止打一个两个,各种利用地形特点插到中心地带的竖井(比如这里山体厚度比较薄,往下不用掘太深)、横洞(比如这里隧道两侧的山体比较薄)、斜井(介于竖井和横洞之间)比比皆是。

像新关角隧道,就设置了11座斜井(合计15.26公里)辅助掘进,这样,把一条长隧道,直接分解为十来个短隧道,即所谓的“长隧短打”,大大缩短工期。

但以上这些便利条件,台湾海峡具备么?

现实的说,不具备。从平潭到新竹,一百多公里是没有岛屿的,而且水深从50米(西侧)到80米(东侧)不等,在“半路上”打辅助隧道非常困难。

那么这就意味着不打什么辅助井,一隧到底慢慢挖着就是了么?

1802年,法国工程师Albert Mathieu最早设想英法海峡隧道,当时即使只跑马车,油灯照明,也得考虑通风问题

不行。150公里的超长隧道,哪怕只跑电力火车,只靠两端通风也是不够的,各种因素都考虑上的话,每隔50公里左右还是得开有一个通风井。再结合隧道长度,辅助竖井还是必须要打。

英法隧道19世纪晚期的设想图,构筑人工岛或者人工平台就成为选项

茫茫大海,怎么打下去?那就必须得构筑人工岛或者人工平台了。

可以再来参考正在兴建的港珠澳海上通道的情况。为了便利珠江口出入的大型船只,港珠澳通道采用桥隧组合方案,其中海中隧道约7公里。为了连接海上大桥和海底隧道的转换,在深约10米的珠江口要修建两个人工岛。

上海振华重工从上海长兴岛基地,用自有的巨型装载船,每次运载8只巨型钢桶,至1600公里外的港珠澳大桥施工海域。每个人工岛平均需要60个巨型钢桶。

怎么修?直接填海么?那是不行的,水流很快会把投下去的石料土方冲开,效率会非常低。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南沙吹填,这也是围海造陆的一种,所谓“围海造陆”,第一前提就是“围堤”,不管巨型的水泥沉箱,修筑围堰,或者用钢桶(学名沉井),总之都得先圈闭出一片海域,才能排空海水,填土夯实。

南沙的优势也正是那里都是礁盘,水深5-10米,外缘的环形礁盘又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海潮和洋流,所以才有围筑的便利条件,另外从抛放防浪构件、码头沉箱,直至吹沙填岛,工程量也是很惊人的。

中交集团派出1600吨级大型浮吊将巨型钢桶吊到位,珠江口水深只有10米左右,因此这时钢桶大部分都在水面上。

因此,在海中填岛需要先修起围栏。这就是由上海振华重工承制的直径22米、高40至50米、空重即达450吨的巨型钢桶。

振沉之后,钢桶大部分就埋入海底了,这样,整个钢桶在海底30米,海中10米,露头5米左右。

运抵现场后,用1600吨级大型浮吊吊放到位;然后用激震力达4000吨的八个液压锤,将巨型钢桶“敲”进海底近30米。

钢桶全部打下后,在基础内部抽干海水

然后,把钢桶用土方填满,具备设计围护强度。再用几十个钢桶全部打下,形成岛壁结构。

巨大的人工岛,注意挖掘机的大小

然后,抽干内部的海水,填入200万立方米、约400万吨重——万吨轮也要运几百次的土方,夯实压紧,形成人工岛的建筑基础。

钢筒外围还会抛石加固,形成一个斜坡,保护人工岛的基础部分。即使百年之后,钢桶全部锈蚀,也不会影响人工岛的基础安全。

这样下来,一个人工岛的造价就达100亿元(人民币,下同)之巨。

那么,台湾海峡隧道能直接复制这种模式么?

很有难度。因为台湾海峡水深50~80米,比珠江口区区10米的水深得多。

这样一来,用钢桶围栏的模式,包括下探到隧道埋深的通道和水中基础部分(至少40米)、水中部分(50-80米)、出水部分(5-10米),钢桶的高度就要达到100~120米左右,这已相当于30多层的民用高层塔楼了,一次性建造、运送、安装都难以想象。再加上五倍以上的巨大填方工程量,实在是难以复制。

港珠澳通道人工岛要具备隧道入口功能,从高架桥转到水下隧道,还有坡度要求,面积比较大

当然,台湾海峡隧道海中人工岛要解决的主要是通风竖井、施工入口竖井问题。不需像港珠澳通道那样要具备隧道入口功能。这就有可能用海中井架平台的办法,较大程度的节约工程量和工程难度。

当然,即使这样,这样的巨型海中平台,至今人类也都还没有建造过,仍然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需要海洋工程技术的大飞跃和答突破。

按需求,台湾海峡隧道至少需要2个海中平台,间距约50公里,将整个超长隧道分为三段约50公里的长隧道。(实际上可能需要3个平台,分成四段)

这就是修建台湾海峡隧道的核心技术难题,其次要考虑的,是海底岩层地质情况调查。与陆上隧道相比,海底隧道要穿过深水进行海底地质勘测,更困难、成本更高,准确性相对较低,所以遇到未预测到的不良地质情况风险更大。

为此,青函隧道和英法隧道在正式动工之前,都花了5~10年做地质详细调查,几乎和施工时间等同。要是把19世纪就已进行的调查算起,英法隧道可以说是调查了近200年。

即使这样,两条隧道都还专门安排了“超前导洞”。这一导洞直径较小,掘进进度超前于主洞200~500米,施工时可进行地质超前预报,以便详细了解掘进前方的地质情况,必要时可实施向地层灌浆等辅助手段保障正洞开掘。完工后,则可作为服务隧道和应急逃生通道使用。

另外,海底地层中的地下水由于具备很高的渗水压力,又有无限的水源补给,一旦发生大的涌水,几乎无法处理。因此要根据地质调查情况,合理确定海底隧道的埋藏深度。

如果过薄,就可能发生严重海水涌入、乃至隧道报废的灭顶之灾。但如果埋藏太深,坡道太陡,会延长海底隧道的长度,也会增加施工难度。

英法海峡隧道,海底埋深约50米

至于抗震性并非需要考虑的重点,隧道埋在地层当中,随地壳整体运动,反而是抗震性最好的人工构筑物之一。在8.0级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投运的、正在修筑的隧道都没有垮塌的,只是洞口岩层会出现坍塌掩埋现象,清理即可。

日本青函隧道,因穿越7条断层,为安全起见,埋深达100米

而且台湾海峡并非大断层,也非强震带,历史最强地震为7.5级,位于南侧的泉州外海。对于隧道线路所在的北侧,地震强度一般在5~6级。强地震带上的日本都跨越断层修筑了多条跨海隧道,因此抗震并非重点难题。

除此之外,就没有太多的难题了。无非是大型隧道掘进机掘进,这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施工技术了。

习惯上将用于软土地层的隧道掘进机称为盾构,将用于岩石地层的称为TBM。大型隧道掘进机被称为工程机械的“航空母舰”和“掘进机之王”。

在岩石基础较好的地方通过TBM连续快速掘进,岩石不结实有问题风险的地方采取钻爆法人工推进进行处理。一般进度良好的话一个工作面TBM一个月可以掘进500米,人工钻爆法可以推进200米。

当然,TBM有工作寿命问题(一般20公里,最多不超过30公里),整体出洞问题(整体成型的巨无霸没法在洞内切割分解,不整体出洞就把隧道给堵住了。当然,不出洞让TBM拐弯挖到侧面报废,再以人工联通正洞也是一种办法),怎么运用,修几个海中平台,还需要详细论证。

同传统的施工工法相比,TBM能整体快速连续推进,掘进、支护、衬砌施工、渣土集运同时完成,实现工厂化生产,是隧道施工的革命。但对地质的适应性有一点局限。

双线隧道,六个或八个工作面,按相当理想的进度,修通隧道也需要10年。

按目前测算的123公里渤海海峡隧道工程造价,是2000~2600亿元;约140公里台湾海峡隧道由于要解决修建巨型海中人工平台的问题,造价可能达到4000~5000亿元。当然,再加上连接大陆与海南岛的琼州海峡隧道,三者都意义非凡。(因为通航、水深、台风等问题,这三条通道都不能用修桥的办法解决)

现实的看,要修建台湾海峡隧道,首先需要修建渤海海峡、琼州海峡隧道,取得修筑超长距离海底隧道的经验;再取得构筑深水巨型人工固定构筑物的突破;最后,在两岸统一之后,启动地质调查和修建工作,毕其功于一役,完全联通国家的三大海峡、两大岛屿。

至于台湾海峡隧道正式联通的时间,笔者估计会是2050年,读者你认为呢?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唐驳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