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精选:剃头

 昵称535749 2016-03-15
花花  日期 : 2016-03-15  来源 : 阅读时间

农历二月初二,按我国传统说法,是龙抬头的日子。昨天,儿子为图个吉利,带着孙子排了很长时间剃了个头。过去的老话说:“正月里不能剃头,不然会死舅舅的”。小时候,每到过年前的腊月,母亲总是会催促我们去剃头。到了正月,就不能剃头了。特别是有舅舅的孩子们更是不敢怠慢。再剃头,就要等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了。老人们说,龙是祥瑞之物,二月二龙抬头了,它能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在这天剃头,也会鸿运当头、福星高照。“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谚语,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图个风调雨顺、为有个美好的欲望,我看,遵随一下这个风俗,许个好的心愿,也不是坏的事情。

说起剃头,便想起我小的时候 ,五十年代那会儿。那时候的剃头匠有两种:一种是挑着挑子,沿街窜着胡同收揽生意的。俗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确实是这样。挑子的一头是一个小火炉,火炉的上面是一个烧热水的铜盆。挑子的另一头是一个有抽屉的小箱子,里面放着剃头用的工具,箱子也是客人的座位。扁担上系着毛巾。这样的剃头匠一般是不叫卖的。揽客是用一种叫“唤头”的工具,它是用两条两寸宽的钢条,一头焊成一个把,另一头弯对在一起,留有细细的缝隙。左手拿着唤头的把柄,右手拿一根铁棒,穿进钢条中间,猛地往上一拨,两钢条相互抖动、碰撞,发出“嗡嗡”的声音,传的很远,人们也就知道剃头的来了。那时候的剃头,还兼刮脸、掏耳朵、剪鼻毛。但不管洗头。盆里的热水是用来涮毛巾、刮脸用的。在外面剃头,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大多数都是剃光头,价钱也比较便宜。

另一种剃头的,是有固定门脸房的,那时叫剃头棚。在剃头棚里剃头,就相对讲究一些了。剃头师傅穿着白大褂,明亮的大镜子、舒适的大椅子,还能洗头。洗头的设备也挺简陋:墙上挂个白铁皮做的扁圆型铁桶,下边按一个水嘴。桶下边是一个水盆。客人洗头时,从火炉上的锅里舀出点热水倒进桶里,再舀点凉水兑在一起,在桶外面摸摸温度合适,就可以打开水嘴洗头了。在剃头棚剃头,卫生条件好点,当然价钱也相对贵一点。

那时候剃头基本上不用剪子,就是一把手动的推子和一把刮刀。如果剃光头,头发不长,连推子都不用,全是用刀子。在挂在墙上的皮条上反复的蹭刀刃,叫“碚刀”,然后在头上、脸上抹上点肥皂沫,一把刀子就能全部完活了。如果剃分头或有型的头,就得先用推子找型,后用刀子刮刮鬓角、脖颈子什么的。不像现在,剪刀是理发的主要工具了。

我小的时候,一般都是去剃头棚剃头。那儿的手艺还是比外边的好、细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凡是剃头棚里年龄较大的剃头师傅,都会点正骨的绝活。特别是胳膊脱臼了、脖子睡落枕了,不用去医院。如果同时剃头,也不多收钱。记得有一回我睡落枕了,父亲说:去道德街(那时我们这个城市清真街西边的一条小街道)的剃头棚把头剃了,顺便让师傅把脖子掰一下,那儿的师傅最拿手。治的时候,师傅左手端着我的下巴,右手按住我的头顶,顺时针慢慢地晃、转,突然猛地一个反方向用力,只听“嘎巴”一声,便拍了一下我的脖子说:“好了”。别说,还真的感觉轻松多了,挺神奇的。可是要放在现在,恐怕谁也不敢去让他治吧。像这样的手艺、绝活,恐怕现在也失传了。

像我们这样的小城市,那时剃头,绝对是男人们的事。女人是没有进剃头棚的。女人们的头发也就是相互剪剪。发型也是千篇一律的。不像现在,女士们倒成了剪发、美发的主力军了。时代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是不断地变化、提高。叫法也从剃头逐步到理发、到美发、到造型了。什么理啊、吹啊、焗啊、烫啊什么的,用的工具和设备,比过去丰富、高级多了,电气化了。经过美发整理过的人们也确实显得更美、更精神了。

现在装修豪华的美发店和街边、公园里的理发,已远不是过去的味道了。那时候剃头的情景,只能还会在电影、电视里看到,或拷贝在老年人的记忆里了。如果跟现在的孩子们说起“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的歇后语,恐怕还得要形象地解释它的典故、来历。如果还总是把剪头、理发称为剃头,也会显得老旧、土气,缺乏与时俱进了。(文/老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