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听蔡朝阳说教育。他反对在孩子童真阶段,自由成长时,教育给他宏大叙事般的说教,以及教他理解所谓“大词”。 他对现实教育持批判态度。理解他的,与反对他的,都在他的这个态度。 孩子在天安门前留影,并欢呼雀跃。这个情境并不让他感到欣慰和喜悦。反之,他以为这源于《我爱北京天安门》这样的课文,对于孩子的思想改造。而这种关于国家与民族的热爱,属于宏大叙事。爱国主义感情,应该与其人思想认识水平的高度提升保持一致,即当他充分意识到国家强盛与自己的命运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候,他才会对于首都——这个国家的标志性城市,政治权利的中心,产生深厚的感情。 思想教育不可逾越生活体验和思想认识,没有这些奠基,拔高式的,教化式的德育,不可能真实影响到孩子正确世界观和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 我以为,蔡朝阳不反对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对于违背认知水平,脱离生活基础的教育形式和手段的合理性,则表示质疑。 他以自己的孩子为教育标本,告诉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更需要以与他贴近的,便于理解的教育形式来滋养他的精神,诸如——爱北京的教育,离他很远,他更需要认识到的是,爱家乡,爱亲人,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 在近距离,对乡土和亲近的人,有爱的体验,由此奠定感情基础,他才可能衍生出更为博大和深厚,绵长而强烈的爱国感情。 蔡朝阳的另一个观点是,小孩子本来在自由的纯净的环境里,不应该太早就被强加意志而剥夺了自由思想。他在现代教育中,看到教育太过急功近利,希望较快实现孩子的成人化。如此境地里,孩子的童真时期被大大缩短了。 于是,他饥渴于恢复农业生态下,平和而等待孩子长大的教育氛围。 我们以为,教育在呵护心灵上,这样的生态恢复还是有必要的。 还可能有不同声音。要看到任何教育都不免体现国家意志,带有强制性色彩。甚至,要以仪礼和说教等形式,不断进行意识强化和行为固化,由此培植孩子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基本感情。 所谓听从自由意志的教育,与放任孩子自由成长的教育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产生积极效应的。而且,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还在如何适应在高度生存竞争环境里,个体与集体,与国家的包容,以及能否与别人合作。也就是说,人的社会化势必要加快,成熟期缩短,这也是现代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媒体的全社会覆盖,造成的结果。 蔡朝阳是一个带有理想色彩的人,在关于教育的质疑中,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偏执。其秉持的批判精神,虽然是有助于教育进行反思和革新,然而现实教育与那个纯净的思想教育,尊重自由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教育,还有很远的距离。 这也是不为尊者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