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管理学生学习 (2013-11-23 10:40:00)赵福楼
0 与一位老领导聊,她说:两人各自做一件事,都想做好。其中一人只要用一分力气即可,而另一人则要化十分力气。这就是人的差异性。作为管理者既要鼓励那个付出十分力气的人,也要思考:只用了一分力气的那个人,他余下的九分力气适宜用在哪里? 教师管理学习行为其实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我们反思中国教育以为少了创新人才。适合成为创新人才的,往往是那个只要用一分力气就能做好的人。当然,在学习上,指的是在一门课程的学习上,他比较节约精力,出效率。如今,我们的教育比较鼓励大家用十分力气学好规定的课程。即专注力给了那个愿意全部投入精力,甚至超限付出的人。 这里所谓的“做好”与“学好”,在测评上体现为一个分数的值域。或者说,学业评价分数在90至100都是一个“好”。现实教育中当某些学生以较少精力付出得到好评时,教师则未必思考,他还适合学习什么,即引导他的精力投入到别样的学习。我们期待的是,他要把余下的九分力气,去搏取从90分到100分的增值,或者是稳定住100分。此时,精力付出巨大,而收效甚微,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没有失误,永远学习一百分。 正确的教育管理思维是什么?引导学好规定课程的孩子,适度超前学习,如学习大学先修课程,或者增设大量选修课程,要学生出于兴趣和需要,丰富学习内容。努力突破规定学习,而增加选择性与自主发展性。这是最为节约精力而有效的学习。 我们如今在教育中也谈教学“有效性”,或者希冀“高效”的结果,而我要问:节约下来时间与精力,尤其那些本来就富余精力的学生,你要他们做什么?还是继续追求90分再以上的增值吗?这种带有学习内容局限性,为搏取增分为目的的教学,就是我们臧丕的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一种低效率的管理方式,其对于创新人才的扼杀源于此。精英教育未必是选择有潜质的人,集中在一起学习,如我们现在的做法,办优质资源学校,办大学少年班。把一部分富余精力的学生集中起来,一是要把他们从统一评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二是要给他们因焕发旺盛的求知欲而提供学习的便利条件。在新加坡,有两类学生是不考试的:一类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考试中已经无数次证明他们考不赢,你还要考他只是反复强化一个认识,我是失败者;二是一批拔尖学生,他们总是考试的赢家,这是已经证明的事情了,不要他花力气应对那些考试了,余下精力学更必要的才是明智之举。 中国的孩子,学得累,少效果。若把学校学习与人生成功做相关分析,恐怕这个无效性更加显著。 管理学生的学习也与是否培养创新人才有关联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