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印泥盒因何会成为文人雅士的首选???

 弯弯的河东湾 2016-03-15

关注'古玩元素网'-微信号:shgudong 带你进入古玩行! 


  古人讲诗书画印,表面上印放在最后,似乎最不足道。可是诗要用书法的形式来表达,书法作品可以没有画,画上也未必非有书法不可,但印,大家都少不了。现在你向书画家求字求画,书画家婉拒,也常常祭起“不好意思今天没带印章”的大旗。看来,印的实际作用,其实是要排在首位。




  印的使用,离不开印泥,有如墨之于笔。而印泥的用量其实微乎其微,一张画画上三五天,印章有时只需一枚,就算盖上十枚八枚,真正的用量,也不值一提。于是印泥的存放就是个大问题。


  古人发明存放印泥的器具,就叫印盒,又叫印泥盒。现在书画家也将印盒称之为装印章的盒子。回归正题,印泥盒用什么材料制作为好呢? 


  古代文房之中的很多器具,其实没有固定的材质,哪种好哪种不好,很多时候只是个人的偏好。比如笔筒用金属的还是竹的或是瓷的,很难有最终的定评。但印泥盒不同,因为它有非常实际的存储功能,这种特定的存储对象,要求还不低,所以实用变成了第一要务。 印泥盒用什么材质好,恐怕一开始人们心里也没数。各种材质都有尝试,很快,高下立判。古人的尝试比较出了什么样的结果? 


  看一看传世的印泥盒,以及现在的使用,一目了然。


  印泥盒以瓷质,无疑占有了压倒性的优势。


  为什么印泥盒要用瓷,还得先从印泥说起。




  我们现代办公还经常要盖印,常用的是在铁盒里一块圆形的海绵,吸满了红色的液体颜料,印章印上去,就沾上红色,再盖到所需的文件上。其实古代盖印的原理,与此并无不同。只是盒里面的,不是海绵而是印泥。


  类似的方法,西方也有,如摁个手印,但印泥却完全是中国人的发明,并且发展成为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部分。


  印泥最早的发明,要追溯到先秦时期,不过那时的“印泥”是用粘土制作的,平时搓成泥丸子,临用时用水浸湿,压在简牍外封口的部分,再把印盖上去,叫“封泥”,我们现在看美剧,经常还可以看到类似的一幕:写好信,封口处压上火漆,印盖在火漆上,以示密封。可见最早的印泥与现在的印泥无论材料制作和用途都有很大的不同。这时封泥的泥丸,不需要特别的储存器物。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魏晋南北朝。





(封泥)



(火漆)


  隋唐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成熟,简牍退出历史舞台,封泥自然也无用武之地。不过印章的使用却没有停止,为了能在纸上直接加盖印章,人们改用水调和朱砂,钤盖于纸上,这种水印泥就是现代印泥的雏形。不过这种方式,水干后朱砂容易脱落,不易久存。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数百年。


  直到元代,人们便开始用油调朱砂,才逐渐克服了这个困难,也逐渐发展成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印泥。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又演化出诸多印泥品种,使用的材料与颜色也逐渐丰富,甚至有黑色、蓝色、白色,金色。但总体而言,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是朱砂和蓖麻油 。




  所以,盛装印泥的印盒所使用的材料,就与此密切相关。


  现在我们观赏传世的印盒,就可以看到古人在材质上的尝试:竹、木、牙、角、金属、漆、晶、玉、石、陶瓷都有传世,甚至到现在还出现了用塑胶制作的印盒。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放弃其他材料而最终选择了瓷?


  竹质印泥盒


  文人爱竹,材料又极易取,所以古代文房器物中,竹质的很多。以竹制印泥盒自然是不可少。竹制印泥盒多用贴黄和竹根雕刻工艺(严格说来,贴黄不算全竹材质)。他们共同的缺点,就是时间长了易糟朽,又因为印泥的主要调和剂为蓖麻油,油长时间与竹子接触,油易流失,导致印泥干燥,有伤印泥品质。 



(贴黄印泥盒)


  木质印泥盒


  古代有用硬木做印泥盒,但硬木其自身就含油,且木头长时间使用也会糟朽,也不宜使用。 



(木印泥盒)


  牙质印泥盒


  主要为象牙制作,因为象牙长时间与空气接触,会氧化发黄,还易开裂。就算是有印泥的油在其中养护,也只能顾及一时。 所以也不利于印泥的保存。现在当然更不能用,象牙已受国际的保护。 



(象牙印泥盒(新制))



(清象牙雕印泥盒)


  角质印泥盒


  “角”主要是指牛羊等动物头部的犄角。缺点更多,一是没有象牙那样紧密的质地,二是易生虫,三是易开裂,就算是有印泥的油在其中,也无济于事。 



(牛角印泥盒)


  金属质地印泥盒


  金属质地的印泥盒是万万不可使用的,用金属印泥盒是一大忌,因为金属易生锈的特性会从本质上破坏印泥,就拿铜,铁,黄金,白银这些最常见的几种金属来说吧,首先铜长时间在空气中接触,会与空气中的水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然后生成铜绿(这个时间漫长),铜绿是一种绿色物质,也是一种颜料,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使用。印泥的主要成分是朱砂,也叫硫化汞,有毒,为红色,红色与绿色就不是一家,所以不能用。铁生锈后会生成氧化铁,虽然氧化铁为红色,但是我们这边也将其摒弃,因为氧化铁和硫化汞为不同的物质,故不可使用铁质印泥盒。



(铜质印泥盒)



(铁质印泥盒)


  金银质印泥盒


  金银印泥盒可用,但因其材料极为昂贵,一般难以承受。另外,金银在文人眼中,不免俗气,所以文房器物,用金银的极少。 



(银鎏金云福纹印盒)


  晶玉质印泥盒


  晶玉材质的印泥盒,较之前面几类材料都要优越,因为晶玉材质的印泥盒盛装印泥不会出现渗油,糟朽开裂,生虫生锈等情况,只要妥善保管,就不会出现问题。虽然晶玉材质有优越性,但是其贵重的特性,也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故传世量很少,且多为御用器物。



(水晶印泥盒)



(白玉浅浮雕龙纹印泥盒)



(清老蕉闲人款黄玉印盒)


  陶质印泥盒


  如紫砂。紫砂的特性是多孔透气,如果装印泥,印泥渗透到透气孔中,导致印泥中油的缺失,直接影响印泥的品质,故紫砂不可用。



(紫砂印泥盒)



(何心舟玉成窑段泥鸟虫篆印泥盒)


  瓷质印泥盒


  主角终于登场。为什么印泥盒用瓷是最佳选择?首先,所有其他材质的弊端,陶瓷都没有。比如竹与木之易朽,吸油;牙与角之易裂;铜与铁之易氧化;晶与玉之昂贵等等等等。因而,在印泥盒中,瓷印泥盒无疑具有无可争辩的老大地位。具体而言瓷器表面有一层釉,能够很好的保护印泥,又不吸油。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陶瓷工艺与文化的发展,陶瓷的装饰手法极为丰富。青花粉彩颜色釉诸多变化,使得陶瓷的印泥盒可以呈现出无穷的样式,以满足各种不同的审美偏好。甚至它还可以模仿其他的材质,样样几可乱真,金银铜铁不在话下,木竹牙角亦是信手拈来,仿玉更是看家本领,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已有“假玉器”之名。除了水晶似乎未见以瓷拟仿,其他材质几乎无所不能。更有一点,他还具有很高的参与度,文人还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甚至当代更可以直接参与制作。


  以上种种,使瓷质印泥盒在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中占有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青花花鸟纹印泥盒)



(青花团凤佛家八宝云纹印泥盒)



(清初 五彩仙人图印盒)



(青花锦地开光花卉印盒)



(清光绪 黄釉暗刻四季花卉纹印盒)



(清嘉庆 雕瓷竹段式印盒)



(天蓝釉印盒)



(青花宝相花八宝印泥盒)



(青花山水印泥盒)



(粉彩虫草纹印泥盒)


  霁蓝是一种什么蓝?简单来说,很难烧的一种极品蓝,深邃,高贵而不浮躁。“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样的古语亦赋予它一种谦逊、和雅的气质。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和青花白釉比起来,它要名贵一些。它有多牛,空口无凭,请看《南窑笔记》,这本写实宝贵史料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色釉上品。





  此款印泥盒,为馒头式样,此式样还有几点好处:


  一、盖为拱状,便于印泥搅拌成馒头状存放在其中。因为是拱状不会触及到印泥盒顶部,可以保证印泥的干净和印泥盒的干净。


  二、较之市面上的其他印泥盒要大,便于存储更多印泥,方便长时间使用和使用大的印章。


  三、如印泥长久不用,会出现油浮朱沉的现象,想知是否发生此种现象,只要观察此印泥盒四周留下的隙槽之处有无油迹出现,如有油迹,则用印箸翻拌,如无油迹,则印泥可用。


  此款印泥盒为上下子母口相合,打开印盒,可见胎体洁白,坚致细腻,有晶莹质感,抚之若玉。以钴料着色,烧制时钴料极不稳定,还要熟练掌握窑温的变化,能烧出如此滋润,均匀的釉色,极其不易,极具收藏和欣赏价值。




  印泥盒“魁首”首推瓷质器,而霁蓝釉亦是色釉中的上品,两者极为默契地强强联合,成就霁蓝釉印泥盒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得天独厚美丽。


  这件霁蓝釉印泥盒烧得极好,釉面均匀,不流不裂,缓缓流动着蓝亮的荧光,色调深沉,颜色极为滋润,若湖水的眼眸。




版权申明:
此文来自合作方:长物居美瓷,如涉及原作者版权问题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同行如需转载请联系古玩元素网,否则一律投诉删除!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

也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号:shgudong 阅读更多精彩的文章。



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印泥的收藏和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