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苑理论文选〔第一卷〕

 雨中笠翁 2016-03-15
  诗苑理论文选〔第一卷〕
雨中笠翁图书馆
 

 诗 苑 理 论 文 选
 
叶鸿玑 编著
                
人生尝百味  晚岁发新声

《诗苑理论文选》序
                
2006年我在读了叶鸿玑先生所著的《劲草集》之后,曾写了一首五律,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尝百味,晚岁发新声。”,现在我依然觉得这是对叶鸿玑先生人生道路的一种如实写照。
鸿玑先生早年参加革命,后经考试被保送到原山东工学院纺织印染工程专业就读,1952年毕业。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反右运动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被错划为右派。二十年间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受到了许多不应有的屈辱,饱尝了人世间的酸咸苦辣和悲欢离合,但他失意不丧志,丹心未泯,坚信总有拨开迷雾云开日出之时。厄运浪费了他二十年的青春年华,但艰苦的人生经历却为他增添了一笔无形财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得到了平反昭雪,开始了他人生旅途的第二个春天,从此他勤奋工作、发奋进取、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任职期间曾被授予“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和“济南市优秀企业家”、“优秀政治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且有两本纺织专业技术著作问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我以为鸿玑先生在重新工作以后,以满腔热情弥补失去的大好时光,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一至理名言。
现在有那么一些过去在运动中受到过错误批判的人,时有牢骚怪话,“端起酒杯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对某些人和事耿耿于怀,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无法解脱的烦恼中。而鸿玑先生离休以后,非常珍惜难得的幸福晚年,老而弥坚,孜孜以求,把学习近体诗词、学习摄影技术,参加社会活动,成为他晚年生活充实而有意义的一种修心养性的方法,他参加了老年大学文学班,师从徐志刚教授学习近体诗词,从而对我国传统诗词文化增加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得到进一步提高,又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举办的函授研修班,师从叶元章(现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进修二年,并开始了诗词创作。他废寝忘食、刻苦钻研边学边写,边写边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其诗作被陆续发表在省内外许多诗词刊物上。二十一世纪初鸿玑先生将其诗词作品汇集成册,数年间《峥嵘集》、《劲草集》、《诗词习作剖析》三部诗作付梓出版。
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由于鸿玑先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真实切身体验,他的诗词作品内容充实,涉及面广,能以敏锐的视角,艺术的观察,形象的表现出来,其中有赓和的、祝寿的、酬赠的、感赋的,尤其是他走过许多山山水水,饱览过不少的名胜古迹,遂呼山为朋,邀水为伴,以泉为语,与荷柳谈心,写出了一些充满着诗情画意的优美诗篇。鸿玑先生在创作大量诗词作品的同时,还通过切身体验,陆续发表了一些有关诗词阅读与欣赏和诗词写作基本知识方面的短文 ,包括诗词三要素、诗词格律、诗词语法、修辞、技巧、涵蕴等45篇。这次奉献给读者的《诗苑理论文选》便是他艰苦劳作的成果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徵圣》中说:“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指明写文作诗要使心志能充分的表达,而且使言辞有文采,并要做到感情真实和文辞美好,这是写诗必须遵守的原则。在《诗苑理论文选》中,鸿玑先生有不少论述诗词的意境、选材、诗眼、警句、炼字等方面的探讨,深入浅出,扼要玄钩,带领读者进入诗的情景,诗的意境,让诗词蕴含的情感信息迸发出来,使仅仅几十个字的诗词所不能言及的浓愁深怨得以宣泄,使不能明表的爱恨别意得以阑释,使不能详述的典故传说得以解释,有的诗词写作背景还细致论述,对作者写作诗词的思想感情进行大胆的畅想,全景式地描绘和铺展诗词的境界,使读者完成对诗词的领悟。对初学近体诗词的人,会引导其进入到诗情词意中来,似身临其境地领会诗词的内涵。对诗词爱好者来说,品读这部文选,也会似一缕春风从心中荡过,会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诗词情感世界中去领略唐诗风骚和宋词情韵,从中受到启迪,获得一些收益。总之,这本《诗苑理论文选》是传承中华诗词、普及诗词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
我与鸿玑先生有着对近体诗词的共同爱好,共同担负着《明湖诗刊》的编辑任务。在交往中,我深深感到鸿玑先生胸怀宽广、襟怀坦白,乐观豁达、为人诚朴,是一位聪慧过人,才华横溢,爱好广泛,旷达高雅的诗人,不久前他亲临寒舍瞩余作序,却之不恭,只好勉力奉命了。
 
                              王 宗 洲
                                    2010年岁初
 
王宗洲先生
山东省劳动保障厅离休干部、《山东省志·劳动志》主编、副编审。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及山东诗词学会会员。济南《明湖诗刊》副主编。
著有《王宗洲诗词选集》、《续集》、《盛世吟》、《半山居吟草》、《怡庐韵语》等。其代表作已被现代诗词馆、《诗词之友》及省市图书馆、档案馆、入档收藏。
      
           文    选    目    录
 
1、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2、古体诗与近体诗
3、浅谈格律诗词中的“绝句”           4、关于近体格律诗对仗的探讨
5、浅谈近体格律诗的习作                6、格律“词”习作的初探
7、关于诗词创作中几个问题的探索        8、诗词中“开头”“结尾”的商榷
9、写作“技法”的探索                  10、“诗眼”与“警句”的我
11、“白描”手法的探索                  12、如何写“抒情诗”的商榷
13、浅析李白诗中的“夸张”手法         14、诗词中的对比与衬托
15、新奇别致的比喻“通感”的探索       16、“象征”手法及其运用
17、对于“炼字’的我见                 18、在诗词创作中如何巧用“比喻”
19、古诗词中“重叠字”的欣赏           20、浅析格律诗词中的“层次美”
21、“田园山水诗”的探索                22、对于“起兴”手法的我见
23、浅析诗词的“婉约”风格             24、浅议诗词中的“豪放”风格
25、诗词中“绮丽风格”的艺术特点       26、对诗词中“典雅’风格的欣赏
27、宋诗特征初探                       28、诗词中“意境”的探研                                                                 
29、“杜诗风格特征”的学习体会          30、如何体味诗词中的“诗味”
31、诗词中“形”与“神”的关系         32、对中唐诗歌风貌的探索
33、杜甫诗中“人物刻画”的探索         34、李清照与词
35、何谓“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36、运用数字使诗词妙趣横生
37、文似看山不喜平,尺水兴波见真功     38、点铁成金
39、“跳跃”是诗词创作的精灵            40、浅析诗词中的“简洁”与“质朴”
41、谈谈诗词的“节奏”                 42、诗词中关于“细节描写”的探索
43、体味诗人细致的“观察力”           44、何谓诗词中的“气象”?
45、元曲初探
附录:
1、    抒怀诗词选38首
2、    作者生平简介
3、 编后话-
 
 
                             诗 苑 理 论 文 选
 
1、      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不管文学家、科学家,还是著名的政治人物,他们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读书多。多读书有什么好处呢?起码有三个方面:一是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这些营养包括好的思想品德,高尚情操,先进的事迹,辩证的思想、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是非观念······。二是从文学、文化方面说,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有些文言短文、现代名著的某些段落,也能留给人们长久不忘的思考。读书对人的影响有些是潜移默化的,它起着熏陶浸染的作用,使你好像在不知不觉中,就增加了文化细胞和对美的感受。真是利莫大焉!三是读书对写作的影响也很大,这要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可以从书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从书中学习、借鉴写作技巧和语言运用。杜甫有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便包含着这个哲理。
(一)、需要富于想象。
文学艺术离不开形象思维,毛泽东曾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纵观我国古典诗词的创作实际,优秀的诗词,都是通过优美动人的形象,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展现出创造性的想象力。这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顺着作者的思路、全面地了解作品的内涵,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今举例如下:
            (宋) 李清照      《武 陵 春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似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写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春天,当时李已50多岁,丈夫去世,流落江南,过着孤苦凄凉的生活。《武陵春》这首词,它的开头“风住尘香花已尽”一片残春景象,“日晚倦梳头”红日高悬她却懒于梳头。这时她内心充满了愁绪,陷于悲伤之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追忆当年旧事,历历在目,真可谓“往事依稀浑是梦,都随风雨到心头”。词的下片就曲折细腻地反映了这种内心波动。“闻说双溪春尚好,也似泛轻舟”她为了摆脱愁绪,想到双溪是金华的风景处,想要泛舟溪上,驱除忧愁。但终于打消了这一想法,为什么?作者告诉我们:“只恐双溪舴艋州,载不动许多愁”末尾两句的奇思妙想,成为写愁名句。下片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一波三折,生动的表现出作者细微的心理活动,显示出杰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主要表现为:“由此物想到彼物,将抽象化为形象”。
(二)抓住诗中主线。
吴沆(hang)《环溪诗话》说:“诗有肌肤,有血脉,有骨骼,有精神。无肌肤则不全,无血脉则不通,无骨骼则不健,无精神则不美。四者备,然后成诗。”这里的血脉就是指诗词的主线。抓住了诗词的主线,就能更好的理解诗词的神韵,诗词的精神。今举例如下:
(唐)王维      《 观 猎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猎》写的是冬末春初将军的狩猎活动。“观”是题眼,“猎”是主线,以题目作为此诗的叙事主线,串起全诗。前四句写出猎,后四句写猎归,集中笔墨表现狩猎者的英武矫健。若按正常写的顺序应为:“将军猎渭城,风劲角弓鸣”而实际是“倒戟而入”的手法,即先写猎物、硬弓,渲染气势,把猎的特色写的很充分。第二联“草根鹰眼疾,雪尽马蹄轻”正写猎字,愈有精神。第三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写猎后光景,题分已足,收处作回顾之笔,兜裹全篇,恰与起笔相照应,最为整密可法。纵观全诗起的突兀,结的意远。
“情”也是诗中最常见的主线,如曹丕的《燕歌行》写丈夫离家久远,年轻的妻子独守空房,每当秋水萧瑟、草木寥落之际,孤寂的感受和思念丈夫的情怀,就愈加浓烈。其中“相思之情”就成为暗中的主线。有的诗在开篇时,点明主线,如杜甫的《遣怀》:“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水净楼阴直,山昏寒日斜。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鸭。”这首诗讲的景物,好像一句一样。竹独立,有霜露,菊开花,风吹柳,听笳流泪;楼阳,山日,归鸟,啼鸭,这些独立景物也像散线,要用主线贯穿起来。这里便在开头用愁眼看出,把它们串联起来了,故此主线放在前头。
总之,诗作为意蕴十足的文学体裁,诗眼贵亮,而线贵藏,当然这二者都是相对的,要敏锐而准确地抓住主线,尚需对古典诗词在日常学习中加以探索,从而提高洞察力。
(三)、在选材中要独具慧眼。
今举例如下: 《泊秦淮》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注:后庭花-陈后主所作乐曲,后人把“玉树后庭花”看作亡国之音)
在经历了盛唐的繁华,中唐的动荡之后,晚唐的政治、经济进一步衰弱,社会矛盾重重。那诗人的所见所闻必定更多。但杜牧不写金陵的豪华繁盛,而只写迷蒙的寒水与月光,只写酒楼的靡靡之音,在众多可选的历史材料中,杜牧只选取了“后庭花”,于是,无论是雾霭迷茫,月色凄清的夜景,还是“后庭花”的历史典故,都恰切的表达了作者的主题;鞭挞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抒发诗人的忧国伤时。能充分表达主题的材料,才更典型,更有代表性,更能表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另外,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颖性,古诗中写痴男怨女的不计其数,例如:《红绣鞋》 “剪下才郎名讳,端详了展转伤悲。把两个字灯焰上燎成灰,或擦在双鬓角,或画作远山眉,则要我眼根前常见你。”而“红绣鞋”中却写了另一种生活小景:多情的女子夜里思念情人,,而将心上人的名字,写在纸上烧成灰,擦在鬓角画眉,以便如常见他在眼前,充分表现了女子恋情之帜热,思念之亲切,读来新奇感人,使人耳目一新。总之,好的诗词选材,往往具有精当、典型、新颖的特点。
(四)要有细致的洞察力.
今举例如下: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湖下水如天。” 这是苏轼写的夏天西湖阵雨的特点:刹时间黑云密布,疾风骤雨的袭来,雨滴象珠子在船中乱跳,忽然间又风吹雨散,湖面平静的象天空一样,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正是他运用了“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等形象的比喻,再加上诗歌本身急促的节奏,准确描绘了夏日西湖急雨时的景色。又如杜甫笔下的春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陆游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王昌龄笔下的秋雨是:“江风引雨入舟凉”。同样是写雨,春雨的柔细,夏雨的急促,秋雨的寒冷,都被人们刻画的细致入微。观察事物要全面系统。“春山淡怡而若笑,夏山苍翠而如睡”是宋代画家郭熙写山的名句。金代的许古在《行香子》中“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的描写,写出了人在夜晚、晴天、早晨对山的感受之不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个不同”的道理就在于此。
  (五)、与作者经历和个性的关系。
今举例如下: 《诉衷情》 (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在沧州。”    《诉衷情》忧郁沉痛,写英雄失意,几多无奈。似已西山之落日,暮色苍茫,去日苦多。该词写于作者70多岁时,虽然他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怎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有志难申;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怎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形成了《诉衷情》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因此要把握诗词内容,应多联系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
作者的个性与诗词创作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李、杜两人的气质迥别,个性截然不同。在气质上李白是“谪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的气宇封度;而杜甫则是“循规蹈矩,神情庄重,终日忧心忡忡。”在思想上李白儒道兼收,但其思想仍以道教思想为主。而杜甫则自幼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李杜两人这种个性气质的不同导致他们诗词创作上的差异。如:李白的《江上吟》中“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即使英雄失落的忧愁,也出之以喷薄的豪情壮语。而在杜甫的诗词中很少能够看到纯然欢乐的声音。著名叙事组诗“三吏”“三别”描写了他亲眼所见的悲惨情形,表达的人生感情极为强烈沉痛,这就是杜甫的个性写照。
诗词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时代,因此我们说,理解诗词也必须在时代的氛围中去把握它们的意境和主体。举例如下:
(唐)朱庆余      《 闺意献张水部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吧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停——点燃,唐人口语。
     此诗如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往往会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唐代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应试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朱庆余行卷于当时的水部郎中张籍,并得到赏识,但到临考,又怕自己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官的要求,便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主考,写下了这首爱情诗,征求张籍的意见。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诗的主题也就容易把握了。
 
 
2、      古 体 诗 与 近 体 诗           
什么是诗?它是一种最能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不仅要求极度精炼、准确、生动、形象,同时还要求含蓄、蕴藉。所以说诗是艺苑中一株奇葩。
一、古体诗(又称古风)。
它是唐代“近体诗”(格律诗)形成以前各种诗体的总称,唐以前古体诗的体式有二言、三言、四言不等,在完备的格律诗形成以后,古体诗仍受到各代诗人的青睐,从未衰竭。
(一)古体诗的生命力在于以下两点:
 1、形式束缚较少,便于思想驰骋。古体诗的形式表现为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不求对仗,不讲平仄,用韵灵活。一首古体诗最少两句,多则可达百句以上,无一定句数,但多为偶数。在同一首诗中,每句字数可以不尽相同,不同字数的句子多称为“杂言诗”。古体诗唯一的形式要求是押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在一首诗中,可一韵到底,也可多次换韵,平仄通押。
 2、句数不限,容量大。便于抒发丰富复杂的感情。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其叙事之婉约,情节之曲折,感情之深沉,传诵千古。
(二)古体诗的艺术特点。无论写何种题材的诗,都要符合诗的艺术规律,要善于运用赋、比、兴手法驾驭诗词语言,并不断创新。其艺术特点有以下两点:
 1、感情自然流露。古体诗长于叙事,多因事而发,不是凭空想象,闭门造车,而是有了故事,或传说的概略,便一气呵成。即写实又写虚;既有情节又有感想,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它是根据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作者对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腐败不满,在作品中有所讽刺,开宗明义便是“汉皇重色思倾国”但主要以同情的态度,把宫闱艳史作为真挚的爱情来表现。但对杨贵妃的处境却深表同情,“宛转峨眉马前死”以至于“此恨绵绵无绝期”。
 2、语言贴近生活。古诗中的语言大都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琅琅上口,故而深受民众的喜爱,久传不衰。如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鲍照的《拟行路难》“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这些句子都明白如话,没用一个典故,即使今天读来,也通俗易懂。
二、近体诗(格律诗)的内涵
“近体诗”是中华诗词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诗,它把汉语的“声”“情”“意”“韵”等本质特征表现的最为完美,它的平仄抑扬和粘对规则形成的声调美,词义词性的对仗美,韵脚的回环美,易诵易记,它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具有永恒的魅力。近体诗的四要素有:一为体式;二为平仄;三为对仗;四为押韵,现分叙于下:
(一)体式。 诗分五言与七言,“言”是指字,即一句五个字或七个字,五个字的称五言诗,七个字的称七言诗。每首四句的诗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每首八句的称律诗,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八句以上称排律(又称长律),有五言排律与七言排律。
绝句是四句的形式,起源于汉魏民歌,南北朝时便出现了这一名称,不论五言或七言都是只限四句。律诗必须限定为八句,中间的三、四句,五、六句,必须为对仗诗联。二、四、六、八句末尾的字必须押韵,第一句尾字也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如果中间的四句没用对仗句,以及全诗不足或超过八句都不能算律诗。
(二)平仄。  它是汉字声调的本质特征,由吐字发声的高低、长短、升降、缓急的不同而形成的。不讲平仄就不是格律诗。平与仄是汉字声调的两大基本类型。要了解平仄,先要了解四声,古代学者发现了汉语有四个声调,并分别称之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即古四声。它的调值已无法详知。流传下来有一种具代表性描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根据这个描述平声发音舒缓从容,应是一个平长调,上声应是急升调,去声应是高降调,入声应是短促调。在格律诗词的应用中,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两种,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三种。就诗的每一句来说,总的格律要求,即每两个字一换平仄。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读起来能达到抑扬顿挫,声调和谐的要求。
(三)对仗。  是一种修辞讲究,是两两相对的意思,因此也叫对偶,诗中上下句构成一联,所以对仗的一联,也叫对联。诗词中的对仗,一般的说,就是一联中,上下句字数相等、平仄对立、词性相对(对应相同)。最讲究的是上下句,相对应位置上的字“词性相同”。律诗中的中间两联是专门讲究对仗的。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颔联)。此联句子结构,即词和音节的组合十分对称,单音节和双音节的组合也相等,节拍相同。上下句的平仄也是相对的。其平仄为:上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押韵。  写诗要求押韵,是从声韵方面增强诗的艺术效果的一种手段。音韵和谐协调,琅琅上口,是诗词艺术重要的因素之一。按照格律要求一首诗的用韵应当统一,也就是只能用一个韵部中的韵(由同一韵母组成)是不准乱用的。现近代格律诗中经常通用的韵部为《佩文诗韵》又称“平水韵”,写格律诗时必须按照《佩文诗韵》中的字来用韵,遵守这个规则,就是我们说的“用韵韵部应统一”。例如:“月黑燕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中“高”“逃”“刀”就押韵。反之如写成:“月黑燕高飞,单于夜逃遁。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刀弓。”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艺术效果显然就不如押韵的好了。
2004年《中华诗词》杂志发表了《中华新韵(十四韵)》,新韵是以普通话为基础,取消入声字的声韵改革,并提出了“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方针。一般来说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易学,且容量大,这对于繁荣诗词创作,应该是有促进作用的。但对我们初学者来说,一定要防止“新旧韵的混用,切记!
 
3、      浅谈格律诗词中的“绝句” 
何谓诗?诗者,志之所在也。诗是情感的表现,其缘情而绮靡;诗也可以界说为想像的表现,它是一种最能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诗在语言艺术中,是一个最敏感最易冲动,也最富于可塑性的特殊品种,它以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见长,以强烈的抒情和丰富的想像力为生命。诗被誉为艺苑中的一株奇葩,是文学中最高、最雅、最美的语言艺术。
习作诗词应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需要先从绝句开始练习。绝句分七言和五言,七言绝句28个字,五言绝句仅有20个字,如掌握得当,亦同样便于写景抒情。绝句是诗中最常写、最易学也是最难学好的诗体。它的28个字就像28位贤人,每个字都有一定的位置和作用,字数虽不多,但每字均有很深的内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被世人所熟记,自古就有许多诗词名家所做的绝句广为流传。今举两例分析如下:
其一是王之涣边塞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诗人透过两眼,便把辽阔的宇宙天地纳入胸中。而人的一生,面对永恒的、依旧的青山,又能历经几度的夕阳红?后两句诗人用双关的语意,来达陈他的生命情调之抉择。“欲穷”“更上”是一种多么坚定的生活态度,一种多么可爱的生命情操。
其二是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诗节奏明快,音响奔放。第一句,把白帝城地势的高峻与江面上的水流和船速,同时托出。猛一回头,白帝城已没入云霞缭绕之间了。第二句透过“千里”与“一日”的对比,着笔船行的快速,充溢着澎湃的热情。接着第三句景象转移刚才的明快变而为一片阴郁,原来是高山峡谷里传来阵阵猿啼。最后,重新提起轻快的语调,船像锐箭飞驰一般,瞬息千里,顿觉豁然开朗。“早发白帝”更是李白生命情调、理想心程的独白。
从上述诸例中,可见近体诗的章法大都合乎起、承、转、合的规律。所谓起句或起联要扣紧题目,善于发端,力图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笼罩全篇的气势,不可稍涉平庸。次句或颔联要紧承首联中意思来铺叙、抒发,不能轻松,更不可使脉络中断。第三句或颈联是转折之处,既要笔锋陡转,别开天地,突起波澜;又要俯仰上下,照顾前后,意转而脉不断。尾联或结句或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收束全篇;或宕开一步,生发新意,引人遐想,都要努力做到有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绕梁之音,不绝于耳;醇甘之酒,回味幽长”整首诗要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意脉灵通,浑成一体。
所以我们习作绝句,必须下工夫抓其要领、克服难点,坚持不懈的练习下去。有道是功到自然成。对绝句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情感深挚、神与境汇、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令人一唱而三叹,低回想像于无穷。
绝句的布局在这里今介绍以下几种:
1、  起承转合法。
起—诗的开头(扣题)
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连贯)
转—转折,开拓新意(新颖巧妙)
合—结束全局(含蓄、铿锵有力)
2、  并列组合法。用两组对仗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
四个方面。
3、  承对合用法。一首绝句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反
之。
4、  对比法。把性质相反的两事物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
绝句中,以进行对比。常用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劳逸对比……
5、  末句的寓情于景法。一首绝句的前两句或叙事,或写景,而第
三句多写人的心理活动状态, 其第四句却以景作结。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即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
6、  倒叙突出重点法。一般说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如果把后两句
的事情放在后面,就是为了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
今将我在研修班学习时,叶教授对我作业的修改意见,介绍于下。
一、          狗 年 有 感
(原作)    林泉闲退鬓霜染,鸡去狗来又一年。
豪气未随朝露去,丹心犹逐晚霞妍。
第一句改一字,“添”比“染”更能衬托心情。第三句“去”不如“尽”确切,而且两个“去”字。第四句“逐”用词不当,改用“比”,比拟相提并论,也有胜过之意,比……更……也。
(改作)    林泉闲退鬓霜添,鸡去狗来又一年。
        豪气未随朝露尽,丹心却比晚霞妍。
二、            喜  吟
(原作)    红尘滚滚发添霜,佳节众民共举觞。
        历尽共和忧与乐,晚霞余热拓诗慌。
第一句,“滚滚”改“扑面”较好。第二句“众民”一词多余,有个“共”字就够了,应换个能渲染节日气氛的诗词“龙腾”,可与“共举觞”搭配。第三句“共和”一词,使用不当,而且“共”字重见,故改为“人间”较妥,范围更广些。第四句,有语病,“晚霞”“余热”不确切,句中主语是人,晚霞怎么能发热呢?可改为“好将”。
(改作)    红尘扑面发添霜,佳节龙腾共举觞。
        历尽人间忧与乐,好将余热拓诗荒。
三、           落   叶 
(原作)    秋风瑟瑟叹飘零,历尽寒霜万壑红。
        休怅韶光今循去,来春新绿映晴空。
第一句,不妥,一是主题不明,谁叹?二是出韵,诗本来讲求音乐性,讲节奏感的,故后三字可改为“染青枫”。即押了韵,又与下句“红”字呼应,秋风改变了枫的颜色,这就合乎事物发展的逻辑了。第三句,改为“休怨韶光容易老”,“循去”一词不确,“白日堂堂去”并非“循去”明明白白的事,仅仅是留不住罢了。
(改作)    秋风瑟瑟染青枫,历尽寒霜万壑红。
        休怨韶光容易老,来春新绿映晴空。
四、             春
(原作)    熏风细雨婆娑舞,点翠流红庭院丰。
        锦簇花丛蜂蝶戏,撩人秀色醉心胸。
第一句“熏风”乃夏季的风,即南风,用词不当。四季各有特征,不宜混淆,比如,春天是东风,夏天是南风(熏风),秋天是西风(霜风),冬天是北风(寒风,朔风)。第二句“庭院风”应改,把上句细雨移入此句。第四句“撩人”与“醉”近义,不宜放在一起,“十分春色”加重语气与“醉”字相应。
(改作)    当风弱柳婆娑舞,点翠流红细雨中。
锦簇花丛蜂蝶戏,十分春色醉心胸。
五、          锲 而 不 舍     
(原作)    苦短人生学莫闲,锲而不舍玉能穿。
冰凝自水尤寒水,贵在坚持耕后天。
这首诗,立意积极,引喻得当,只是第四句感觉别扭,“耕后天”也不通,应改成“不在先天在后天”明确点名题旨,意在劝学,全诗层次结构都不错。
(改作)    苦短人生学莫闲,锲而不舍玉能穿。
冰凝于水尤寒水,不在先天在后天。
六、            咏  桃
(原作)    初开情窦艳桃女,撩动芳心如醉痴。
吻过春光身已许,缀枝叠果结情思。
第一句不应这样描写,更不可出现“桃”字,运用拟人化手法是恰当的,第二句改两个字顺一下,第三句“吻”字不确切,“春光”只能“占”“沐”,不能“吻”。第四句情意太俗,且与起句“情”字重叠。可改为“明朝蜜果缀芳时”,芳时,良辰,好时光。或“满枝鲜果好催诗”。
(改作)    初开情窦窈窕女,撩动芳心意若痴
占尽春光身已许,明朝蜜果缀芳时。
 
 
4、    关于近体格律诗对仗的探讨 
格律诗词中的律诗分五律、七律、排律三种。其中五律八句、四联每首40字,按对粘律有四种平仄格式,其中两种首不入韵的为正格。另两种首句入韵的为别格。七律也是八句、四联,每首56字同样有四种平仄格式。第一联又称首联或起联;第二联称颔联;第三联称颈联或腹联;第四联称尾联或结联。排律就是律诗的延长,又教长律。其平仄形式全是按“交替律”“对粘律”排列而成的,排律最少10句,多至百句以上。
一首律诗共有四联,首联和尾联一般不要求对仗,而中间两联则必须用对仗或对联。“对仗”是近体诗的格律要素之一。律诗特别讲究对仗工整、自然。在其它文体中(对联、诗钟、骈文除外)对仗只是一种修辞研究,用亦可不用亦可;但在律诗中,则不仅是修辞讲究,而且是格律要求,非用不可。
一、什么叫对仗?
一般地来说,就是一联诗中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平仄对立,词性相对使之出现互相映衬的状态,这就叫对仗,也教排偶或对偶。现以杜甫《曲江二首》之二、三联为例:“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作分析,“江上小堂”与“苑边高冢”相对,状语对状语,“江”与“苑”名词对名词,“上”与“边”方位对立。这是标准的对仗句,习作实践中很难达到如此工整。名词相对,“小”与“高”形容词相对,“堂”与“冢”名词相对,“巢”与“卧”谓语相对同属动词;“翡翠”与“麒麟”,宾语对谓语,同属名词。这两句诗的结构,相应字的词性一一相对,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完全对应。
二、对仗的原则分类。
1、正对又可称为工对。
不但平仄、音节、词组、词性相同,还要分若干细类,小类与小类相对。因此正对两句相对要求十分严格,每一联二个分句之间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一个完整的概念,其思想内容是各自独立的,没有联系的,最多只起个相互补充、映衬的作用。这样的例子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现实素材中,做到比较难,只可偶而为之,不可能都用工对。
2、  反对。
一是两个分句所用的词,除比较实在的名词以外的动词、形容词、方位词、副词都应取其反义相对,如:勤对懒、忙对闲、密对稀、苦对甜、上对下、高对低等。二是出句,对句的意义相反,使之有强烈的对比作用。例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有作寄严郑公》中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便是。
3、  流水对。
又称“串对”“连对”,上下句有递接顺承关系,次序不能颠倒,如行云流水,自然入妙。如:李白的《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乌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便是这样的例子。
4、  宽对
是针对工对而言的,即对对仗的要求,放的宽松一些。这十分适合初学对仗者,它便于发挥创作者的自由空间,渐少一些束缚。其具体要求为:
    一是名词不拘小类,只要求名词对名词,其余均要求词性相对。
    二是词组按其分类性质一一分别相对。
    三是五、七言句中只有一个字对仗未工,全句可算作对仗工整。
5、  双声叠字对。
是用双声词(两字声母相同)、叠韵词(两字韵母相同)、叠字对,互为对仗。如许浑《寻炼师不遇》中“零落槿花雨,参差荷叶风。”“零落”与“参差”为双声词。又如朱淑贞《元夜》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缱绻”与“朦胧”都为叠韵词。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萧萧”与“滚滚”为叠字对仗。
三、对仗的忌避。
1、忌合掌。
即两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相对如“狂涛”与“骇浪”、“滚滚”与“汹汹”,均属近意重叠词。这种对法酷似两掌,一在左、一在右,合则重叠称合掌。总之要把视角拉开,要善于逆向思维,要运用跳跃式的想像,以避免相近相邻的类比,同向联想,造成同意反复。
2、  避大概念与小概念相对。
如“华夏河山秀,屯溪景色幽。”“华夏”指中国属大概念,“屯溪”隶属于华夏之中,属小概念。故对仗欠工。
3、  避同字对。即一联诗句中不能同字相对。
4、  避违反平仄相对。
四、律诗的实例分析。
今将诗词研修班指导导师叶教授对律诗作业的修改意见,经整理如下,特别是对学习律诗有兴趣者参考之用。
 (1) 五律          惜    别
(原作)      扫罢双亲墓,花林访表兄。
乍逢心激动,沽酒话康宁。
吾岁古稀过,哥年八十盈。
转还无曲陌,噙泪盼重行。
这首题材有利于抒情,写的好会很感人。第一联起的很合章法,第二联对仗不工,“沽酒”是动加名即动宾词组,“乍逢”不是,可改为“升堂”或“登堂”,这个动作承接上句的“访”字,开启下句动作“沽酒”,步步向前,由浅入深。访的过程一目了然。而且“升堂”还有个进入内厅的意思,说明彼此乃是至亲,非一般朋友。第三联点明两人年龄,可见见面不易,这才转入下一联为抒发感受,互道珍重,提供了依据。最后的泪才显得自然而亲切。“转还无曲陌”不明确,也太乐观,否则何必噙泪呢?可改为“余生多曲径”,虽来日无多,道路仍未必平坦,故盼望哥俩能携手同行,直到生命终点,这样抒情才合乎逻辑。
(改作)     扫罢双亲墓,花林访表兄。
升堂心激动,沽酒话康宁。
吾岁古稀过,哥年八十盈。
余生多曲径,噙泪盼同行。
(2)  七律  重游趵突泉公园
(原作)  如轮腾涌浪波翻,吐玉喷珠胜昔年。
清照故居词美艳,观澜亭畔话奇泉。
隐雷声绕娥英殿,薄雾蒸升桐柳边。
一杯清茶香四溢,如痴如醉不思还。
第一句改一字,加个形容词写景。第二联对仗不工,上联改为“堂前寻旧迹”以与下联“赏名泉”相对,“美艳”乃形容词,“名泉”乃名词,对不上。第三联仍是不工,改为“轻雷长绕娥英殿”对“高手初成锦绣篇”,一写景,一写人。雷声指天气,也可以激发灵感,遂有锦绣篇的产生。因作者是诗人,题中应有之义也。两句上下关联,前因后果,先景后情,就胜过原句,只限于一再写景而不见人了,第七、八句结的有力,美景醉人,乐不思归,合乎逻辑。
(改作)  如轮腾涌碧波翻,吐玉喷珠胜昔年。
清照堂前寻旧迹,观澜亭畔赏名泉。
轻雷长绕娥英殿,高手初成锦绣篇。
一杯清茶香四溢,如痴如醉不思还。
(3)         七律  贺呈祥兄八十华诞
(原作)  不叹时光八十秋,文坛岁月乐悠悠。
一生醉恋新闻业,永世甘为孺子牛。
耄耋留春情久驻,期颐瞻望寿无忧。
老年大学同窗读,捧献赠诗结侣俦。
第一句将“叹”字改为“觉”较为确切,或可改为“弹指”乃常用形容时光。第二句“岁月”与上句“时光”意思重复,应改用动词,如涉及彼此交情,则改用“联袂”即曾合作共事业者。第三句“醉”字不美改用“苦”字,言其苦苦追求而不舍弃也。第四句“永世”对“一生”不够工整,改为“累世”,即一代又一代之意。“累”多次,几个。第五句改为“情未淡”,“驻”动词与“忧”(形容词)词性不合。第七句太直乏味,可改为“老来同向窗前读”意思不变,字面上好看些。结尾之句落套,且有语病,“捧献赠”词又相近,不宜并用。“侣俦”同义、牵强,由于用词不当,影响了感情的表达,成了语病。现改为“华诞又添海屋筹”,扣住题目,凸现祝颂主题,又与起句呼应。
(改作)  弹指时光八十秋,文坛漫步乐悠悠。
      一生苦恋新闻业,累世甘为孺子牛。
      耄耋留春情未淡,期颐望岳寿无忧。
      老来同向窗前读,华诞又添海屋筹。
 (4)     七律   晨   练
(原作)  惠风和畅气清鲜,万绿丛中拳剑欢。
      树茂枝柔花竞秀,松青柳翠鸟争喧。
      路边流水游鱼戏,苑内芳亭紫燕旋。
      莫道天年时已暮,晚霞异彩更娇艳。
起句“惠风”改为“晓风”扣题。“气清鲜”太直,应改为“露珠圆”,仍是扣住题中“晨”字。第二句“拳剑欢”一词不妥,从字面上看,这个词与“万绿丛中”不协调,从现实生活看,也不文明,因晨练要保持绿化,故改为“彩蝶欢”以写景衬托环境之美。第三句“树”与“枝”是同一事物,“松”也与上句“树”字重叠应改。句末“秀”字形容词,应换个动词与下句“喧”对应。第五句“路边流水”是什么景象?要改为“堤边”就不会产生歧义了。第七句改一个字成为“天时”指一天时间或天气容易暮,即人生易老之故。“晚霞斗彩”有发挥余热再作贡献之意,用个“斗”字较好。
(改作)  晓风和畅露珠圆,万绿丛中彩蝶欢。
      草茂枝柔花竞发,竹青柳翠鸟争喧。
      堤边流水游鱼戏,苑内芳亭紫燕穿。
      莫道天时容易暮,晚霞斗彩更娇艳。
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通过长时间脚踏实地的不断学习,使知识面不断扩大,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再通过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提升对生活激情,到那时所写出的作品,一定会有声有色、引人入胜的。
 
 
5、           浅谈近体格律诗的习作   
诗是生命力的自然释放,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以真挚善良的心,流淌出和谐歌吟。何谓古典诗?含蓄、优雅、高深。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通过眼前水鸟相亲之景,进而联想到男女恩爱之情,自然而隽永,若不用雎鸠来比兴,就成了直白无味。又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作者通过描写草木摇落,进而联想到美人红颜易老,联想到人生苦短,青春易逝。理解了这些,学习诗词的目的也就清楚了,就是为了修身养性,获得生命中的诗意。这种诗意会影响我们的审美境界甚至会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
习作诗词应由易而难,循序渐进,需先要从绝句开始练习。绝句分七言和五言,七言绝句28个字,五言绝句仅有20个字,如掌握得当,亦同样便于写景抒情。绝句是诗中最常写、最易学也是最难学好的诗体。它的28个字就像28位贤人,每个字都有一定的位置和作用,字数虽不多,但每字均有很深的内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被世人所熟记,自古就有许多诗词名家所做的绝句广为流传。今举一例分析如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诗节奏明快,音响奔放。第一句,把白帝城地势的高峻与江面上的水流和船速,同时托出。猛一回头,白帝城已没入云霞缭绕之间了。第二句透过“千里”与“一日”的对比,着笔船行的快速,充溢着澎湃的热情。接着第三句景象转移刚才的明快变而为一片阴郁,原来是高山峡谷里传来阵阵猿啼。最后,重新提起轻快的语调,船像锐箭飞驰一般,瞬息千里,顿觉豁然开朗。“早发白帝”更是李白生命情调、理想心程的独白。
从上述例中,可见近体诗的章法大都合乎起、承、转、合的规律。所谓起句或起联要扣紧题目,善于发端,力图造成一种先声夺人笼罩全篇的气势,不可稍涉平庸。次句或颔联要紧承首联中意思来铺叙、抒发,不能轻松,更不可使脉络中断。第三句或颈联是转折之处,既要笔锋陡转,别开天地,突起波澜;又要俯仰上下,照顾前后,意转而脉不断。尾联或结句或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收束全篇;或宕开一步,生发新意,引人遐想,都要努力做到有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绕梁之音,不绝于耳;醇甘之酒,回味幽长”整首诗要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意脉灵通,浑成一体。
所以我们习作诗词,必须下工夫抓其要领、克服难点,坚持不懈的练习下去。有道是功到自然成。对诗词的基本要求是:必须情感深挚、神与境汇、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令人一唱而三叹,低回想像于无穷。
在欣赏和创作中有三点应该注意:一是风格,二是意境,三是趣味。看一看古人的作品,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思路巧妙,语句清新,此为趣雅;又有:“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见杨柳而知边关,引出思念之苦及反战情绪等,此为意深;更有:“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柳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描写杨柳随时空变化,衬出人生的渺小,人生的短暂,此为格高。以上作品同为咏柳,风格、意境、趣味却截然不同,创作时风格各异,可雄浑、冲淡、高古、幽深、绮丽、悲壮等。应力求格高、意深、趣雅,避免格低、意浅、趣俗。
在诗词创作中,还应知道体格问题。一般来说,古体诗创作,长篇以叙事为主,赋笔较多;短篇以写意为主,比兴较多;七言诗多壮歌,五言诗多拙拗。近体诗创作,亦需要借鉴这些古诗传统,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包括词之小令、长调,体格上都各具特点,创作时,多参考古人同类作品,才能游刃有余。
那么,何谓意境?“意”是个人的主观意识,“境”是客观存在的实际。意境是诗人对某种事务的感受,从思想意识里反映出来的一种个人情怀。我们讲见境生情,见境是看见这个事物有感触,生情是从这件事物里形成的一种感触情怀。对一件事物有各种各样看法,有人认为是好的、美的,有人认为是坏的、丑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水平不同,同一事物在其脑子里的反映也不同。我们接触到“境”之后,我们的意识能不能从高度上反映它,我们的主观意识能不能正确的、高水平的、艺术化的去反映这个客观。反映的好,作品就好,反映的不好,作品就差。从“意随境高”到“境随意高”这是一个飞跃。
创作时,同时要留意以下几种诗病:
1、  一味奔放,使作品了无诗味。
2、描述琐碎,情与景貌合神离。
3、穿凿附会,咏事物不知所云。
4、感遇不当,图发泄个人私愤。
5、颂扬失实,其情意未必深厚。
6、争奇斗巧,专喜好回文嵌字之类。
总之,作品应情真意切,语言还要和谐自然,再加以格律、章法、形象思维等要素,假以时日,便能逐渐接近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
 
 

 

 

雨中笠翁编撰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