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关于史学奇才自杀的心理分析

 huangailan 2016-03-15

我想为林嘉文同学写点文字已经很久了,心怀叹息,一直拖了近一个月,直到现在才动笔。

刚听到他自杀的消息时,并没有感觉,媒体称他为史学奇才,也认为是夸大了。后来看到一些报道和分析,才陆续知道他的一些情况。18岁的少年,高三的学生,潜心研究史学多年,著书70余万字,17岁便出版过两部在学术界都很有影响力的史学著作,被称为“解放后如此年龄著书写宋史的第一人”。

这么好的少年,天才式的才华和学识,却自杀了,让人惋惜,为他感到哀伤。

我不知道这种哀伤是什么情怀,是对少年天才陨落的痛惜,是对大陆出不了大师的感伤,还是在哀叹少年年纪轻轻便结束了人生旅行的心理障碍,大概都有吧。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这是林同学自杀前的最后遗言。

透过这句话,可以看到他深深的厌世和绝望,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悲苦世界的人生观,没人能理解这位天才痛苦的内心。在这里,从自己学的一点哲学和心理学,对林同学自杀一事进行浅浅的分析。

一、天才的世界是孤独的

人,是一种害怕孤独的动物。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过孤独,而天才,出类拔萃的人物,就注定了更加孤独。普通人,可以通过忙于做事、结友、交游、娱乐等,来排解孤独的袭击。可是,天才却不能和普通人一样,有这些可行的方式。因为他们出类拔萃、与众不同,造就了他们的不合群。很不幸,林同学便是这种天才式的人物。

林同学小小年龄,便取得让许多学术界人士都艳羡的成绩,更获得同龄人不可企及的功名和荣誉。这种远超同年人的成就,造成了他的不合群。在研究学术时不断提炼的见识和思想,更让他远远高过所有同年人的思维,这更加加深了他的格格不入和孤独。

同学们都尊称他为林老师,保持着距离,就连他的老师们,也尊称他为林老师。这种尊敬下的荣誉,却是满满的不幸。他不能和同学们交谈游戏,也不能和其他成年人一起游玩。天才的成就,使他成了一个没有知心朋友,没有玩伴的孤独之人。

他与众不同的思维和见解,对史学的超群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使他取得了令人称叹的成绩,却也换来了没有朋友一起谈天说地的孤独世界!

这是多么痛苦的一种成就。天才也只能继续深入他喜欢的史学世界,在那里找到他的知音,这又进一步加深了他在俗世间的孤独。

二、穿越古今下的痛苦

大凡学史学的人,都有很沉重的沧桑感和厚重感,这是史学带来的特有气质。当我们感叹人生漫长、岁月难熬的时候,在史学数百年、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那只不过是弹指一瞬间,可以忽略不计的年华。更宽广的视角,增加了见识,也增加了另外一种痛苦。那便是对人一生的思考带来的痛苦。

学习研究历史,就是和古人对话,还原历史,分析历史,穿越古今。越是对历史深究的人,越能体味到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也越接近一种人生哲学的状态。通过看到各种历史人物的命运,不可避免的要叹息,为他们的遭遇不平,进而感叹人生,为自己哀伤,为世人心生悲苦。这种穿越古今下的痛苦,将不断的深入到林同学的日常生活,以致他感到人生总是痛苦的,产生了厌世的情绪。

是的,研究史学,给林同学带来了学术气质中独有的忧伤和沧桑,他盖棺定论历史,也难免不对现实世界进行审视,于是有了“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这样的想法冒出来了。

三、悲苦的人生观

都说,思考哲学的人,都具有一些神经质的气质,经常思考些莫名其妙的问题。而史学,却是和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历史,将不可避免的碰触哲学。于是,林同学小小年龄,就进入哲学领域,想些不是他这个年龄段该思考的事情,发些在大人、在其他同年小朋友感到莫名其妙的问题。悲剧就是这么产生的。

多好的豆蔻年华,童鞋们都在忙着学习忙着玩,散发着青春活力,而林同学却在思考人生哲学!不合群、孤立、孤独,让他在这个现实世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看到史学中那种种了不起的人物,痛苦居多,人生十之八九不如意,也就不断加深了自己的悲苦世界观。他研究的越深,也就入戏越深,悲苦的袭击也就越深。

他审视着历史,也审视着这个现实世界。他的思维已经远超同年人,也远超许多成年人。这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让他看到自己一生的轨迹,也看到这个世界的可能,于是悲从心发,进入叔本华“人生就是痛苦”的哲学领域,产生了悲苦的人生观。

四、封闭的世界

林同学的世界是封闭的。他在深入研究历史时,也把自己留在了那里,成为历史的一员,和现实世界脱钩了。

没有说话的对象。同龄人,因为他的出类拔萃,因为他的高傲,没有人能和他进行深入的对话。同学们对他高山仰止,因为见识等,无法和他交谈,而他因为超凡的学识,也不愿意和同学们进行低层次的交谈。在成年人那里,他却又被认为是个孩子,家人根本就不知道他的思维已经远超自己,没能深入谈心。于是,林同学只能孤独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没有生活。在林同学的世界里,他只有他的历史研究,超群的思维和成就,造就了他孤独者的身份。一心投入史学中,导致他没有生活可言,有趣着迷的史学研究,同样也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

没有玩伴也就罢了,和古人谈心也可以。没有生活,却是太没味了。如果这时有外界的干预,多让他参加些现有世界的活动,挫折他的思维和见识,打破他封闭的世界,他也就不会陷在自己的世界里出不来。

然而,现有世界给他的,不过是名誉和地位,以及一些光环,还有一些嫉妒和中伤。没有知音,没有化解内心痛苦的方法,就是那些心理咨询师的治疗,也破解不了他已经形成结境的人生观。

他曾一度想拥有爱情。可是,同年人中的小女孩,根本和他不在一个频率上。他喜欢上的历史老师,在她的眼里,林同学还是一个学生孩子。虽然也称他为林老师,但在她的心里,这种喜欢,不过是少年的青春萌动,哪里知道他对她有了男女之情。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使得林同学更加的悲伤和无助,最后一点打破封闭世界的机会也没有了。

五、最悲催的破局

深深陷入封闭的自我世界,陷入悲苦的人生观中的林同学,不知道该如何前进了。

他不断加深自己的历史穿越感,反复思考着众生之苦,发出了“人生就是痛苦”的终极人生价值判断。他俯视着历史,也俯视着荟荟众生,悲从心来,愈感人生之苦无有破解之法;怜悯着众生,走入一种释迦牟尼的佛学境界。

只是,释迦牟尼见众生之苦而心思普渡慈悲之心,成为佛祖;林同学怜悯众生之苦,悲观厌世,走入自杀的局地。

他终于从这孤独、悲苦的封闭世界中破局出来了,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为一个积极入世、乐观向上的人,而是最悲惨的破局——自杀!

他走了,把亲友们留在了痛惜、哀伤中。

六、对青少年成长的心理关爱

青少年成长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而特别的孩子,也就更加有许多特别的想法。这时需要对他们进行分析、疏导。

林同学作为出类拔萃的天才,其思维,已经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出现的心理问题,已经不是一般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了,而是一种人生观的哲学问题。这种情况,自然,一般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难以起作用的。因此,他的几次心理治疗,都不见效果,虽然能缓解一时,却不能根治,终究发生自杀的悲剧。

而他的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中的学者、媒体,更关注他的学识和成就,看到的是光环和鲜花掌声,难以洞察到他那颗极度孤独痛苦的心。

就是他的家人、亲友,也只能从表面知道他的一些情况,认为他先天的忧郁性格,并无大碍,因此并未放在心上。认为这不过是孩子青春期的一些正常现象,谁想会发生自杀悲剧呢?

只从文,做历史研究,而没有一些体力活,如做家务、体育运动等,陷在孤独的封闭世界里胡思乱想,才发生那样的悲剧。如果多做些户外运动,干些体力活,林同学也不至于如此。

因此,对于青少年,不能以为只要一心学习就够了。家长不能以为只要孩子学习,其他的事都不用做就是最好的关爱。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和他们谈心,会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多动的人,是少有忧郁的,因为没时间去忧郁……

后记

在写此文时,心里一直在流泪,感伤一位天才的陨落,感伤一个青春年华的生命凋零。原想分析这个社会环境下天才难出、难成的土壤,亦哀痛这种缺乏对少年成功者关爱和包容的不良环境,而终究只停留在分析林同学上。难得的天才少年就这样陨落了,没有大师的国土,难出大师的国土,哪怕有这么一颗英苗,也早早的夭折了。那时,林同学研究宋史,叹息古人,如今,他也成为历史人物,我写此文来叹息他,追忆天才,礼敬生命。(佚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