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硖石的街

 coolqin 2016-03-16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作为一个典型的历史地理概念,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古代,江南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希望。

生活在运河水系河网地带的硖石人,开窗见河,出门过桥。从清嘉庆八年四月绘制的《古镇硖山全图》上看,仅图上标明的桥名就有24个,旧“硖石十景”中也有五景与桥相关,当时硖石的街道排列犹如一个“非”字,沿市河两岸东西排列的两条长街,河东街(又称大街)和河西街(相对称小街),宛若“非”字的中间两竖,从中间南北又伸展出各三条主要街道:下东街、上东街、水月亭街及新埭街、仓基街、干河街。


登上高大的北关桥,北可看到六角亭,南可望见新桥,东西两山也在其左右。北关桥南面有顾永顺米行,米行南面有家豆腐坊。河东街的天主堂。当时这座建于民国14年天主堂(现已拆除并在东山新建),曾由圣心会意大利籍修女及华人主持教会,开办过慈善性质的嘉惠诊所。在天主堂的东北方向有一个足球场,童子军春秋两季在这里操练,50年代在足球场址上造了木器厂。河东街不算一条热闹的街道,但开设的小店不少,糕团店里、理发店、豆腐店、鞋店、篾匠店、箍桶店、炒货店、烟店,还有裁衣店等等。在河东街上曾有颇具影响的新书报社,销售沪杭等地的各大报刊。

河西街关桥北是已经消失的北关厢,北关厢昆面是倪家滩,那里地势较低,黄梅雨季街道常常浸水,当时有几十只水网船停在倪家滩岸边,平时捕鱼虾,有客时搞运输、船分前后两舱,前舱是客舱,可坐可卧,有小桌或品茶看书,两边各有小窗,可观赏两岸风光,一般可容四五人。徐志摩陪胡适诸名人去观潮坐的就是这种水网船。船上还提供膳宿,要吃鱼在河里捞(这让我想起了到千岛湖旅游的经历),其它菜肴上岸买。后舱是船上人工作处,一般两位工人,一人一橹,一人一篙。从倪家滩向北走,有个三岔口,靠右到六角亭,那里有木行、日升昌茧行,茧行处有座石桥,名海桐桥,该桥紧靠铁路,每逢春秋两季,海宁和桐乡的茧农就将茧子肩挑船装运来。茧行旁的元帅庙,香火很盛。倪家滩向左走是一条平整的碎石马路,直通火车站,1909年6月,沪杭铁路通车,硖石交通走进了新纪元。河西街是火车站通向镇上的主要街道,有商店不少,当年硖石的大旅馆荣发客栈也曾开在此街做生意。






横头街是一条特殊的街,硖石所有街道都是紧密相连,不走回头路,条条街道可以兜着走。唯有横头街远离镇区,单独在东山南麓,像一个小市集。横头街有茧厂、米厂、茶店酒馆、百升酒酱、篾匠店、剃头店,据传清代市况极盛,太平天国后,仅米行有16家之多,后渐趋衰落。1978年后,街道逐步开拓,向东延伸,拆除下岸房屋,改建混凝土路面,遂成路。因地处东山之南,1982年更名为东山南路。


硖石,那么多街、巷、弄的地名与水有关,路名里带着流水的记忆,但在现代大规模的拆建过程中,许多的水面、河道消失了,以前的水路变成了现在的陆路,只保留着当时与河流有关的地名。如填平了赵家漾改建了赵家漾路,填平了花园浜、开拓张家弄建造公园路,填平芙蓉溪改为长埭路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