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聊金瓶梅二
讲座地点:温煦港湾总群(群号码:167346079)
讲座时间:2012年3月24日
主讲人:米勒
整理人:月冷
上回书说完这个同情心,灰领马上就进行反驳了,他的意思是,这样的同情心根本不需要。是啊,很多读者也会觉得,凭啥要同情潘金莲那样的人呢
。其实,这个同情心,也叫道德模糊,这个不是价值观上的判断问题,而是艺术审美的要求。
就是说,从价值观上讲,潘金莲通奸,杀夫,这个错误确实在她。但是,即便是这样的一个淫妇,也是应该同情的,只有同情了,那个残忍的美,恣肆的美,狰狞的美,才写的出来。文学作品,往往是坏人好写
无智道人 :同情,那应该如何处理呢!
米勒讲师 :这个同情,最后就落在了,着力表现,没有顾忌
天奇姐姐: 这个同情和我们通常意义的同情不同
米勒讲师:
对对对
很多人都误读了这个同情,这是文艺心理上的同情,而非道德意义上的同情。后来,,四川那个鬼才叫啥来着,魏明伦,80年代曾经写了一个新潮川剧,潘金莲
天奇姐姐:
这种同情不是通常意义的对弱者的道德评价 而是文艺中为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需要的一种共情
米勒讲师:
他那个,就是按照道德上的同情写的。对,天姐姐
其实,魏明伦的那个翻拍的潘金莲,现在看起来,就比较幼稚了,其着力点也不好。把潘金莲写成一个反抗旧传统,追求爱情自由的女人
米勒讲师:
这个印象呢,慢慢的还就影响了很多的读者,现在,再拍水浒什么的,甚至香港拍金瓶梅,都把潘金莲当正面人物写。都是迫不得已的样子,是抗争的姿态。你看香港那个,杨慧敏演的潘金莲,完全是正面形象了
为啥读者慢慢的会产生了这样的一个印象呢?其实主要是因为,潘金莲这个人物塑造的好,她确实比较坏,但是,坏的很美
书呆子:感觉导演对剧本了解不够
米勒讲师:是啊
作者出于文艺心理上的同情心,着力写一个坏女人,她不仅通奸杀夫,同时也专横跋扈,把这个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觉得那就是一个很真切的人,一个很真切的坏人。当人们认可了那是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对她产生道德上的同情心了。
就好比,有人做实验,测试人的心理。比如,我们把牡蛎煮熟了吃,我们的心理上没有任何恻隐之心
而如果是一只猴子,被整个的煮熟了,这个食客就受不了了。就是因为,猴子太像人了,所以,加之于它身上的暴行,人们就受不了。
潘金莲的形象就是这个原因,因为描写的太像真实的人了,于是人们不由自主的同情她了。总是觉得那么对待她不对,虐杀,暴尸,都不应该。于是千方百计的为她找道德上的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封建道德调门稍微一松,对潘金莲的印象和评价,马上就发生了逆转。那么,从文艺上的同情,最终引出道德上的同情。到现在,恐怕没有人一提到潘金莲的,会觉得她完全是一个恶人。没人会觉得她恶贯满盈,大家往往会找这个社会的原因,男女不平等,等等。这个时候,读者往往会不由自主的跟着作者去反思道德教条。去反思社会的价值观。这个是金瓶梅最成功的地方。
嗯,应该是,金瓶梅的作者具有的这种自然主义的精神,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带来的价值。他应该是一个天生的有艺术敏锐的人,同时是一个对道德怀疑的人。
肯定,这是规律。凡是文艺天才,其实都是道德模糊,道德模糊就会反思道德。而笃信道德的人,往往不会反思,不会反思,就不会文艺。嗯,作者应该属于中产阶级里的底层。不怀疑道德的人,其实是看人不仔细。魏明伦给潘进行道德翻案,其实是比较低级的。不如兰陵笑笑生,从文艺上自然的描写潘金莲带来的意义大
雨声惊落叶:这个有点怀疑
小飞侠:要读一部著作,先了解作者的身份背景,才能更好的把握
米勒讲师:
呵呵,雨声,金瓶梅里写的富豪之家的生活,其实是乡镇级的。其奢侈和二百五的程度,远远不如红楼梦。
嗯,我们接着讲这个作者的敏锐的眼光啊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金瓶梅和水浒
书呆子:气魄就不一样了吧
米勒讲师:水浒的作者,其实也是道德模糊的人,他偏重于这个政治道德模糊,对吧,而对社会伦理道德,想得就少了。所以,他写的潘金莲的故事,是以这个叔嫂通奸为开端的。因为潘金莲勾搭武松,然后一切都发生了,这个是当时的那个时候,铁板一块的道德教条,就是,叔嫂绝对不可通奸。罗贯中没打算思考这个问题。而兰陵就不一样了。
他写的情节虽然和水浒相似,但是,他巧妙的改了一些细节,加了一些背景,于是这个道德的控诉就变了。
我们前面也讲了,首先武大郎的正义的,受同情的形象变了。我们前面也讲了,首先武大郎的正义的,受同情的形象变了。
乔郓哥的义气的形象也给颠覆了,金瓶梅里的乔郓哥,就是一个无赖,挑唆,导致武大郎被激,去送死 。
然后呢,作为镜像,兰陵还写了另一对叔嫂通奸的形象,就是王六和她小叔子。而且,这对对比的人物,也通奸,而且通成了,但是,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就是说,在最后艰难的岁月里,最后,这个嫂子带着女儿去投靠小叔子。仨人抱头痛哭,然后,这个穷苦的小叔子,马上给侄女张罗来黄汤米饭。这个镜头是金瓶梅里最温馨的。也就是说,兰陵笑笑生,化解了这个叔嫂通奸的道德罪孽。他并不认为,叔嫂通奸是道德原罪了。他把潘金莲的罪恶,其实最终定格在杀人。这个结论,作为现代人,多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明朝时候的人,明白这个,能如此细致的甄别道德的合理性,是很不简单的。
甚至于,作为杀人,作者没有把这个东西当成道德铁律。杀和杀是不一样的,不管罪孽多大,虐杀,暴尸,也是不提倡的。所以,潘金莲被武松虐杀,作者哀叹一句,武松这汉子也忒狠了。而且,安排了庞春梅为潘金莲收尸,安坟,祭奠。还有孟玉楼去拜祭,痛苦。兰陵认为,这个结局,不是道德教条决定的,因为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这种笼统的,统一的道德教条,不能绝对把握每个人的命运,人的结局,其实是性格决定的。性格决定命运,你因为性格的原因,做过这个,那么,就会得到那样的结局。这下,就把道德教条的紧箍咒,给松了。
这个东西,看似是宣扬因果报应,
书呆子:把问题归结到个人身上了
米勒讲师:后来很多人批判金瓶梅,就说,你这是宣扬因果报应,其实,这不是因果教条,而是性格使然 。
对,把问题分得很细,不完全归于社会,更多的归于个人。
我们评价一个作品好,经常说,哎呀,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某某人的结局,是社会造成的。现在还有这毛病,总喜欢找历史发展规律,啥都是社会造成的。这是社会意识,这个本身不是缺点。但是,评判一个事情,不能都是社会意识,而反抗社会意识的,强调个人原因的,最主要的武器,就应该是文艺作品了。
因为社会意识太强烈了,个人的选择,就被挤压没了。
金瓶梅在这点上做得很好。很多没有读过金瓶梅的人,也会熟悉一些金的人物,情节。他们印象中的金瓶梅是另一个样子的,西门庆强男霸女。其实,当你仔细看书,就会发现,坏人不一定都是一个模式。西门庆,其实没有强男霸女过,尤其是没有霸女。强男霸女,其实是社会意识强加给坏人的一个脸谱。西门庆没有,没有一个妇女,是被西门庆强奸的,强霸占的。好像都是哭着喊着去追西门庆。甚至,有一些是富裕的女性,社会地位并不比西门庆低,也不完全是因为西门庆有钱,才去追的。这个原因,错综复杂。对,西门庆比较帅,功夫硬。西门庆还有很多优点,比如,他洒脱,他不信任何条条框框。所以,也不能完全说,那些女人是爱钱。尤其是潘金莲,潘金莲有千般不好,但是有一个优点,不贪财。不斤斤计较于金钱,生活也不追求奢侈。也就是说,西门庆这个人,其实是一个混合体,在他身上能体现出各种价值,而不是单一的。这个女人喜欢这,那个女人喜欢那,这就是,独特的人物所具有的魅力。而他的结局,其实也是各种交错的东西,矛盾的性格决定的。所以,看金瓶梅,大家一定要打破固有的模式,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放松的心情,去看。金瓶梅里的人物,都是坏人,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坏。有的是真坏,有的是假坏。有的是性格使然,有的则是道德的牺牲品,甚至一个人的身上,也会有各种重叠。这个事情,是因为社会道德,那个事情是个人的性格决定,还有一个事情纯属巧合,所谓的假坏,就是不为封建道德所容。其实不是真坏。嗯,只有特别细腻的笔锋,敏锐的眼光,才能把这些东西,抽丝剥茧般的呈现出来。好了,今天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