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印章边框破残浅析

 聽雨軒sjh 2016-03-16

篆刻作品,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工整的,一类是写意的。工整一类的印章,印文与边栏均需工整,如果印文甚工,而边栏斑剥不全,则多不调合。相反的写意一类的印章,如果印文斑驳,而边栏整齐划一,便也觉得不伦不类。试观古人所作印章,大都合乎调和的原则。



    先秦玺印,印章大小,一任自然,其边栏亦都浑朴厚重。秦汉印章,渐趋整饬,印章的边栏,亦较整齐。当然,这与制做的程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周秦两汉 及魏普的印,绝大数是用铜铸的,铸铜印的方法,是先用腊作一个印模,然后用粘泥将腊模涂包起来,并且在上端留一小孔,等泥干了之后,将铜加高热熔化成液体,由预留的小孔十灌浇下去,铜是热的,腊是见热即熔的,于是热的铜液,将腊模熔解,并且占了腊的位置,腊则化为液体由小孔中溢出。等铜液完全灌满,腊完全溢出,再等铜液冷却,便可将外围的泥胎打破,原来腊模一样的铜印,便铸造成功了。如果需要印文,先在腊模上先刻出来,便依样葫芦的制做出来了。

    这种制作的过程,因为腊是软的,所以甚少有稜角,于是,边栏便不会那样见楞见角,便觉得浑朴可喜。但铸作越精,工越细,则印章的楞角必多,精细的铸作品,楞角比较显著。又较大的印章,不易过于精整,楞角自也较大的印章,不易过于精整,楞角自然也比较少些。这一大数以万计的古代印章,经过长期的流传,或埋于土中,或经空气的侵蚀,便有残剥的痕迹表露出来。天然的残蚀,都是非常自然的事,不可能只浸残印文而不漏蚀边栏,故我们所看到的古印实物,残剥的非常可爱。

    除去古印之外,晚清才发现的封泥,以及历代的瓦当与砖瓮等,也都具有这种浑朴残剥的趣味。于是篆刻家便取法这种天残剥的意趣来入印,使印具有一种天然趣味的新貌。晚清及民初的篆刻家,便采取这种办去自成一家,如吴昌硕、丁二仲、易大厂、赵古泥、王冰铁等便都是其中的高手。吴昌硕、赵古泥、王冰铁,取法封泥,影响后人甚大。丁二仲、易大厂取法斑驳的古铜印,世称为烂铜体。取法封泥也好,取法烂铜也好,印文的刻制,一定要浑朴,边栏往往需要一番「作」的功夫。




    制作班驳的边栏之前,必先将印章的四个有楞有角的边角去掉;普通一方石章,磨成后四角正方,多现楞角,应用刀把四角筅再修圆,即使系刻工整的印,也需要如此。如系朱文印,边栏便是内方外圆的角,如是白文则将角修圆即可。作边的方法有三:一种是刻的,一种是作的,一种是磨出来的。现在把这三种制作的方法来说明如下:
一、刻法
    刻的方法有切刀与冲刀、滚刀三种,用切刀刻如属朱文,是将边栏的内侧及边栏外侧的某一部份,均以切刀法切成残剥之状,而保留了大部份原来所刻就的边栏。这种刻法爽利而见刀痕,故以巧取胜,然不够拙朴,赵古泥刻印制边,便是这种办法。此法用之于牙章尤佳。用冲刀刻,朱文必需以刀锋向着朱文边栏内侧的边缘,然后一刀冲去,将印石经刀刻起的崩裂石纹保留下来,或稍加修茸,便很古朴,通常称为反刀法。如用中锋刀,亦能刻出石纹的斑驳趣味来,但炭出的纹较细而已。这种刻法,浑朴有余,而边栏的外侧则必需经过一番制作,使它和内侧调和才可以,否则便不偏不颇了。外侧的边栏不能用冲刀,因无处着刀,可以采击边、磨边,或用滚刀法加以修制,才能相得益彰,  齐白石、陈师曾、丁二仲、简琴,易大厂等都采用此种方法。用滚刀法刻边栏,是用刀在边栏的内外两侧以左右的方法,刻出不整齐的样子来,刻起刀子在边栏上滚动似的,所以叫滚刀法,但一定要熟练,否则刻出锯齿一样的形状,便成为一种丑态了。吴昌硕刻边,使用滚刀法。他曾把这方法传给弟子李古愚及赵古泥两位,古愚先生是李嘉有先生的伯父,嘉老曾为我述说昌老以滚刀刻边的故事,故知滚刀刻边,亦为刻出苍仆边栏的一种方法。吴昌老的儿子吴藏盒和弟子王贤便都用这种方法刻边,敝斋收藏有吴藏盒治印。我曾仔细观察,发现不但边栏的内外两侧均经滚刀刻过,且边栏的中央部份,也有若干是用滚刀作过的,所以给铃拓出来,使特别苍剥而古朴。




二、作法
    这类制边的方法,不是用刀直接刻出来的,而是用刀柄击打或以以刀锋刮出来,古人未之名,故名之曰作法;印章的外缘,用切刀剩尚可运用自如,若用冲刀,则若干处无法施展,故古人都采以刀柄击边的办法,以使印边苍朴斑烂,击边的力量不可一致,要有轻有重,击打的部位,不要平均,太平均便刻板了。曾有一位画山水的同学问我,要怎样才能击打的好呢?我告诉他说:「就像山水画里的点苔和画树叶时的攒三聚五的情形差不多!」他便恍然大悟了。另一种作法,是刻完一印之后,总觉得印文太过锋锐,使用刀锋将刻过的印文和边栏,完全刮一遍,使印文有圆浑之意,钤拓出来的印痕,便自然古朴了。二十三年以前,我从张谷年先生学山水,张老师曾经拿出他的自用印来给我看,有好多是陈巨来刻的,他问我:「你看这几方陈巨来,与他别的作品有什么不同?」我说:「好像是厚了一点。」于是他告诉我,这些印都经费龙丁先生用刀划过一番的,因为费先生认为太过整饬便伤韵,所以要作一番功夫,使印的火气泯一些,才能称得上淳雅。同时我也看过费龙丁先生刻的印,的确淳朴可喜,无新发于倒之病,这便是用刀刮印文字刮边栏的妙处。




三、磨法
    有的人刻印之后击边或刮边,但像与刻,圴有人工的痕迹,如果要作品更苍厚,便不得不使用其他工具来将击凿的刀痕去掉,吴昌硕便常用这种方法。我看到大鹤山人郑文焯的笔记中,曾提到吴昌硕刻印之后,常手破皮革着意磨擦使印老到。我又时常审视吴昌硕的作品,其中白文未刻到的红地,或朱文的印文本身,常有用某尖锐物冲刺过的痕迹,可能是用大型的 错刀击压而成的,有了这种面目之后,便觉得更苍古斑烂,比只有边栏与印文斑驳还要自有。所以利用铁错压按,使之表现出一种自然残的办法,自属可行。另外,用砂纸、粗石、粗壁来处理边栏,也应该是很好的方法。


— THE END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篆刻论坛互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