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子的生活智慧(8)| 古典新知

 为什么73 2016-03-16

孟子的生活智慧(8) | 古典新知

2016-03-16 罗大伦 大伦书院

- 文 | by罗大伦 -

- 图 | 源于网络 -

- 吐槽 | 云少 -

【接上篇】

那么,这段的表面含义,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内容,可是,为什么梁惠王一听到这些内容就冷汗直流呢?孟老先生在这里面到底隐藏了哪些深刻的含义呢?


↑ 上篇结尾时的梁惠王是酱婶儿的 ↑

让我们来一层一层地解读吧!

首先,这段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一般人理解就是孟子教育国君,要施行仁政,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受到老百姓的爱戴。

这样的理解没有错误,《孟子》里面的很多内容就是教育统治者的,但是这样导致很多人读了《孟子》,觉得自己是老百姓一个,这些内容与自己无关,所以没有了读的兴趣,实际上,人家孟老先生讲的是人世间的道理,这个道理,无论谁拿来,都是受益无穷的。

实际上,在这第二段里面,孟子是接着上一段,讲了仁义与利益的次第关系。但是使用具体的例子来讲的。

那么,孟子是怎么来阐述这个事情的呢?

孟子用《诗经》里面讲周文王建立“灵台”的故事来讲的。一般讲到这里,大家都说,周文王建立了灵台、灵囿、灵沼,与民同乐,仅此而已。给大家的感觉是周文王胜利后,在被征服地建立了好多楼堂馆所的游乐场所,然后一边游乐一边很幸福地看着人民生活。是这么回事儿吗?他到底是怎么与民同乐的?一般很少讲,我们今天给多讲讲。

首先,“灵台”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


貌似总有这样说 ↑

原来,当时周文王已经制订了灭商的计划,可是他还有个心腹大患。有个密须国,这个密须国就在今天的甘肃灵台县附近,是黄帝的后裔密须氏建立的,据说现在考古发现密须国的宫殿遗址,就在今天甘肃省灵台县城西的百里镇百里中学的后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说到了周文王的时候,密须国的国君四处征战,劳民伤财,导致民不聊生,于是周文王秉承天意,进攻密须国,并最终战胜。实际是周文王要想灭商,必须先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

可是问题是:现在的历史文献都是按照战胜者的意志编写的,我不禁要问:密须国的国君不断征战,因此该死、该打,但是周文王就闲着了吗?不是他主动去进攻人家的吗?为什么他就是正义的?而密须国国君打仗就是该骂的?

根据文献记载,这场战争也打了好久,开始的时候密须国的军队数次大败周文王的军队,直到后来周文王才占了上风。最后的结局很滑稽,据说是要打仗的时候密须国的城池上空出现了彩虹,于是密须国老百姓认为圣明的君主来了,于是把自己的国君捆了起来,献给了周文王,于是战争就此结束。

其实这“彩虹事件”只是传说或者是表面现象,我们要探求的是事情的本质。那么,为什么两个都在打仗的国君,差别就这么大呢?


这就是孟子讲这个故事隐含起来的含义,当时去古不远,听者是立刻可以明白的,梁惠王一听,心里明镜似的,知道孟老先生是在教育自己。现在我们已经不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了,所以听着含糊。

应该说,当时的国君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征战的,为了自己享乐,拥有更多的宝物,更多的土地,不断让老百姓去打仗。而这些国君里面,周文王则有些另类。因此他最终脱颖而出。那么,为什么说周文王有些不同呢?我们可以从建立灵台的事儿说起。

话说周文王战胜了密须国之后,就要在这里建一个高台,叫灵台,上面有楼。话一放出去,当地的老百姓,也就是被征服国的老百姓,立刻都特兴奋地前来参与建设,结果很快就建成了。

那么,这个灵台是干嘛用的呢?一般文献记载这个灵台的主要功能是纪念,纪念文王战胜了密须国,就像后世的刻石纪功。

但是,这里面有问题,密须国的老百姓怎么就那么不开眼呢?为了纪念敌军战胜自己,特主动去帮助建设?

其实,这灵台是有着更多的含义的。

【未完待续】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