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惠王章句上》(01~06章)

 刘军的菩提树常 2016-11-30

——《孟子译注》读书笔记(一)
2016.11.28

今日国学共读开始进入《孟子》的学习,学习用书是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简体字本)(中华书局),昨天试着从第一篇《梁惠王章句上》开始读,1~10页,感觉好费劲,对照杨先生译文读了1~6章,与书友们分享。跟读是跟不上了,自己慢慢读吧。书友们,你们呢?

《梁惠王章句上》是《孟子》七篇中的第一篇,主要表述孟子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的故事。章句是汉代经学家、训诂家所用的字眼,分析古书的章节句读(逗)的意思。这里《梁惠王章句上》是后汉赵岐所著《孟子章句》的旧题,他把《孟子》七篇各分为上下两卷,所以这里题为“章句上”。

【历史背景】(有书国学平台提供)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他即位后的第九年迁都大梁,即今天的开封。梁惠王有时还称自己的国家叫晋。春秋时期晋国是强国,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后来晋国分裂为魏、赵、韩三国。魏惠王的时候,魏国在战国诸侯中最强大,魏惠王是战国时期第一个自封为王的人。孟子到魏国,是惠王“卑礼厚币”(卑礼是说国君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厚币是说礼金很多)请他去的。同去的还有邹衍、淳于髡,这三个人都是稷下学宫里的著名学者。春秋战国时期,王者以学者为师,非常尊重他们。子思就做过魏文侯的老师,魏文侯对子思非常尊敬,是战国时期最早接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晋居深山,夷狄与之邻。”分裂后的魏国能成为文明强大的新军国,与积极推行儒家思想有些关系。但到了魏惠王的时候,惠王还能不能像文侯那样接受儒家的思想,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舍利行仁义(01章)

(1·0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辞千里长途的辛劳前来,那对我的国家会有很大的利益吧?”
孟子答道:“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定要说到利益?只要讲仁义就行了。王假若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呢?大夫也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呢?’那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说,‘怎样才对我自己有利呢?’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追逐私立,国家便会发生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掉那一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那一个国君的,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大夫拥有兵车一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不说是很多的了。但是,假若轻公义,重私利,那大夫若不把国军的产业夺去,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从没有讲‘仁’的人却遗他的弃父母的,也没有讲‘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王也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定要讲利益呢?”

与民同乐才能真快乐(02章)

(1·02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幽鹿攸伏。幽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轫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鸟兽,一面说:“有道德的人也高兴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答道:“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够享受这种快乐,没有道德的人纵使有这种快乐也是无法享受的。[这话怎么说呢?我举出周文王和夏桀的史事来说明吧。]《诗经》的《大雅·灵台篇》说:‘开始筑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经营复经营,大齐努力,很快便落成。王说不着急,百姓更卖力。王到鹿苑中,母鹿正安逸。母鹿光且肥,白鸟羽毛洁。王到灵沼上,满池鱼跳跃。’[这一段诗,便足以证明]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力量来兴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还高兴他有许多种类的禽兽鱼鳖。就因为他肯和老百姓一同快乐,所以他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至于夏桀却与此相反。百姓怨恨他,他却自比为太阳,说道太阳什么时候消灭,我才什么时候死亡。]《汤誓》中便记载着老百姓的怨歌:‘太阳呀!你什么时候消灭呢?我宁肯与你一道死去!’作为国家的帝王,竟使百姓恨到不想再活下去的程度,他纵然有高台深池、奇禽异兽,难道能够独自享受快乐吗?”

得民心者得天下(03章)

(1·03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陆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还把河东的部分粮食运到河内;假如河东遇了饥荒也是这样做。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治,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我这样替百姓打算的。可是那些国家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道:“王喜欢战争,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战鼓咚咚地敲响,枪尖刀锋一接触,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战士竟来耻笑跑一百步的战士,[说他胆子太小,]行不行?”
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在农民耕种收获的季节,不去[征兵征工,]粮食就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大的池沼里去捕鱼,那鱼类也会吃不完了。如果砍伐树木有一定的时间,木材也会用不尽了。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等家畜家家都有饲料和功夫去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人百亩的耕地,不要去妨碍他们生产,那么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使天下归服的,还从未有过。
“[现在的情况却不如此]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检查和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曾想到应该打开仓廪加以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道:‘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王假若不去归罪于年成,[而从政治上的根本改革着手,]这样,别的国家的老百姓就都会来投奔了。”

始作俑者不可宽恕(04章)

(1·04原文)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译文)梁惠王[对孟子]说道:“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答道:“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做老百姓的父母官的,主持政治,却不免于率领禽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第一个造作土偶木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为什么孔子这样痛恨呢?]就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却用来殉葬。[用像人形的土偶木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仁者无敌(05章)

(1·05原文)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译文)惠王[对孟子]说:“魏国的强大,当时天下是没有别的国家能够赶上的,这一点,您自然很清楚。但到了我这时候,东边和齐国打一仗,杀得我大败,连我的大孩子都牺牲了;西边又败给秦国,丧失河西之地七百里;南边又被楚国抢去了八个城池。我是在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希望能够替我国所有的战死者报仇雪恨,您说要怎样办才行?”
孟子答道:“只要有纵横一百里的小国行仁政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何况魏国是个大国呢?]您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减轻赋税,叫百姓能够深耕细作,早除秽草;还使年轻的人在闲暇时间来讲求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尽心竭力、待人忠诚守信的道德,而且运用这些道德,在家便来侍奉父兄,上朝便来尊敬上级,这样,就是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这是为什么呢?]那秦国、楚国[无时不在征兵征工],侵占了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耕种来赡养父母。他们的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逃西散。秦王楚王使老百姓陷入痛苦深渊之中,您去征伐他们,那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老话曾经说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您不要怀疑了吧!”

以“仁”统天下,民引领而望(06章)

(1·06原文)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孟子谒见了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看不出威严所在。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得安定?’
“我回答说:‘天下归于一统,就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好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好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您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若是长期不下雨,禾苗自然干枯了。假若一阵乌云出现,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得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好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好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是这样,老百姓归附于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那又有谁能够阻挡得住呢?”

闺女的妈咪

评论

  • 菩提树

    7分钟前

    学而时习之!

  • COCOLADY

    7小时前

    赞赞

  • 哆来咪

    10小时前

    谢谢分享!

  • 王瑞 内蒙古海维

    17小时前

  • 闺女的妈咪

    21小时前

    我努力

  • 江北水城

    21小时前

    马上夺天下,仁政坐天下。文景之治,唐宗宋祖,天下一统后印证了仁政思想的正确和伟大。可惜孟子生于弱肉强食,天下混沌未成之时,"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那个博弈时代只能够使民以穷,毕其功于一役,一统天下,否则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只能坐以待毙。期待继续学习您的分享!

  • 闺女的妈咪

    21小时前

    学习者

  • 闺女的妈咪

    21小时前

    有这个可能!商人头脑过于灵活

  • 闺女的妈咪

    21小时前

    自己学习还有人分享,不辛苦!不过这本书内容太多,又特别想好好读一读,只好慢慢来了。还好《白鹿原》原来看过,要不真忙不过来

  • 花若闲

    22小时前

    你是一位严谨的学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