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三作文这样写| 4 | 论证时注意把握材料中的细节

 青梅煮茶 2016-03-16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和尚去拜见师傅。第一次,师傅在吃饭,狼吞虎咽。第二次,师傅在睡觉,呼噜连天。第三次他一见面便问:“师傅你还在努力修行吗?”
师父答:“当然。”
小和尚又问:“如何努力?”
师父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
小和尚不解:“这和常人有何不同?”
师父笑道:“自然不同。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800字文章。
(2013年上海市八校联考)
审题

叙事性的材料作文题,审题时,要仔细阅读,抓细节。这则材料中,师父最后的话很重要,可是,小和尚的不解也很值得思索,他说“这和常人有何不同?”可以推想,小和尚以为的修行应该是打坐参禅,是和常人不同的。明白了这一点,师父的话就好理解了,师父的意思是,修行其实并不高深,修行就在眼下当前、就在吃饭睡觉中。这样,材料的中心就基本把握了。
例文
随心随性
小和尚见师父不是睡觉便是吃饭,对师父这般的修行颇为不解,而师父的回答更具深意:该吃饭时不能像一些人一样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能千般计较。
师父的回答颇具佛家的禅意。佛曰:“世间万物皆是化像,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倘若世人一切随心随性,不去苛求、多求,撇清过多的欲望,吃饭睡觉无所困扰,修行便亦在其中了。
现世的人们,心中有太多的负荷与追求,名利与物质的渴望扰乱了身心,也让我们看不清生命的意义。林清玄在《清欢》中提出疑问:“为何世人以浊为欢,以清为苦?”如今,做什么都讲究场面:相亲时房与车是婚姻的筹码;大学中的文学教育片面要求实用与商业化;为了考研读博埋首于累累书卷又惶恐座位被占,尽出奇招……我们的生活被物质,欲望所侵蚀。生命与物质的界限正在淡化。追名逐利,时时计较,常规的生活因内心负载了过多而面目全非。无止境的欲望让人迷了方向,失了自我。《贞观政要·贪鄙》中说道:“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山中之鸟、水中之鱼因贪而丧命,转而想想人呢,因为心中所负荷的欲望过多而失去了生命的原味,岂不甚愚!
故事中,师父所谓的“修行”不过就是做一个不被名利所扰的凡人罢了。生命本身的意义就是随心随性,该吃则吃,该睡则睡,何来那么多搜求与计较?
当然,随心随性并非视红尘紫陌为畏途,人固然应当有所求有所计较,但绝不能超过心灵的范围。师父的修为亦不是简单的吃睡,社会需要有人积极地追求。杨善洲为改造山林,多少年如一日穿梭于山林,将所有的公俸用于植树造林;“最美的乡村教师们”在每一个贫困山村里,用自己的劳作换孩子们真挚的笑脸;冯骥才为拯救传统民间文化而奔波各地,撰写文章……他们都在秉心追求,真心付出,而社会正需要这些人能真正的乐于投身传递正能量。他们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天使仙人,只是在做自己所热爱的善事,对现世有所追求,却求得是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民族。
违心者,食有所求,睡有所扰。随心者,宽其心,传其爱,造福于世,获得饱满的幸福感。所以,请随心随性,少一份心灵的负荷,多一份造福于世的追求,佛家的禅意便尽在其中了。
分析
观点要反复强化
叙事性的材料,一定要抓住细节,进行论证。这篇作文的长处就在这里。
叙事性的材料,故事性较强,难度不高,大部分同学都能把握大概,不至偏题,可是,要把文章写好、写得深刻,发人之未发,就非要有把握细节的本领。
师父说“自然不同。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对这种该干嘛而不干嘛、凡事要争要抢的行为,师父是持批评态度的。
本文扣住这一细节,第一层次,就从反面立论,写现代人欲望过多,为名利所累,迷失了自我。切中时弊,有说服力。接着,正面立论,在上面一层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指出随心并非无所追求庸庸碌碌,而是积极努力、真心付出。
请注意,文章第一层次后面,有一段议论,“故事中,师父所谓的“修行”不过就是做一个不被名利所扰的凡人罢了。生命本身的意义就是随心随性,该吃则吃,该睡则睡,何来那么多搜求与计较?”两句话,前句点材料,后句夯实观点,弥补了上一段只用例子和引用的欠缺。
当然,这篇文章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个别用词就很值得商榷,作者说“倘若世人一切随心随性”,“随心随性”反复出现,甚至用做标题,让人产生疑惑:原来修行就是随意为之啊,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啊。考场作文原本对词语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出现在标题和中心论点中,就不能不让人诟病了。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但文章一直牢牢抓住材料中的细节展开论述,各评卷老师的印象就很深,也就易于得高分了。
最后,我提供一个分论点,如果能围绕这三个层次来写,同学们可以仔细思考。
分论点1:修行即生活,修行在眼前。
分论点2:修行就是要减少欲望。
分论点3:修行就是要看淡得失。
这三个分论点从哪里来?分论点1,来自于小和尚的疑问“这和常人有何不同?”分论点2、3从“百方搜求”、“千般计较”来。前面说“叙事性的材料作文题,抓细节”,说的就是这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