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书异名的古籍至少一万多种

 殘荷聽雨 2016-03-16


  熟悉古书的人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书异名”,即明明是同一种书却有两个或更多不同的名称。最早注意到同书异名现象的是汉代文学家刘向,在整理图书时,他发现古籍《战国策》竟然有6个不同的书名,他在《战国策书录》中有这样的记述:“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笑谋,宜为《战国策》。”可见,《战国策》之名是刘向最后审定的。事实上,同书异名的现象在古籍中大量存在,如《老子》又名《道德经》,《庄子》又名《南华经》,秦代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等。
  上世纪80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曾出过一本《同书异名通检》,书中共著录同书异名的古籍13500多条,其中有的图书异名达9个之多。即便如此,这本书依旧没有把古代同书异名的图书全部收入其中。
  同书异名现象为读者检索、查找图书带来了不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第一是社会原因,比如古人为了回避君主、圣贤或尊长的名、字、号,一些书籍被迫改易书名。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人为避讳简文帝生母郑太后的讳“阿春”,在说到史书《春秋》时便改为《阳秋》;隋代,为了回避隋文帝杨广之名,《广雅》易名《博雅》;唐代,为了回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齐民要术》易名《齐人要术》等,导致这些图书拥有了两个名字。
  第二是和古书的命名方法有关。例如,先秦图书多无作者自定的书名,后人称呼时多有不同。另外,古时一种书有多种不同的命名方式,这就造成了大量同书异名的书籍出现。如某人的文集,可以以作者的姓、名、字、号、官职、地点等多种方式命名,故《李太白集》又名《李翰林集》,文天祥的《文山集》,因为他当过丞相又名《文丞相集》等。为了简易, 过去的人们还常常用简短的书名代替较长的书名,如《四库全书总目》称《四库总目》,西汉扬雄的《輶辘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后世简称为《方言》,这样,一本书就有了两个名字。
  第三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曾使用过几个不同的书名,《红楼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曹雪芹在创作时曾用过5个书名——《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石头记》《红楼梦》和《情僧录》。
  最后是出于经济方面的原因,具体说来,就是书商为了挣钱,故意标新立异,以招徕顾客购买图书。在中国图书史上,章回小说、医书等经久不衰的畅销书,同一种书不同的书坊争相摹刻,书名屡有改易。如刘肃的《大唐新语》,明冯梦祯刊本改为《唐世说新语》;清代一本名为《引痘论》的书,又名《引痘略》《引种牛痘方书》《引种新法全书》《引痘新法》《引痘略合编》《引种牛痘纪要》《引痘全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