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庖丁解牛》看烘焙学技

 sweetmagic 2016-03-16

庖丁解牛


《庄子》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 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我想大家看完上面的原文和译文之后,会对技术有一个不同的理解,古人在历史长河里讲解过太多类似的文章,还是那句话技术没有捷径,你只有去从实践中悟出它的道理和规律,你自然就理解了技术的自我成长,《庖丁解牛》把一个技术从业者从初识技术到出神入化,绰绰几百字,把很多学技的阶段和境界做了很高深的理解,动作像舞蹈一样、声音像音乐一样、看似技术、却饱含人生哲理和养生之道,今天从《庖丁解牛》解析烘焙学技。


《庖丁解牛》关于技术的三个境界



庖丁经历了19年时间,练习数千头牛,方可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技术,庖丁经过那些阶段才到达这个阶段?文中描述了三个阶段:


1: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2: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3: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从目有全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经历了三个阶段,如果以规律来看也经历了不懂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三个阶段,就比如我们初识烘焙基础原理-熟练操作研发创造-驾驭技术和产品三个阶段同样的道理也是一个意思:


1:熟悉


我们初识烘焙技术,多数都是从熟悉工具、食材、配方、原理、流程、实际操作,附属卫生、温度、安全、形象等等开始,现在大部分学技之人都停留在这个阶段,就像有个配方就有天下一样,其时你什么都不会,死磕技术的过程基于你对基础的理解和练习,这本身就没有任何捷径可讲,就像我当初在这个阶段挨了8年时间一个道理,你只有静下心来,你才能入心,不入心的技术那不叫技术,最多只是个产品。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译文: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这是每一个刚入行学技的人都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你看一个配方,猛一看只是个料单,简单看只是文字,再看是配比,仔细看是相互关系,深度看是平衡关系,你只有真的看懂这个配方,你才知道出现任何技术问题的时候,或者你想任意改变其外形、内在、口味等等表达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驾驭,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2:熟练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译文: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这是一个阶段,庖丁用了三年的时间去理解,就像看一个配方,不再是文字、配比,而是看到了相互关系,为什么多,为什么少,每一个食材起到什么作用,如何平衡这种关系,这不是一朝一日可以做到的,更不是有一个配方你能做出来就代表你会了,其时你不会。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领进门是说的第一个阶段熟悉阶段,我发了六篇闪电泡芙的艺术,讲解了一个完全无裂缝的泡芙,也给了配方,很多人用这个配方根本做不出来,有的人甚至浪费了上百锅原材料,都不得法,不是不得,是你无法理解里面的关系,泡芙配方不代表任何,谁都能做的出来,只是提了一个完全无裂缝一个要求,就极少人能做出来了,所以大家真的要正视技术每一个层面,泡芙完全无裂缝,据目前知道的情况,全球直有两个人能做的出来,莫夫只是其一,这不是你的技术有多强,一个是你驾驭配方的能力,还有就是你死磕的精神,如果你不具备驾驭能力,及时偶尔做出来,一旦出现任何偏差,你还是做不出来,何况做出来后,还要面临生产,培训等等一系列的需要解决的事情。


3:驾驭


我曾经看见一个大师做一个产品动作,我见过很多人做过这件东西,少则半个小时,多则几个小时,可是他只需要几秒钟,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和杂耍艺术家一样,你看他做,就如同看艺术表演一个享受,他做技术,你都不敢眨眼,唯恐一眨眼,这个技术动作就过去了,你再也看不到,我问他,你做这个做了多少年,他回答我:33年;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驾驭技术和能做出来这区别已经不是会不会的问题了。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译文: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


《庖丁解牛》庖丁用19年的积累和沉淀才练就如此绝技,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译文: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19年悟一技,这不是现在这个行业浮躁的现状可以理解的,能做出来算是一技,其时还差的很远,技术永无止境,也非一日之功。


《庖丁解牛》第一段文字描述,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完全脱离了一个宰牛工的可以理解的范围,一个宰牛表现力超高的技艺,已经不是技术,而是艺术,舞蹈艺术化的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音乐一样的声音:砉、騞、莫不中音;就像我看的那个大师,33年的积累玩到艺术般的动作,那不是虚假,也不是刻意,更不是故意做作,那是多少年的习惯,很多小师傅从学技开始,就不关注这些,站没站姿,工作没有相互关系性,人家穿一件工作服,及时半年不洗也是干干净净(只是举例),你的工作服半小时都脏的不行了,这都是习惯的积累,不像看很多所谓的“大师”除了花哨的造型和外面外,并无多少内涵,一件工作服就可以看出来水平了。


《庖丁解牛》明看是技,也是学技之道,以解牛之道喻学技之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是了解技术规律,掌握规律;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了解技术内层,用心做事;《庖丁解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技之道,需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熟悉掌握技术的规律;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要逃避,要勇于面对,要热爱技术,只要你反复的练习,循序渐进,就熟能生巧,驾驭技术,并从悟技之道去悟人生道理。这篇文章我只是分解了学技之道的部分,放开分解还有很多的可以深悟之处,希望这篇文章能带给很多学技之人有一个深的理解。


前天投稿的那篇文章《烘焙行业成为了新兴的吸金行业》提及了行业的真实现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参加一个学习班就开始开公司树品牌,就开始开宗立派办培训,如果从学技之道理解,其时他们还没悟到技术的深层次,不会长久的,有一个朋友就回复了《庖丁解牛》的见解,我以前去学习过这篇文章,所以今天写一篇出来分享给大家,部分文字源于网络整理,最近比较忙,很难静下心来写一些更深层次的文章,大家见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