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古早味

 圆角望 2016-03-16

焦桐(台北)·饮食关键词

台湾居民大多移自福建,清淡偏甜的福州菜,和又油又咸的闽西菜,自然参与建构台湾味道的基调。闽南菜尤其是主调,它重视佐料,也常以中药材入菜,如药炖排骨、当归土虱、烧酒鸡等等。

在台湾发展出的风味小吃中,许多兼具主食、菜肴、点心的功能。另一项显然可察的特色是,台菜常见的外在形象是汤汤水水,食物泡在羹汤中,既吃固体也喝汤,一举两得。

台湾饮食以小吃为大宗,大部分台湾小吃源自经济贫困的年代,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塑造了克勤克俭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带着顽固的模式,保守、重复、停滞、简陋而古朴,我们通过饮食的审美活动,能轻易领略古早的年代,诸如古早的食物、古早烹调方式、古早的用餐氛围、古早的饮食习惯。

在后现代情境中,充斥着对当下的怀旧;古早,是怀旧的符码。现在很多店家标榜“古早味”,然则古早味是什么?何以形成传统?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Edward Shils)在《论传统》中说:传统最明显、基本的意涵是世代相传的东西(traditum),他用这个拉丁文表示传统之形成。

古早味因为被人们喜好而风行、流传,那是一种经验的累积,又点点滴滴被修饰过,成为普罗大众接受的做法、滋味。我们可能并不知道最初的创造者姓啥名谁,也可能张冠李戴,附会某种传说在某个名人身上。人们长期吃它,谈它,视它为生活中的理所当然。何况我们并未或总是生活在古早时代,怎么会知道彼味为古早?此味又如何不古早?

我的论点是:古早并非特定的存在,我们仿佛耳熟能详的古早味,其实是对古早的想象和模拟;我们并非在计较一种实质性传统(substantive tradition),即崇尚过去的成就和智慧,好像今总是不如古。古早味是现存的过去,是当下的一部分。

古早味是一种态度,它崇尚自然。例如熬汤,传统的高汤一定得老老实实用禽畜的肉、骨或水鲜熬制,不胡乱添加人工调味料,诚如西谚所云:欲煮出好汤,锅子必须先微笑。汤要美,先得喂锅子美味。

现在有很多掌勺的人拜了味精做师傅,以为有了味精就会烧菜,任何东西都加味精。中华料理多依赖味精,尤其小吃摊,好像没有味精就不会煮汤,鱼丸汤、海鲜汤少用鱼骨熬制,整包味精就习惯性地倒入锅中,形成顽固的集体怠惰,很令人泄气。

台湾小吃皆带着克勤克俭的表情,古早味常展现朴素美、简单美。简单,即是猪血糕的美感特征,也是生活的艺术,不矫饰,不包装,不过度加工,透露一种质朴憨厚的美学手段,可当点心,可作菜肴,又可取代主食,是蓝领美食的典型之一。因此吃猪血糕少了正经八百的身段,一只猪血糕在手,可以享受边走边吃的快感。有些东西边散步边吃,是很痛快的;吾人社会地位越高,吃东西时越拘谨越讲究礼仪,这种无形的枷锁,固然较不妨碍他人的观瞻,却也压抑了自己的乐趣。

台湾小吃大抵以寺庙为中心而发展,先民移垦台湾,往往是独自漂洋过海,离乡背井的人不免缺乏安全感,加上当时医疗水平低落、治安不靖,更强化了神鬼崇祀的心理。他们通过祭品,祈求神鬼庇佑,香火渐旺,庙埕乃成为市集,庙前小吃历代相传,蒂固为人心依赖的老滋味,炉火旺盛。

小吃几乎都是路边摊起家,即使已经拓展为颇具规模的店面,犹带着路边摊性格。我们品味一道古老的菜肴,仿佛在品味一段逝去的岁月,一段令人怀念的历史痕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