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辗转八年,手术五次!最终“另类”的射频消融解救了她......

 博览众长123 2016-03-16

 邵逸夫医院


邵逸夫医院原创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

  32岁的女性患者戴某自述8年前突发心慌,症状持续约数小时后自动缓解,当地医院检查发现房间隔缺损,遂于2010年北京某医院行开胸房间隔修补术,然而术后心慌症状并无缓解。
  不久,心慌再次发作,戴某遂至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提示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一次抓到了“病根”,戴某至医院就诊,当地医院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术中电生理检查因戴某血管畸形,消融导管难以经股静脉直接到达右心房,手术不得已以失败告终。戴某为求进一步治疗于北京某医院再次行射频消融手术,然而同样手术失败。之后尝试了许多药物,最终均以无效告终。


失望之余,戴某于2015年12月25日第一次来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找到了心内科副主任蒋晨阳医生。看了患者求医的经过,蒋医生决定再尝试做该手术。12月28日,戴某第一次被推上了手术台,然而,经验丰富的蒋医生,在手术台上几经尝试也无法使消融导管通过畸形血管到达消融部位。
  术后,蒋医生结合这一次术中电生理检查的结果,认为常规的经股静脉室上速消融在这样的患者是不适用的。于是和邵逸夫医院电生理团队讨论,决定采用特殊方法为戴某实施室上速的消融。常规手术中,消融导管是通过股静脉穿刺进入下腔静脉进而到达心腔内的消融靶点,而戴某的血管畸形导致导管无法经股静脉到达心腔消融部位,于是他们决定另辟蹊径,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进入上腔静脉进而到达心腔消融部位。这对于蒋医生,甚而对于绝大多数射频消融工作者,是全新的尝试与突破。而对于戴某,是又一次的希望!

2016年2月24日上午,辗转寻医多年的戴某又一次被推上了手术台,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她的内心有着更坚实的信心与希望。这一次的手术非常成功,经左锁骨下静脉将消融导管送到心腔消融靶点并完成消融。术后戴某心慌症状消失,随后康复出院。

  这是一段艰辛的求医路。前后辗转十余家医院,手术5次,但病患和家属没有丝毫怨言。他们的理解和宽容也激发了医生们诊治的创新。这也是全新的探索之路,戴某这样的血管畸形虽为罕见,但却不会是唯一,经左锁骨下静脉入路的射频消融术不失为又一选择。



问题1 :什么是心律失常?

相较于冠心病而言,人们对于心律失常的了解便是少之又少了。简单通俗的讲,心律失常便是“心脏乱跳”。正常心脏跳动的心率在60-100次/分钟,心脏每跳之间的间隔时间也有一定的范围。超出此范围的心脏节律紊乱即为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或心脏骤停。如上述戴某,其心律失常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即属心动过速的范畴。


问题2:什么情况下应该注意自己是否为心律失常?

正如上述的戴某一样,心慌是心律失常患者最常见的自我感受。除此之外,也可表现为胸闷、气促、乏力等。严重的患者可有头晕、黑朦、晕厥等,说明心律失常导致脑供血不足。而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其起病的方式、频度、持续时间、终止方式及伴随的症状各有不同,如上述的戴某,其心律失常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反复心悸发作是主要表现,其发作时的特点为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其他伴随症状有胸闷、无力、头晕、恶心、呼吸困难等。反复出现原因不明的心悸症状应当警惕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图检查对于诊断十分必要。


问题3:什么是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治疗心动过速的原理是什么?

射频消融即导管射频消融(RFCA),是利用消融导管(“一种可调节的导线”)经股静/动脉、左锁骨下静脉等外周血管穿刺到达心腔从而进行心腔电生理检查并明确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及部位或病灶,然后通过导管对该部位发放射频电流,使与电极接触的病灶心肌因电流热效应脱水、干涸、甚至固化、碳化(“烧死病灶”),从而消除心动过速病灶而达到治愈心动过速的目的。适用于药物难治性或不愿服用药物的心动过速患者。


问题4:射频消融手术可靠吗?

由于射频消融手术实施过程中麻醉方式多为局麻(除外个别台上不能配合的患者),且手术切口小,仅需在外周血管穿刺部位开一2mm小口即可,安全可靠,并发症低,其成功率和心律失常复发率取决于心律失常的种类、旁路和异位兴奋灶的位置、有无器质性心脏病以及不同手术中心的技术水平等。以戴某为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目前手术成功率达98%以上,风险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复发率约为2%,是目前医学界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种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