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 教学 l 教学的任务 1. 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能力,增强学生体质 3.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 3 教与学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一)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辅相成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2 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的基础 2 思想品德的提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 3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知识教学中 教学原则与方法(要懂得在案例分析运用) 一、教学原则 (一)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要求:1.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坚持各门学科教学的思想方向性 3.以教师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影响学生 (二)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启发性原则--要求: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3.发挥教学民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四) 直观性原则--要求:1.恰当地运用直观手段 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语言直观 (五)循序渐进原则--要求:1.按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4.处理好“渐进”和“骤进”的关系 (六)巩固性原则--要求:1.使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知识2.帮助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 3.合理组织复习和练习 (七)因材施教原则--要求:1.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2.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二、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 2.谈话法 3.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 2.参观法 (二)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三) 以探究研讨为主的教学方法:1.探究法 2.讨论法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学样式(4)拟定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二、上课:(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结构合理(5)教学能力强(6)效果优良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学习评价 第七章 学校德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三个方面。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和发展需要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表现为受教育者思想的内部矛盾,即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的规律 德育原则(懂得分析) 一、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1)要热爱、尊重、信任学生(2)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3)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二、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1)正面启发、积极疏导(2)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3)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三、知行统一原则:(1)理论学习要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1)培养和建设良好的集体(2)善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五、因材施教原则:(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2)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系统地进行教育 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方法 一、说理教育:1.讲解、报告 2.谈话 3.讨论 4.指导阅读 5.参观、访问、调查 二、榜样示范:1.典范人物 2.学生榜样 3.教师和家长 三、情境感染:1.物质环境的熏陶 2.精神文化环境的感染 四、实际锻炼:1. 常规训练 2.活动锻炼
五、品德评价:1.奖励 2.惩罚 3.操行评定
第八章 教师与学生 * 决定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和职业声望。 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1、专业精神的形成,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专业态度、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专业知识的拓展:(1)学科专业知识的不断加深(2)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不断拓宽(3)教育学科知识的深化(4)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3、专业能力的发展:(1)教学设计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4、专业自我的建立:(1)正确的自我认知(2)积极的自我体验(3)自我调控 学生的本质特征: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2、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当代学生观:1、尊重学生的人格 2、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3、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4、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施教 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合作对话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1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2 尊重、理解、关爱学生; 3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与学生沟通 4 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 1、说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践锻炼法——行为练习的方式、委托任务的方式、组织学习的方式、组织活动的方式 * 班级组织概念:班级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 班级组织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班级组织文化的类型:1 班级物质文化 2 班级制度文化 3 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一)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1)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班集体的基本情况;(2)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 (二)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1.查阅学生档案 2.观察法 3.谈话法 4.调查法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三、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四、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五、制定班级组织的规章制度; 六、搞好班级学习管理;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设计原则:教育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易操作性原则; 八、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计划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