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谒高城墩

 sumingyao 2016-03-16

忆秋,恋秋,爱秋。

生长在滩馀上的我,枕着长江的波涛,伴着南归的大雁,带着旅途的烟尘,也带着对祖先的虔诚膜拜,来到了郁郁葱葱的石庄,绿的路,绿的风,绿的水……这不是生命的源头吗?使我激动,使我亢奋,使我豪情满怀。

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兴盛。有如火如荼的沿江工业园,有风光旖旎的生态园,有挺拔参天的古银杏,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拜谒高城墩。

一脚踏进石庄,我便顺着当地人的指引,急切寻觅,在石庄至璜土的南北公路上向西,经过“地窖三烈士纪念亭”,一直走到大坎村,从村中的简易公路拐弯向南,抬眼望,享有盛名的高城墩就出现在眼前了,白色玻璃钢瓦覆顶的陈列馆结构精巧,新颖雅致。我仿佛闻到了它那文化之香。急不可待地一头扎进高城墩,迎面一座门坊上写:“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墩上下,绿草如茵,佳木亭亭。陈列馆就静静地矗立在墩上。

高城墩的发掘和出土文物,使这个平缓的土丘声名斐扬,对江阴人来说已耳熟能详,它是分布于太湖西北的一处高等级的高台墓地,是这一地区良渚文化的中心,距今5000-4000年,高城墩遗址的发现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199911月,政府有关方面的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半年多的考查发掘,发现墓葬14座,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235(),重大的成果,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驻足在它面前,我看到一部辉煌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历史风云激荡,曾谱写过多少壮丽华彩的诗章,又有过多少可歌可泣的绝唱,它撑起的昨日是那样的庄重,它接纳的今朝,又是这般的宁静,这庄重与宁静,昭示着历史的痕迹,洋溢着人文的情怀。

展厅中央玻璃柜内的那只窄口宽腹的陶罐,高80厘米,最大直径70余厘米,壁厚2厘米,为迄今发现的良渚时期最大的陶器,被尊称为良渚第一罐,国家一级文物,高城墩五号墓出土的最大玉琮,为先民祭地礼器,它内圆外方,棱角鲜明,精湛的雕琢,繁缛多变的文饰,精妙绝伦,巧夺天工。说到玉器,这里有形态各异的玉器专题陈列:“玉镯”、“玉瑗”、“玉环”、“玉壁”、“玉坠”、“玉管”……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这些精美玉器,哪些出自工匠之手?那些是铸玉艺人的心血之作?他们是王公、诸侯、贵夫人的用品?还是贵族者之间往来的赠物?这些都难以考证了。可以肯定的是,这足下的墓坑里躺的都是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生前荣耀,死后也不甘寂寞,将生前掠夺来的珠宝珍馐作为陪葬品埋于棺中,想在阴曹地府继续过富贵荣华的生活。他们驱使了大量劳动力,筑造了这高高的土丘,然后把墓址安在这里,莫非想永远盘踞在人民的头上?让一代代人匍伏他们脚下朝拜他们?然而,他们的华棺、美服、躯体哪里去了?在茫茫的历史风雨中,都腐朽了、消失了。唯有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尽管埋在地下几千年,不为人知,可一旦出土,拂去泥埃,依然质地纯白,光彩照人,我想,只有这些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作品以及人类文明的创造,才是经久不衰,弥足珍贵的珍品。才有着强大的魅力与动人的力量。

斜阳下,走上高城墩向西北方向眺望,平畴沃野,凝碧叠翠;向南看,村落腾起炊烟,在空中袅袅盘旋……这里没有喇叭喧嚣,没有人声嘈杂,有的是溪流潺潺,稻浪滚滚,田园风光,这份独有的清幽是在别的遗址感受不到的,对照现代都市的过眼烟云和泡沫文化,散落在田野村落中的高城墩无愧它人类文化遗产的光荣称号。在我看来,高城墩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凝聚着几千年沉重的史实与丰厚的文化内涵,它平和、从容、博大,在它面前,我感到平静,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匆匆来,匆匆去。高城墩在我的视野里渐渐隐去了,怀着对这片热土的无限深情,我们一步步走出了历史深处,走到了山河处处光辉的今天。明天,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让我们拥抱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