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部中国乡村民居的色彩谱系

 网文网事 2016-03-16

中华大地上,因独特的地质气候环境与族群,行成了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民居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每个地域的乡村民居都形成了自身的建筑色彩,如徽州民居、客家民居......它们共同织就了一部中国乡村民居的色彩谱系。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民居色彩表达的不仅仅是我们视觉上的感官,它的背后,是不同族群的在族群情感、文化心态和生活状态上千丝万缕的美学呈现。

江南海北的人们,心目中故乡的颜色千差万别。每个人的故乡,最开始往往容易想到的是房子和庭院。而这些乡土民居的颜色,受到族群对于色彩崇拜,自然环境和地域地质土壤、石材、木料的影响,而呈现出同一样的色彩谱系,这也可以说是每个离家孩子心灵乡愁的颜色,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东北的民居“永远”是白色的,加上木色围栏与红墙、黑土地;内蒙大草原里,点缀的是白蓝相见的蒙古包;中原大地上,黄河母亲留下的是一簇簇灰黄灰黄的民居院落;江南水乡、无梦的徽州,似乎白墙黑瓦、青砖黑瓦是主色调;还有大西南的清一色的黑寨子、黄土高原的黄窑洞、青藏高原下灰白村落......


徽州民居
粉墙黛瓦的水墨风情


位于皖南的徽州古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重要代表之一,李白行至徽州,赞道:“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徽州民居以其“粉墙黛瓦”的黑白色调和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造型被誉为“中国山水画里的乡村”。


徽州民居传统的墙体砌筑多数为“斗墙”,但易被雨水所侵蚀,所以徽州的古民居,一般在外墙批上石灰,这样建筑就能历经百年风雨而不坏。更为神奇的是,老墙经历岁月的洗礼,竞能自行产生美丽的花纹,富有沧桑的历史美感,这是人工所不能及。


徽州人喜欢平安宁静的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色彩观念,因此徽州人普遍喜爱彩度偏低而色调中性的混合色,从白到灰再到黑的无彩色正好适合人们的心理需求。青黛色的砖瓦、灰色调的青石、精致的马头墙,还原了建材本省的原始本色,没有太多的人为加工,简单自然而又纯粹。


徽州传统民居建筑色彩面貌形成有着独特的人文环境。徽州地杰人灵,文风鼎盛,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这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在这种文人气息浓厚的氛围下,徽州传统的建筑,对建筑装饰往往追求书卷气,亦即以“雅”为审美意蕴的文化氛围,粉墙黛瓦的水墨风情是他们的最爱。


客家民居
黑白相间的情感协调


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是圆楼。寄'天方地圆'的思想于建筑外观造型。


纵观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外墙色彩,白灰勾缝的灰黑色河卵石墙脚,高大的土墙上盖着巨大的一脊两坡的圆黑色屋顶及高挑的宽大出檐,古老斑驳的十几米高黄泥土墙为身。墙上开凿了大小不一的窗口,远远望去,这些'小眼睛'在人们的视线中跳跃,在色彩上形成大面积的'白'与'黑'的对比。


'黑'与'白'如此简练的纯朴而深沉的色调,使其在郁郁丛丛的自然环境中,显得格外鲜明、清雅如墨一般。而'白'墙在'黑'瓦下互相反衬,使建筑基调变得柔和、淡雅、明快。整个色调在远山近绿的映衬下,更象是一幅水墨画。从中既可以看到了美的'协调',又看到美的'对比',单调中蕴有丰富,生硬中含有柔和,静态中兼有动势,厚重中透着轻盈。这美妙的色彩组合,体现外形简洁、朴实无华的建筑本色美,也使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外观造型的美得到进一步升华。


中原民居
山地平原的纯朴硬气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而又南北兼容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中原民居建筑色彩包罗万千,将南北古村落、古庄园、古街道以及窑洞、地坑院这些不同建筑的类型的色彩囊括在内,它们大多数通过黄土+灰石的材料组合,整体建筑以黄色为主色调。


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儿女对黄土地、黄河的崇拜衍生了尚黄传统。中国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黄色是剧中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同时,黄河流域、太行山石形成的自然环境的主色调是黄色,共同促使汉族对于黄色情有独钟。这或许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的原因吧。



西北民居
茫茫高原的粗犷大气


西北民居虽没有徽州民居民居粉墙黛瓦,没有客家民居的黑白本色美,但粗犷大气是它独特的气质。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回族民居、关中窄院民居等不同类型的民居造就了西北民居色彩谱系的千变万化。

窑洞民居,还原了黄土高原的大地本色



回族民居,在茫茫黄沙中造就五彩梦



关中窄院民居,用灰色和土黄色创造奇迹




面对大西北这这种严峻的生存环境,西北人民用勤劳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造就了一个个非凡的奇迹,西北民居的色彩谱系为这篇茫茫的土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蒙古民居
广漠草原的水天一色


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如茵的草场上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是蒙古人的传统民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


广漠草原的水天一色,能够移动的蒙古包是这片草原上特有的色彩,草原是它们的舞台,日升日落间,它们的变幻造就了草原的的变幻。天地之大,茫茫草原,白色的蒙古包,造就了造就了蒙古人民豪放不拘小节,这片草原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家,草原在哪,他们的家就在哪。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真是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羡牛羊”。



巴蜀民居
楼居石寨的朴实淡雅


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
这是巴蜀民居的特点写照,也道出了其典型的建筑色彩。粉白的墙、青黑色的瓦、褐色的木结构,木构件在白色墙面上进行分割与穿插,这是大多数传统巴蜀民居的主要构成色彩,或加以黑色的立柱、枣红的门窗,风格上比较清雅。


干栏建筑是巴蜀民居中最具有代表性民居,巴蜀的木、竹资源丰富,巴蜀人民使用这写最原始的材料造就了一栋栋干栏建筑,简单淳朴的色彩,蕴含的是纯真的返璞归真的田园气息。如阿坝州藏族的木楼、蜀南地区的竹楼、土家族的幽美的吊脚楼,都是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楼居,阿坝州藏族的木楼、蜀南地区的竹楼,石雕石寨,山地院落等多种类型的建筑形式在成就了巴蜀民居的独特的色彩。


传统巴蜀民居雕梁画栋、飞檐斗角的也不少,但大多数显露材料本色,雕而不画,即使画也非大红大紫,华丽光耀。在既不加粉饰又不施油漆,以建材本色为民居色彩风格的传统巴蜀民居,也蕴含着巴蜀人民的淳朴低调。


岭南民居
广府潮汕的富贵洋气


岭南民居的富丽堂皇,岭南建筑文化从颇具江南特色到兼具中西方建筑风格,它在历史中经历了数次变化,最终形成了自身的风格。

在岭南,锅耳屋是传统民居建筑中最经常看到的一种,在广东大部分地区锅耳屋的普遍建筑材料还是以泥、砖、木为主。它经过历代建筑匠师在自然环境、乡土资源、宗教思想、风水观念和传统文化等各方面条件影响下不断创造的结果,以高超的雕刻和绘画艺术增添建筑物的外形美,体现了岭南建筑的传统特征。


岭南民居每一幢古民居,都是艺术的结晶;每一幢古民居,都有一个悠远的故事,诉说着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诉说着这一栋栋古民居里家族的兴衰成败。


滇黔民居
云贵高原上的最炫民族风


滇黔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上,聚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如苗族、傣族、纳西族、彝族等。民族的多样性使得这一地区建筑色彩文化的多样性尤为显著,在多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的西南地区传统民居色彩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突显着其独特的魅力,在建筑色彩领域中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彝族为例,彝族喜欢多种颜色,传统民居是以红色、黑色、黄色为主,这一点在建筑装饰也表现明显。黑色代表庄重和尊贵,彝族青年结婚新建的房子都要用烟熏黑以后方可居住;彝族视红色为生命之色,寄托了浓厚的情感;彝族视黄色为美丽、光明、富贵的象征。这些在彝族民居的色彩中也多有体现。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不同的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也造就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对色彩的独特的理解,也就恰好创造出了建筑色彩的多样,共同唱出了云贵高原上的最炫民族风。



藏族民居
铭刻在房子上的色彩信仰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而藏族宗教信仰的盛行,造就了宗教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为西藏民居更增添了魅力。


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藏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最明显的标志是藏民居室内墙壁上方多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绘蓝、绿、红三色,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外墙门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悬红、蓝、白三色条形布幔,周围窗套为黑色,屋顶女儿墙的脚线及其转角部位则是红、白、蓝、黄、绿五色布条形成的“幢”。

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观中,五色分别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来表达吉祥的愿望。西藏还有以墙体装饰表达藏传佛教派别的,如萨迦民居的墙上涂有白色,在白色上再涂以相同宽度的土红色和深蓝灰色,中空为白色。在建筑主体或院墙直角转弯处及较宽的墙面上,还自上而下地用土红色和白色装饰,以标识该地区信仰萨迦派。



转载于旅课草堂(旅课草堂后台君,微信号fuzhenxing_w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