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面回放】魏晶是河南新乡人,今年26岁。她打算毕业后留在重庆,早早地就开始寻觅职位。在一次校招中,她看到重庆某区县质监局正在招聘食物检测技术员,正好专业对口,她立刻送上简历。对方是一名中年男子,看完魏晶的简历后,他询问:“你是河南人,毕业不打算回河南?”魏晶摇头,称想留在重庆。对方又问:“你有没有重庆男朋友?”“当时我愣了,不明白为什么要问这个。”迟疑了一会儿,魏晶坦白:“没有,我是单身。”对方笑笑,下了结论:“那你稳定不下来。”说完,他把魏晶的简历压在其他人的资料下方,对她说可以走了。 【魏晶决定】“下次,如果还有人招聘那么问,我一定会说自己有男友。” 【看似奇葩】当事人觉得奇怪,围观者也觉得奇葩,只因为“你是女生”。 我们注意到,在“男女平等”的语境下,新闻界并没有对性别歧视问题进行过多报道,因为从社会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敏感问题,但关于两性不平等现象加剧问题的文章却层出不穷,有媒体甚至评论中国妇女的地位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燕尾服而得到改善。尤其是在求职就业方面,男生和女生的待遇存在天壤之别。有一项调查显示,高达86.6%的女大学生受到过一种或多种招聘性别歧视。有80.2%女性认为,在招聘中存在“招聘信息显示限男性或男性优先”、“拒不接收或不看女性简历”、“不给女性笔试、面试机会”、“不给女性复试机会”和“提高对女性的学历要求”的现象。 我们知道,大学生“就业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它犹如一幅存在已久的图画,每到求职高峰期,就会被人们添加一些笔墨。招聘性别歧视在给予男性求职者更多参与机会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对女性求职者造成机会的相对剥夺。就业的“性别门槛”,让女性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成为被歧视、被排斥的边缘群体。 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层出不穷的性别歧视,剥夺了女性的平等参与权魏同学的遭遇不是个案她的遭遇也不会是第一次今后还会碰到。我们应该承认,在社会化的劳动分工中,确实有少数岗位具有鲜明的性别属性,不适合男性或者女性。然而,绝大多数岗位对性别属性并没有专门要求,理应一视同仁,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将女性拒之门外。很多时候,女生不是不够优秀,而是缺乏机会去证明自己。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性别歧视作为就业中的潜规则,已经让女性感到一种“被鄙视”、“被嫌弃”的感觉,甚至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自卑感和焦虑感。性别歧视的大行其道,不仅损伤了社会公平,也会加重女性的心理负担,不仅意味着女性的就业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还意味着精神上的挫败感和压抑感;这样的失败者形象,让人痛心不已。 根除招聘性别歧视,消除制度“壁垒”和人为的“藩篱”,让那些暂时还“无”的制度建立起来,让那些已“有”的制度发挥应有的效力,给予女性平等的参与机会,女性才有更多“人生出彩”的可能性,我们的社会才会更有活力。性别歧视在日常工作氛围中很多是隐形的,但很多女性朋友在应聘时,每每都要问到“结婚、生子、人生规划”的话题,这算不算把歧视放在明面上?性别歧视害死人,不是危言耸听,这不仅仅现实中切实发生过,主要是在意识形态上根深蒂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