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第三部分: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以来的礼制分崩离析,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民族间相互融合,华夏民族主体形成,整个社会在征战兼并中逐步走向统一。![[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710/67905742_1)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710/67905742_2)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710/67905742_3)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710/67905742_4)
吴王夫差青铜鉴 :一级甲等文物
吴王夫差鉴.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鉴是盛水器。此器形如大缸,平底。器腹两侧有虎头状兽耳,两耳间的口沿旁有小虎攀缘器口,作探水状。通体饰繁密的交龙纹三周。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710/67905742_5)
王子午鼎:春秋楚国。器身上的龙形怪兽饰物是中国最早的失蜡法实例之一,在长篇铭文中使用鸟篆体也十分罕见,因此被誉为楚式鼎之冠。
王子午鼎。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千克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
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盖铭4字,器铭84字,内容主要是王子午叙说自己的德政,同时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作器者为王子午。王子午系楚庄王之子,又名子庚,颇有战功,楚共王时他为司马,在吴国入侵楚国时曾率楚军大败吴师。楚康王二年(公元前558年)继任令尹,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病卒。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710/67905742_6)
吴王光青铜鉴.
中国春秋晚期的吴国青铜器。因作器者为吴王光而得名。是吴王光为其女儿叔姬出嫁制作的媵器。1955年在安徽省寿县蔡侯墓中出土。共两件。均为圆腹平底、双兽耳。器高35厘米,口径59厘米。出土时器内各有一小铜瓠。鉴上有铭文52字,说明作器原因,还记载当时吴、蔡两国间的关系。铭文证实吴国为姬姓后裔。鉴出于蔡侯之墓,表明吴、蔡关系密切。两国均为姬姓,互通婚姻,说明当时已打破了同姓不婚的禁律。器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710/67905742_7)
洹子孟姜壶又称齐侯壶,有甲乙两器,发现于清代中叶。高22.1厘米、口径13.4厘米。铜壶颈部内壁有铭文142字,是齐侯为田洹子之父所作的祭器。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710/67905742_8)
上:青铜剑【春秋·楚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
中:“吴王光”青铜剑【春秋·吴,1964年山西原平出土】
下:“吴王夫差”青铜剑【春秋·吴,1976年河南辉县出土】
吴王夫差剑为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时制造的一系列青铜剑。剑身铸有“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样。
吴王夫差剑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截至2014年5月)。1976年河南辉县出土吴王夫差剑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山东平度发现的吴王夫差剑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藏;台湾古越阁藏有吴王夫差剑一把;1976年湖北襄阳出土吴王夫差剑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吴王光青铜剑(中)
剑长:50.7cm 刃宽:5cm茎长:9cm
1964年在山西原平出土,原藏于山西博物院,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剑系春秋后期,剑茎短,长锷。剑首圆形,茎圆柱形,中间两条凸棱,脊断面菱形。剑格两面有兽面纹。剑身两侧饰火焰纹。近剑格处有铭文,自己剥蚀,大体可辨为两行八字:“攻吴王光自作用剑”。
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前496),春秋时期吴国第24任国王,又作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著名军事家,为“春秋五霸”之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710/67905742_9)
楚王熊悍鼎,通高53厘米,口径45.5厘米。鼎的腹部微弧,两侧有一对长方形附耳,三只蹄形足外撇。器盖上有一圆环和三个变形的鸟型钮。器中部环绕一周弦纹,腹上部装饰有细密变形的涡纹。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image95.360doc.com/DownloadImg/2016/03/1710/67905742_10)
青铜素命(ling)镈(素命镈)
春秋·齐(公元前770-前476年)
通高66、口长44、口宽34.8厘米
传1870年山西荣河后土祠出土
鎛为古代青铜乐器,是钟类器中的“巨人”。形似钟而口线平,器形巨大,有钮可悬挂,连撞击发出声音。按史籍记载,它声如大钟洪亮悠扬,是用来指挥乐队,控制整体节奏的乐器。
素命镈有铭文l74字,铭文大意为鲍叔之孙素命铸造这件乐器,用来祈求齐国国运昌盛,福泽万年。同时,素命用此器享祀追思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以及自己的父母,祈求先祖保佑鲍氏子弟健康长寿,同时,他表示会严格约束鲍氏子弟的行为规范以求子孙永享富贵。素命还追述了自己的祖父鲍叔有功于齐,齐侯赐予鲍叔封邑与人民,并以此勉励自己奋发努力。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兽耳青铜壶(春秋.晋)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青铜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战国时的冰酒器。长76厘米,宽76厘米,高63.2厘米,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鉴身的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个拱曲的龙形耳钮,钮尾均有小龙缠绕,又有两朵五瓣小花立于尾上。外观新颖别致,奇特精美,冷热藏酒,功能兼备!双层的方形器皿,中有方壶,上有镂孔盖,鉴、壶之间可置冰,是我国最早的冰箱。四足兽、八龙耳,八接檐,蟠螭纹、勾连云纹,异常精美!上置长柄铜勺。铸造技艺精湛,失蜡、镶嵌、镂雕、浮雕俱全。极具艺术珍藏价值!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曾侯乙青铜冰鉴:一级甲等文物,古代冰箱。
曾侯乙墓地处湖北省随州市,夏季时酷暑难耐,因此,此墓中出土两件大型青铜冰鉴也就不足为怪了,而且与古代文献记载的周代流行在夏季饮冰镇酒恰相印证。这一青铜冰鉴的发现充分证明,我国至迟在战国时代已发明了原始的“冰箱”,而冷饮的出现也就肯定不会晚于战国时代。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的。当然,这套青铜冰鉴除可降温冻饮之外,还可在鉴腹内加入热水,使缶内美酒迅速增温,成为适合冬天时饮用的温酒。可谓一举两得,其妙无穷!
青铜缶。战国·曾,1977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高124.5厘米、口径48.4厘米。
此缶为曾侯乙自作用器,重327.5千克,盖上有4个环钮,盖用环链扣在肩上的龙形拱钮上。腹部有4个环钮,大概是供移动时捆绑绳索所用。缶的颈和下腹部饰有蟠虺纹组成的蕉叶纹,其上为3匝蟠虺纹,颈部有“曾侯乙乍持,用冬(终)”的铭文,表明它是曾侯乙王室所用的大型储酒器。这是迄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先秦酒器。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曾中斿父方壶。于1966年出土于湖北省京山县苏家垅。通高:65.5厘米
口长:22.8厘米宽:16.5厘米足长:30.5厘米宽:23.5厘米。所处时期:春秋早期
容酒器。形体高大,长颈,鼓腹,圈足。两耳作龙首衔环。盖上有镂孔的莲花瓣。盖沿及器的颈部饰窃曲纹,器物口沿和器腹饰环带纹,线条流畅。器盖同铭,各铸五行十二字,内容记载曾中斿父用优质青铸壶。
壶:壶在商代已有,春秋战国尤其盛行。商代的壶多扁圆,贯耳(耳象筒子),圈足。周代的壶圆形,长颈,大腹,有盖,兽耳衔环。春秋的壶扁圆,长颈,肩上有二伏兽,有盖,盖上常作莲瓣装饰;也见到方壶。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大壶,圈足下有伏兽,盖上装饰莲瓣,中立一鹤。战国的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形状。圆形壶到汉代称为锺,方形壶则称为钫了。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甘斿”银匜(战国,中国最早的银器皿)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蔡侯申方壶。高79.8厘米,口长18.5厘米、口宽18.3厘米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这件青铜方壶是盛酒或盛水器,有盖,盖上为镂空的莲瓣状装饰。长颈,颈部有两个大兽耳;腹部作十字分栏装饰。颈部和腹部的上半部有细小的蟠螭纹,底有4个动物形足。壶颈部内侧有铭文6字:“蔡侯申之用壶”。蔡侯申即蔡昭侯。蔡是周初武王弟叔度的封国,后因叔度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蔡仲于此,建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朱绘陶兽耳方壶:春秋燕国,造型与纹饰均仿青铜器,以陶土为材质极为少见。1957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区松园村战国墓葬,为战国时期燕国的盛酒器
此壶为泥质灰陶,陶胎呈深灰色,平盖,颈部四周有对称兽耳和兽面衔环铺首各一对,从颈到腹为上方下圆形式,器身贴格状宽带成四开光,朱绘云纹和变形蟠螭纹,造型优美,是战国陶器的珍品。燕国类似的彩绘仿铜陶器在燕上都(今北京市西南)、燕下都(今河北省易县)周围多有发现,这也正是燕国墓葬的一个特点。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虎钮青铜罍(春秋.郑,1923年出土,上图左)。牺形青铜尊(春秋,1956年出土,上图右)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青铜方壶(春秋.晋,1961年出土)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一级甲等文物,古代青铜通行证(战国.楚,1957年出土)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 [转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之春秋战国(一)](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兽钮青铜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