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校听了两节课:一节现代文阅读,课题是《敬畏自然》;一节文言文阅读,课题是《狼》。 就两类文体而言,前者在基础意义层次的理解上,并无障碍,须侧重在鉴赏性的分析;后者因为存在语言形式上的隔膜,在古代与现代语言的差异性与转化上,需进行解读,即语言层次的分析成为教学重点。 这么看,前者的课堂类型近似与理解性价值倾向的课堂,后者的课堂为知识价值导向的课堂。 因为课堂价值定位不同,在课堂组织上也应该有所差异。 (一) 先说说,知识性课堂的特定与结构。知识性课堂,侧重关注语言积累与语用层面的教学。在文言文的阅读,集中体现在:生僻字的音形义的学习;基础性词汇的理解,主要为实词;重点语句的意义理解;全文的意义疏通。 一节知识呈现课,需要做到几点: 其一,对于这节课要教什么,一定要做出清晰化思考。也就是要能够梳理知识,并且可以做到知识系统化。 阅读一篇文言文,教师要知道在字词、语句等语言理解和积累上,重点是什么。 其二,对于相关学习知识,在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什么问题,怎样避免学生出现类似问题,即明确教学的策略。 其三,知识的学习达成指标是什么,怎么做到教学的处处落实,这些方面都要有一个思考,并且提出和施用正确的教学方法。 其四,对于知识教学的效果,要有即时练习与检测,即随时发现问题,并且针对问题,进行教学反馈。 知识性教学,最强调的是,知识落实的效率,以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表现;也就是看,是不是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如果用如上标准去衡量这节课,我便发现,教师的教学具有随意性。知识的呈现,不是预定的,而是依靠学生的课堂上问题的暴露。一会发现,“担”这个多音字读错了;在一会儿发现“顷刻”的读音不准确。出现问题,再进行纠正。这种生成性与预见性要结合起来。一节课完全依靠生成,这说明教学比较盲目。 在知识教学中,讨论这种组织方式要谨慎使用。因为讨论是多方参与的,互动性很强,是一种团队学习方式,有助于解决复杂认识的难题。可是,就一般文言阅读而言,出现字词的障碍,以及语句理解的偏差,可以依靠同伴询问,师生一对一问答,就可以快速得到答案。 发散的讨论,耗费时间太长了,教师似乎在教学中缺乏成本估算。这就是说他,不考虑付出时间和人力成本,与取得的结果之间,是不是有效的,高效的。 (二) 再说说理解性课堂。 在阅读中,侧重在实现理解目的的课堂,其获得的意义,便成为了教学的指向。 读一篇文章,你要学生读懂什么?即需要预设阅读理解的目标。这是一种主观性知识。它因为主要来自于人的主观性理解,因此客观性和统一性,以及标准性是不足的。 当一节课,定位在文本理解时,需要为理解的多样性呈现,以及多元理解预设互动性交流的环节。 这样的课堂自然以师生之间的多元对话为主,而且需要处理好共性认知与个性认知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之前,我们可以预知的教学实现的那个所谓的获取“意义”,有多种存在形式: 其一,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他在文本里预埋下的那些意义。这也就是文本的基础性意义。 其二,在文本行程后,历时阅读积累下来的,不同文本解读。这是不同时空下,出于不同视角,多人参与的关于文本的多样化理解和解读。 其三,教师出于教学的目的,独立阅读,以自己的阅读经验介入,而获得的,带有个体鲜明特点的阅读体会。 其四,学生在阅读现场,他们生发出来的,关于文本理解的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义是共性的,即所有人的认知,都努力贴近作者的表达意图。或许,我们距离那个阅读的真相无限接近,可是注定它们——作者的表达意义与读者的理解意义是不能完全重合的。 指向获得共同理解,主要有三条渠道: 一是在文本阅读中,进行透视,找到作者当初表达时的思想脉络;二是从时代话语特点,去关照这篇文章作者怎样曲折反应社会生活;三是结合作者的一贯创作思想与风格,探寻其表达时的心路历程。 其他三种意义,都是个性化的。 有的老师在备课时找到多种文本解读的意见,彼此关照分析,形成自己的传播意义。也就是教学意义。这种教学也是比较多见的。 还有的老师,重视自己的阅读体验,在阅读中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思考。这就是有个性的,有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老师。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呈现个体化阅读经验的老师,目前比较少见。这是奠定自己阅读教学风格的重要前提。 再有的老师,在查阅资料,知道别人怎么理解,再自己尝试阅读,获得阅读经验之后,并不是刻意把某一种认识传播出去,而是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理解时,广泛参与讨论,从而引导他们形成内化理解。也就是说,这个老师的成熟,体现在他在组织课堂讨论时,教好处理了教与学的多元互动,让思想产生碰撞。 基于以上认识,再去看这一节课,我们发现老师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独到理解——他选取的基于神话塑造的形式,来剖析作者表达的手段以及目的,相对于《敬畏自然》这篇文章而言,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他是一个有教学个性的老师。然而,遗憾的是,他的传播这个知识时,采取的是教师牵引的手段,学生的参与具有被动性。这客观制约了思维的扩散,让一节课里无法形成多元化思考。而且,关于文本基础意义的理解,显得薄弱。 这也是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三) 观摩一节课,从研究角度而言,这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样本。如上的思考与发言,源自课例,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借鉴和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提供观摩的老师,是推进教研的主要力量。 感谢两位老师之于研究的贡献。 此文谈及的问题,具有现实教学的共性问题,并不仅仅针对本人本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