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观课发言

 江山携手 2016-03-17

在华辰学校听了两节课,《范进中举》的同课异构。

课后与老师做了二十分钟的点评。

我以为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研方式,当前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参与者,即观课与评课,要明晰其关注点是什么。

同课异构的“同”与“异”各指什么?

先说同。

这两节课,相同的地方包括,课堂时空取同,连排课,一间教室;课题相同,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大致不差——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与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在一所学校,一个年级,差别不多。

问题出现了,这么多相同的条件,最后可以导致那个课堂教学的结果,完全一致吗?大家看到了,不一样。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致,资料共享。可是最后,教学的效益还是不同的。

这说明,在同课的背景下,还有一些条件是不同的,这差异性的观察非常重要。或许,这些不同,最后导致了课堂的落差与教学的区分。

我们看看这个“异”。什么不同呢?教师的专业态度与专业水平是有差异的。

有人要说了,教师在公开课上,都是全力以赴的,其专业态度没有明显差异。

我这里说的专业态度,不是一般而言的,教学认真与否。专业态度在一节课上,教师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中自然流露出来。学生对于老师的专业态度评判,依靠的是直觉。他或许之前与你陌生,可是他看到了,便产生了好恶一类的感情

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观察教师的课堂表现:

其一,他的非语言表达,诸如辅助性教学的,肢体动作表情等。

就说一点吧,你看老师脸上是不是微笑着,他的微笑是不是由衷的,换做你是学生,你喜欢哪个老师?这个老师的非语言表现,怎么获得了你的好感?这都是我们听课时,需要观察和思考的。由此,我们就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经验。

其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

若一个老师总是在黑板前,讲台范围活动,说明什么?他一定是有目的的。这样一来,他可以便于控制播放课件,在黑板上书写,以及站在众人视线之下,进行讲解。教师在获得如上便利条件之外,不利的条件是什么?就是离学生很远,尤其教室后面的学生,总需要与你相隔着遥远的距离,至少心理距离如此。或许,老师并不在讲台上长时站立,他乐于在教室里,穿行在行列之间,一节课下来,几乎到达了每一个人的身边,那么这个老师的课堂控制力是不是提高了?而且,与学生的亲和力,也有改变吧?

其三,看老师是不是用视线关注到了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好的老师,在教室里,他的眼睛看过去,没有一个学生不在他的关切之下。若一个学生,一节课里,总在找老师的眼睛,可是他无法与老师有过眼光的对视和交流。你想,这个学生怎么看?他一定觉得这个老师的眼里没有他。

一个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影响一节课的效益。这也包括文本的理解教学的预设教学生成性三个维度。

就文本的理解而言。我想着要分析范进的性格特点。以为这是一个重要知识,我要把这个认识告诉学生。这是你对于文本内容的一个理解。再有的老师想,吴敬梓,为什么要写《儒林外史》呢?这本书的价值是什么?即在当时,可以看透社会世态炎凉,看明白科举对于人性的扭曲与损害的,有几个人呢?这篇文章的针砭性,以及范进人物的悲剧意义,你理解到了。这又是一个认知的立足点。上面这两个认识,有差异吧?差异化认识,会导致两节课的落点设计不同。自然,你还可以想一想,今天的学生还要学习这样的文章,范进在如今的语境里,他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这又延展了认知。

就教学设计而言。你要你的学生,以怎样的认知条件进入课堂?这个问题,你想过吗?你要学生一无所知,然后完全在课堂展开学习,还是要他读一读课文?又要他读到什么程度呢?是疏通字词,还是分析解构,把基本意思弄明白了?再或者布置思考题,让他独立思考。

你的设想不同,也决定了你的这节课形态不同。如你要学生从零开始,这节课,就需要先读课文,布置问题,要他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再后集体交流。这个问题讨论的过程下来,多长时间?十几分钟吧!

如此,你就要消磨很多时间,集体交流的时间变得紧张了。为什么不做到前置学习呢?即重视课前预习呢?

再说一节课里,教师的预设性与生成性。

我以为,教师的行为,背后都有理念的支撑。

有的老师以为知识的落实最为重要。所以,他非常强调学生要学会了。为此,他要抓两件事:首先是知识的显著化。语文知识具有模糊性,主观性。教师要提纯出来这些知识,很多时候,就是结论,例如范进的人物性格特点,可以用很多词汇来概括。教师为学生总结出来,然后让学生记录,再朗读记忆。这就说到第二点做法了,即是抓落实。

还有的老师想了,语文课的知识,不具有迁移性,总结出范进的性格,那些条文,不具有诵读的意义。所以,他不去总结出几句话,而是让学生结合文本,看哪里体现人物特点,引导学生去一点一点感受。这就是重视生成了。所以,这样的老师,他的投影就少,反过来会随时板书。因为板书具有生成性。

我以怎么看课,来评课,其实无意说哪节课哪个老师是我欣赏的。我愿意抛出我看到的现象和行为,供大家思考。教学在细节处,掩藏下这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