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夸大课堂中教学技术性改进的作用

 江山携手 2016-03-17

教学技术层面的变革是有局限性的。在很多次已经经历的教育变革,一旦沉潜到教学层面,即依靠教师最为改革的主体时,这种发生在课堂上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其现实与期待之间总是有距离的。用类比说话,理想很丰腴,而现实很骨感。

技术层面的教学改革为什么效能有限?这有几个原因:其一,教学变革侧重在变革教法,可以发展技术而成为艺术的注定是小众。所谓教学的改革,偏重于教的改革,也就是教师从自己角度出发,进行的如何教的技术化改良。这种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趋近于艺术化追求。无论在哪个领域,可以提升技术而具备艺术水平的一定是极少人数。也就是说,可以把课堂教学发展而为艺术化教学的,是少数教师。这些小众的价值在于发挥高端示范和引领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否在别人那里确实有效,与其人的主动性等因素有关。教学侧重在技术加工上的革新,所改变的人与它提升的效率,其实都不可能是大众化的,普及性的。其二,技术的提升来自经验的积累和师师相因的传承,而这种旧式的学习缺乏稳定的效率保证。在教学实践中,新入职的教师在行业里是生手,他若熟悉教师工作,站住讲台,需要向前辈教师学习。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教学技术不是师范教育可以获取的,来自一线教师的拜师型的学习,是促使教师成熟的主要渠道。这样因为依赖于教师经验的传播,其技术难以有持续的高水平提升。其三,教学专业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便因为业务成熟,在校际发生角色转化,较多教师偏离业务发展轨迹,而成为管理人员或者较多精力都偏向到教学管理。这客观造成了技术发展的中断。其四,教师是教育活动参与中的最大多数,也是力量最为薄弱的一环,这一条件决定了,教学改革最容易从这里发力;在个别教师与少数曝光的课堂,会发生预期的改变,可是一个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是缺乏监控,具有隐私特点,也就是若教学变革不是教师由衷接受,则很难在日常教学中延续下去。而且当个别教师的技术发展不可复制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大众教师的教学是难于改变的。

教学技术变革是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主流形式。无论过去我们倡导的改革是从哪个入口启动的,都需要教师的适应性改变,由此联动于教师的技术化教学改良。我追踪了中国基础教育在教学领域二十几年的改革,依然发现,这里大众化教师往往沉潜在底层,较少被汹涌的潮流带动。即教师的教学,我指的是大众教师的教学,缺少本质性改变。

教学的技术化改革,固然重要,可是也不能过于夸大这种变革的有效性。诸如提高课堂效率,希望依托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等,其实都是理想化的认识。中国现实教育刚刚从追求规模效益,逐步规范教学管理走过来,距离科学管理和带有科学价值的教学进步还有很远的路途。

中国的教育在教师教学上是具有优势的。与其他国家的教育环境比较,中国教育具有两点优势:首先,中国的课堂具有开放性,而中国的教师乐于接受外来的干预,对于社会期待的课堂中行为的变革是接受的。很多地方和国家,课堂的隐私被保护,即课堂较少受到外来的干预,即教师难于接受管理着施加的教学改进的影响。他们的教师教学更加个性化,也就不免固步自封,具有随意性。比较而言,中国的课堂显得实效性更加突出。一些国家来访,专门到我国的课堂探寻经验。此外,中国具有一个完备的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技术改进的支撑体系。学校里有教研组和教科室,与区县和省市的教研室形成联通,一批专业人员活跃在学校和课堂,他们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服务。这也是中国教育独有的教学改进的特有体系。

中国教育不缺少很漂亮的课堂,也有会上课的老师,可是打开门户比较,我们还需要看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还是滞后的。以课堂教学的优势并未奠定我国课堂的普遍高效,这显然不是依靠技术化改进可以解决的。

我们需要重视发生在课堂里的变革,同时也要启动教育的新制度构建,以及有利环境的营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