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的蜕变

 江山携手 2016-03-17

本来是陪客。校长知道我来,加了一节语文课,邀我听听。

这是一节常态课。女教师,身材小巧,教学非常从容。她执教的课文是《孙权劝学》。

课上得有板有眼,在教学上看是有功夫的课。这样的课堂是教师依靠教学经验打造出来的,就课堂的教学技术应用而言,少有纰漏。若教师肯于下功夫,掌握了基本教学技术,把课堂雕琢出这个模样,也是值得赞赏的。

我说这课吃功夫,体现在两点:其一,教师准确把握了文言教学的基本流程。这节课导入板书课题之后,教师指令初读课文,解决读音问题;再疏通词语含义,对文章基本意义有所了解;然后集中解析几句重点语句,把握文章的显著意义;梳理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学层层推进,对文章的理解逐步深入。由此看出,教师对于文本吃得透,对文章内含的知识要点,梳理清晰。其二,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障碍时,都注意提供学习扶持。本文教学时,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教师都有预知,即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此时给予必要的指示或点拨。如初读课文,预估学生有不认识的字,便提供了字音提示;在学生梳理文章意义的时候,把重点词语的解释都标示出来;在学生缺乏文章背景知识了解的时候,也把有关知识投影出来。等等。教师每在学生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就预先提供了解释性的答案。这非常便利于学生学习。

这样一节传统教学的样本课,引发了我的思考。二十几年前,我就是这么教文言文阅读课的,也未必比这位老师教得更精当。过去的一节普遍认为合理的课,在今天的话语背景下审视,我以为值得商榷。

这是为什么?二十年前,学生可以得到的学习的扶持有限,学习渠道单一,教师与课堂自然需要担负信息传播的责任。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是怎么让学生从不知道变成知道,所以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我来把我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告诉”你。这种告诉式的教学成为了通用教学模型。同时,我们也把可以告知的知识作为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现在我们把这样的教学叫做知识唯一的教学。知识价值被放大,其背景是社会封闭,知识传播受限,渴求知道更多的心理,迫使教育把知识当做教学中的圭皋。看看这二十年,我们的学习环境在发生哪些变化?过去没有投影和电脑,教学依靠板书,一道题,一句话都要写在黑板上,这被呈现在视觉里的知识一般是核心和重要的内容,教师还要学生记录在笔记本上回去默记下来,明天还会有小测,看你落实的情况。现在板书少了,有更为便捷而丰富的信息,可以由课件来展示。这给教学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容量。过去,我们只有一本教材,练习要教师自己编拟,学生抄写在本子上,然后完成作业。这样的训练容量也是小的。如今,教辅普遍被应用,试题呈现密集,而且非常容易。题海战术由此可以充分展开。过去,课文的解读来自教师且只有这一条渠道,听老师的,信老师的即可。如今,网络资讯发达一百度疑问都有解释,或问问家长,他们也多有知识积累。在资讯发达和共享的社会条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也无法成为唯一的解读者。教学权威性的衰减是一个必然趋势。以文言文解释为例,很多教辅都给出了详细的解释,若教师的梳理与之不同,就会被学生质问。在知识传播更加具有开放性的条件下,教师依靠先知和多知而奠定的学术权威被质疑;网络又作为巨大容量的知识存储,使得我们依靠脑力的记忆价值衰减了。如此一来,告知式的教学变得越来越不合理。

新课程改革十几年了,在部分教师和部分课堂已然发生改变,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加强。然而,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被曝光的课堂,大量的教学冰山体还被深埋在海洋中,这样的课堂其实还在讲述昨天的故事。告知这一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存在于我今天所看到的这一节课中的。其实,在校长给我推荐这个老师和这节课,大约是因为这样的教师和教学普遍被认为是值得赞许的。我也不以为单就教学而言,她的技术应用有多大问题。这样的教学还很有认可度,而且还普遍存在。这至少说明,我们的教育生态支持如此以教师处于知识高端,来引领教学的方式。

强调教和会教,势必形成教学中告知的语态。在告知式教学中,教师假定我教了,教明白了,都告诉你了,就意味着教师一方的责任就尽到了;之后学生是否学会了,知道了,全在自己了。我们的老师还习惯于质问学生:我是不是教过,你怎么还不会?我希望老师反过来思考,在教师告知后,学生的学习跟进是怎样的:他只有记录下来这个告知内容,然后背诵记忆,最终可以实现知识复现,也就是可以重复老师的告知。这种进行知识记忆,并能在考试中进行知识复现的学习是不是我们教育希望实现的学习形式和状态?也许,我们会否定。可是,以告知为教学方式,其实导致的结果就是记忆复现的学习。

就初中的文言文而言,比较短小和浅显。一般情况下,学生依照教材注释独立阅读,可以大致明白意思。增加推敲和问询,及查阅,基本是可以完成意义疏通的。可是,教师上课先假定所有学生所有的词语都不理解,然后从头到尾进行文本串讲,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懈怠。教师浪费自己的教学精力的同时,也占据了课堂时间,可是却养成学生的懒汉思维。我们早就对教师有了习惯性认识,反正老师会讲,你不用着急。

合理的教学注定要依据学习需要而设定,所教的一定是学生不会的,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代劳。我们以教学引导,目的是把优良的学习模型传达给学生,使之走上正确的学路。所以,我们看,一个优秀学生他是怎么学习的?合理的学习需要走一个流程:自学,积累经验并提出疑问;课堂提问,研讨,并与同学分享自学成果;以别人为师,包括教师讲授,增加知识积累;完成练习和迁移性质的作业,以巩固和转化所学;继续自学,为下一节课铺垫。我们一直强调因学设教,这个所谓的教与学生怎么学是联系在一起的。若把前面的学的模型在学生中普及,则适应性的教学必然是把课堂让位给学生,他们在这个时空里,需要展开的学习行为包括:汇报,分享学习经验;质疑,小组或集体讨论问题;听取教师点拨或讲授,领会难点和重点;完成必要的练习和进行综合性学习实践。

一节课里,若装下如上学生学习行为,这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学堂,也注定是最为节约教师精力和具有高效特征的教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