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缘于对古代建筑的热爱,我决定沿着梁思成与林徽因曾经走过的足迹去寻访唐代的遗迹。唐代存世建筑为数不多,从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来看,这其中当属佛光寺和南禅寺最为辉煌。
从太原出发,南禅寺在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处,路程相比佛光寺稍近,便先寻访南禅寺。南禅寺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斗拱结构建筑的显著特色。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南禅寺为非正式的村佛堂,为厅堂型结构,并建造了等级较低的歇山顶。由于南禅寺佛教级别较低,地理位置偏远,深居穷乡僻壤之中,恐怕也是它能安然存世的主要原因。





沿着碎石铺设的公路,继续向东于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处便是佛光山,半山腰处就是佛光寺了。它坐东向西,三面环山,三进院落依山势相叠而上,布局严整,气势恢弘。推开山门,就在刹那间,我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了。寺庙的庄严穆肃,大气磅礴之势让人肃然起敬,时间仿佛在那一时刻凝固了。当我缓过劲来时,这才仔细地端详着一切,寺内非常宁静,正前方正殿东大殿依山而建,仿佛镶嵌于大山这中的一块圣石。东大殿建于公元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南禅寺正殿。从建筑规模来说,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和唐代题记,被后人称为“四绝”。

佛光寺模型
大殿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其柱网由内外两周柱组成,形成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内槽和一周外槽。内槽后半部建有一巨大佛坛,对着开间正中置三座主佛及胁侍菩萨,坛上还散置菩萨、力神等二十余尊,都是唐代塑像。只可惜佛像被后人重新上过漆,少了些历史的沧桑。殿前面中央五间设有板门,二尽端开窗,其余三面围以厚墙,仅山墙后部开有“扇面墙”。佛光寺显然是官修寺庙,比南禅寺要雄伟壮丽很多。同样是直窗棂,同样是雄大的斗拱支撑着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分为露明梁架和隐蔽梁架的天花板,都显示着结构的规整与精巧。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










殿前还有一座林徽因架梯测量过高度的唐代经幢,也是唐大中十一年所造,与东大殿梁架上的文字相互印证。

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而宁公遇的造像却是摆放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而且像体不大,相比曾经在龙门石窟看到的供养人像,可见这位女施主的含蓄低调与博大胸襟。
1937年
6月,梁思成、林徽因根据敦煌石窟壁画的线索,对五台山附近古建筑进行考察测绘时首先发现的佛光寺,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这其间,他们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了寺庙的供养人宁公遇,这也算是对这位女施主的一个交待吧。
作为唐代建筑最好的实例,按说南禅寺和佛光寺的名气应该不亚于五台山上的诸寺,但正是出于当地政府对文物古迹的大力保护,没有将它们开发成旅游点,使得这两座位于偏远山区的唐代古寺才得以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我想这也是它们的福份,同时对于当地政府也表示深深的敬意。当我信步于寺庙之中时,正巧碰到一群年轻人,他们是学建筑的学生,大家都是窃窃私语,言谈目色之中无不充满了敬仰和感叹!
由于没有进行旅游开发,故造访此处的人也不多,大多是建筑学和历史爱好者们。他们都必须自行拔山涉水才能过来,旅途的艰辛已经给这次的出游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种苦中有乐的滋味也都将深深印在每一位造访者的心间,这是一次现代与历史的时空对接,我想只有到过那里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味道。
当日,我凝神静气地在古寺大殿门前坐了许久,回顾历史,放眼当下,展望未来,我想了许多,也悟出了从前不在意的人生感悟!当离开的时候,已经是暮色降临,但在心中期许着:愿这样的原生态保护能让国宝级的寺庙长久屹立于山林之间,让我们的后人也能领略到唐代建筑的风采。
注: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
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
|